义乌:筑梦世界“小商品之都”


义乌:筑梦世界“小商品之都”


❒ 金华日报义乌是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 具有经商传统的义乌人,总是善于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鼓点,搏击市场,勇立潮头。据统计,现在市场里拥有逾7.5万个商铺, 经营面积640余万平方米,和1982年市场起步时相比,营业面积扩大了1100多倍,交易额增长了3.8万倍……

既没有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初始条件“一穷二白”的义乌,却突破传统经济学理论解释框架,迅速发展壮大,建成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一路领风气之先、立改革潮头,并借助“一带一路”的时代东风,正在加快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步伐,努力吸引全球目光,站上世界舞台。

敢创新敢担当 兴商建市崛起大市场

1982年5月的一天,在多次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追赶后,冯爱倩终于鼓起勇气,在义乌县委机关大院外的马路上拦住正要外出的谢高华:“谢书记,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你是我们的父母官,你管不管?”

当时,这位5个孩子的母亲被生活所迫,以贩卖纽扣、鞋带、别针等小百货为生,常年与“打办”人员“打游击”,也为办小商品销售许可证曾到省城“讨说法”。

为何要当街拦住县委书记诉苦?冯爱倩解释说,当时在义乌,像她这样依靠摆摊养家糊口的个体经营户有数千人。如果不能摆摊,大家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因此,当街拦住谢高华诉苦,既是为了自己,也是想为其他摆摊的人说一句公道话。

据信,正是这次“讨说法”促使谢高华在县委常委会上明确表态:“义乌的市场是个很好的市场。”并最终催生了义乌市场发展历史上著名的“四个允许”。

长期短缺经济造成的供应严重不足,为市场爆发积聚了难以想象的需求压力。率先获得市场“准生证”的义乌人,将小商品批发市场变成一个宽松的市场交易“洼地”,推动各种市场要素快速向义乌集聚。

1984年,义乌县委和县政府提出一个大胆口号:兴商建县。这一年的12月6日,义乌第二代市场——新马路市场建成,并正式更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1986年9月,位于城中路的第三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建成开业,内设4096个固定摊位和1000余个临时摊位,商品也扩大到服装、围巾、鞋类等。两年后,义乌撤县设市。

在这一“闯”一“放”的背后,是群众首创精神与政府开明决策,义乌市场由此获得发展先机,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这也正是义乌市场蓬勃发展的根源:群众敢想敢试的首创精神,干部敢于担当的开明负责。

过去一年,义乌市民办事提交证明材料达到44.5万件,而今后这一切都将“消失”。在今年8月17日上午,义乌对外宣布,市域范围内政府机关、公共民生服务机构(含银行、保险等),今后不得要求群众和企业提供任何形式的证明材料,市民只要凭身份证,企业只要拿执照,在义乌就能办事,在全国率先成为“无证明城市”。

“义乌本地人口80万人,外来建设者144万人,各类经济主体超过44万户,常驻外商2万多人,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50万人次,为了让他们不再为开证明‘跑断腿’,我们必须进行自我改革。”义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小忠介绍,取消证明不意味着政府“少作为”,而是将重心逐渐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只有彻底破除阻碍创新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市场监管的“盲点”,才能更好地为高质量发展清障,加快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

回望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群众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勇气,也可感受到义乌政府部门的“敢于担当”:顶住压力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建设信用体系促进“以信立业”,“ 无证明城市”为“放管服”改革加码……

改革不断深化 商贸市场始终活力四射

日前,义乌市赢卓日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章先生通过“义网通办”平台提交了公司设立申请。在完成公司注册登记的同时,他仅同步填写了一份《对外贸易经营者信息表》,就一次性完成营业执照和对外贸易经营者登记备案。章先生高兴地说,在义乌办企业做生意就是方便。

“涉企证照通办实现了企业办事效率和政府行政效能的同步提升。”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推进该项改革,义乌聚焦咨询通、事项通、流程通、业务通、数据通“五个通”,构建了“无差别受理”实现路径。

同时,逐一对接纳入通办事项的相关审批部门,商定具体操作流程,形成“一站导办、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次告知、并联审批、依次发证、资料归档”的标准化流程,打造出“涉企证照工商通办”的义乌模式。

为方便经营户,义乌还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研发,线上依托“商事登记联办平台”,除省市场监管局统建的11个事项外,义乌又扩充了5个;线下则利用浙江政务服务网“一窗受理云平台”,实现办件信息与其他部门的互联互通。一般企业新设,只要一张身份证、一张申请表就能办。

来自市场监管部门的统计,在改革效应的助推下,义乌全市新设市场主体增势强劲,截至目前市场主体总数已突破44万户,约占全国的千分之四。

据介绍, 2011年,国务院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这是我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也是浙江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

改革第一项任务,就是探索建立新型贸易方式。2012年,义乌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之前沿用一般贸易的通关方式,每类商品都需要单独报关。由于小商品出口数量少、品种多、更新快,往往“一个集装箱就是一个小超市”,拼装商品达几十至上百种,一一报检每一种货物,容易出现“出口阻塞”,耽误时间,造成很多经营户和企业订单流失。

而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可以按照自检、验证、核查3种方式分类检验。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采取便利的通关措施,80%左右的商品能实现窗口审单放行,大大提高了报检效率。多年建设的诚信体系转化成了效益:诚信等级高的企业,报关可以抽检甚至免检放行,贸易便利化政策试行后,义乌商品出口活力迸发。

商机总和“快”字连在一起。怎样做到“快”?义乌不仅在浙江较早地推出了“最多跑一次”改革,还不断“加码”——设立了“跑一次没办成”投诉代办窗口。只要因为事先一次性告知不到位、办事流程改造不完善等因素,事项无法一次办成的,就可到这个窗口投诉代办。

除了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义乌现在还承担着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金融专项改革试点、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统计试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创建示范城市等15项“国字头”改革试点任务。

借改革之力,义乌的贸易发展平台越来越宽广:机场成为国际机场,义乌铁路口岸是全国唯一的县级市铁路口岸,设立了县级唯一的国际邮件互换局,设立了保税物流中心,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线上线下互动 “互联网+”闯出新天地

近年来,席卷而来的互联网购物浪潮,带来了与传统购物截然不同的交易模式。义乌在促进主体市场持续繁荣的同时,也开始发力线上线下融合,在进口出口互动全面全力推进。

其实,在这一浪潮刚袭来时,义乌市场内许多商户还不以为意,“守着铺子就有生意找上门”成了他们的惯性思维,但是无情的现实,很快就让这些商户意识到“两条腿走路”的紧迫性。

经营管理义乌小商品城的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1993年成立后,主要任务就是做“市场的引导员”,负责研究市场、贸易和全国专业市场特性,引导市场走向。

通过调研,商城集团提出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破除传统市场的路径依赖,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提供各种平台培训商户,将7.5万商户全部搬上义乌小商品官网“义乌购”,在线商品300万种,日均独立用户访问达15万人次。去年,“义乌购”在线总交易额突破60亿元,线下撮合交易额达400多亿元。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义乌诚远工艺的负责人张平说,他就是在小商品城辟出的网上服务区学会怎么做电商的。线上线下的融合,让他的生意如虎添翼。前几天,海宁的客商艾先生为酒店采购装饰材料,先是在网上比较了各家的商品,然后来到小商品城一区的诚远工艺品有限公司,现场看货后下单。

“我不认为网上购物会把实体店逼到死角,其实二者相辅相成。需求量大的客户,往往要直观看过产品才下单。”张平说,他2007年开店时,店铺不足5平方米,如今已扩大到1000平方米,销售额达5000万元,线上线下各占五成。

在义乌,像张平这样既坚守实体商铺又在网上闯出一片天地的商户越来越多。2017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1226亿元,同比增长10.9%;与此同时,义乌市电商交易额达2220.03亿元,同比增长25.3%。

义乌市场不仅是电商聚集地,也是网货供货地。据统计,境内零售网商70%的商品和批发网商80%的商品均来自义乌。

“现在义乌每天500万件快递单,单件商品快递费用平均不到2元钱。”义乌申通快递公司公关部的陈振龙说,这背后,是义乌电商企业的规模效应和营商环境。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义乌发掘创业的第一笔财富。义乌青岩刘村,本地人口1700多人,却聚集了2.5万多名电商从业者,年销售额接近50亿元。在义乌,这样的淘宝村已有上百个。

资料显示,义乌电子商务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注册地在义乌的账户数超过25万家,内贸网商密度位居全国第一,外贸网商密度仅次于深圳位居全国第二,快递业务量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第六。建立了国内最大进口商品城,累计引进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8万种境外商品。

买全球卖全球 搭上“一带一路”快车

捷克当地时间9月19日上午9时,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一列满载着义乌小商品的中欧班列(义乌—布拉格)缓缓驶入“一带一路”捷克洛沃西采站,这是首次以“圆通号”命名的“义新欧”中欧班列进驻“一带一路”捷克站货运场。本次班列的成功开行,意味着义乌中欧班列向市场化、多元化、综合化和国际化发展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也标志着“一带一路”捷克站的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义乌:筑梦世界“小商品之都”


义乌市陆港口岸局资料显示,去年1—12月,“义新欧”中欧班列共往返运行168列,运送了1.49万个标箱货物。其中,去程班列共运行119列,运送了1.12万个标箱货物;回程班列共运行49列,运送了3636个标箱货物。今年前三季度,“义新欧”中欧班列呈现双向快速增长势头,义乌海关监管“义新欧”中欧班列进出口货物总值58.5亿元,同比增长100.4%,其中出口48亿元,同比增长107.3%,进口10.5亿元,同比增长73.9%。

“义乌搭上了‘一带一路’快车。”浙江盟德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旭锋说,以往和西班牙有贸易往来,基本走海运,货物抵达西班牙港口后,光转陆运到马德里就需要3至7天,不但成本高,资金流转还慢。同样一笔资金,走海运1年6个来回,走“义新欧”则可以达到10个来回,划算多了。

据统计,从2014年义乌到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发车,到目前已开通9条运输线路,辐射35个国家,涵盖日用小商品、服装、箱包、五金工具等近2000种中国制造商品,成为小商品通达全球的物流首选。

“这款黑山共和国的国宴用酒,如今已进入中国市场,摆上人们的餐桌。”义乌维拉酒业销售负责人李云德说,义乌市场的进口商品越来越多,销售量也与日俱增,前景看好。

的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义乌迅速开拓国外市场,成为小商品出口的先行者,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走进义乌的中国进口商品城,德国馆、白俄罗斯馆、韩国馆等星罗棋布,这里是国外日用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平台。

记者也从义乌市商务局获悉,义乌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958.6亿元,同比增长14.2%,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从出口市场看,义乌对美国出口高速增长,同比增长24.4%,占全市出口4.8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同比增长12.71%,占全市出口49.63%;从出口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同比增长17.31%,占全市出口33.42%;从客流看入境外商稳中有升,达39.7万人次,同比增长1.44%。

实体市场方面义乌全市实现成交额1125.1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小商品城成交961亿元,同比增长12.8%,小商品市场“资金流”实现资金、现金总流量8653.1亿元,同比增长15.3%。

开通运行全球最长的“义新欧”国际班列,“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启动建设,建成全国县级市首个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全省唯一铁路开放口岸、全省第四个空港口岸、全省第四个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功能平台,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为外商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市现有各类外资主体6800多家……义乌正在成为一座融入全球的开放城市。

变化,是义乌最大的不变。“吃改革饭长大”的义乌人,勇于适应市场主动变化,敏于对接政策积极变化,善于“无中生有”推动变化,当前正千方百计让改革红利持续不断释放,加速推进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建设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