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名將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一場浪漫主義色彩的紙上談兵

不知何時起,三國史圈開始流行批評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甚至一度出現了“諸葛亮長於政治、短於軍事,是蕭何、不是韓信”之類的評價。而作為批評核心論據的就是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所謂的“子午谷奇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條奇謀到底是怎麼出現的,講的又是什麼呢?諸葛亮沒有采納究竟是對是錯呢?今天,杜少就給大家詳細分析講解“子午谷奇謀”始末。

蜀漢名將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一場浪漫主義色彩的紙上談兵

蜀漢丞相 諸葛亮

一.“子午谷奇謀”可能是場誤會

首先看看正史《三國志》裡關於“子午谷奇謀”的記載:

《三國志 魏延傳》:(魏延)輒欲請兵萬人,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

《三國志》注引《魏略》 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首先,正史三國志魏延傳中根本就沒記載“子午谷奇謀”的具體內容,只是說魏延請求分兵,然後和諸葛亮會合於潼關,如同韓信當年那樣。韓信當年是如何做的呢?樊噲、灌嬰等人率兵出祁山佯攻,韓信率大軍奇襲陳倉,從而奪取了關中之地。陳倉並非子午谷,而是另一處戰略要地,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是直奔陳倉去的。所以,三國志中記載的魏延分兵之計,可能根本就不是“子午谷奇謀”,而只是一次簡單的分兵進擊的軍事計劃。

其次,真正記載“子午谷奇謀”的是哪本史書呢?其實是三國魏國郎中魚豢私自撰寫的史書《魏略》。魏略詳細記載了“子午谷奇謀”的內容。可是,三國志作者陳壽是在蜀國做過官的,他都沒有記載的事情,作為軍事機密,魏延和諸葛亮的對話怎麼可能被魏國人魚豢知道呢?所以,“子午谷奇謀”很可能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魏國聽說魏延曾經有分兵的想法,然後以訛傳訛被魚豢記載在了自己寫的史書《魏略》中。這種私史一般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魚豢其人一生藐視權貴。其記載的“子午谷之謀”中,其實主角並非是諸葛亮和魏延,最狼狽的是曹魏都督、曹操的女婿夏侯楙。這位都督在魏延口中動輒逃跑,所謂“怯而無謀”。也許,魚豢為了在自己的史書中貶低自己看不上的貴戚夏侯楙,而故意藝術加工了魏延的話,於是就有了“子午谷奇謀”。當然,這只是杜少的一點猜測而已。

蜀漢名將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一場浪漫主義色彩的紙上談兵

魚豢著《魏略》

二.如果“子午谷奇謀”是真的,這個方案真的可行嗎?

如果,魏人魚豢記載的“子午谷奇謀”確有其事,那麼這個方案真的可行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按《魏略》記載,“子午谷奇謀”一切的出發點,都是一條,即駐守長安的大都督夏侯楙會逃跑。可魏延只有五千精兵,夏侯楙就一定會跑嗎?夏侯楙自夏侯淵死後,就接替了關中都督的位置。雖不是英才,也不至於如此不堪。而且,長安是古都,西北重鎮堅城。而蜀漢軍隊一向不善於攻堅。後來第二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以數萬人絕對優勢、各種攻城器械並用,都拿不下曹魏幾千人駐守的陳倉口。魏延五千人,而且都是輕裝簡行,哪來的自信能拿下長安呢?有人會說,後來鄧艾奇兵滅蜀,成都不也不戰而降了嗎?但那是因為鍾會大軍屯駐劍閣外,蜀漢如驚弓之鳥。鄧艾又滅了諸葛瞻率領的蜀漢精銳,成都才投降。此時,曹魏西北軍團分毫未損,長安堅城,西漢故都,看見五千蜀漢軍,為什麼要跑?一旦不跑,蜀漢軍就被動了,廣袤的關中平原,恐怕是等不到諸葛亮的斜谷大軍了。

蜀漢名將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一場浪漫主義色彩的紙上談兵

三國時期西北地形圖

其次,如果夏侯楙真的跑了呢?就真的能達到“咸陽以西可定矣”的戰略目標嗎?讓我們看一下三國時期的地圖。諸葛亮大軍出斜谷,如果直接奔長安,背後的西北三郡始終是個威脅,進軍勢必緩慢。如果直接攻打三郡,則與魏延會師時間會更晚。曹魏有充分的時間反擊。並且,要想真正把關中和曹魏帝國分隔開,就必須攻佔潼關,達到“斷潼”。這個的“斷潼”重任肯定也需要魏延來完成。五千人,想接連拿下長安、潼關,真的是太難了。正史中,魏明帝曹叡一聽說蜀漢北伐,就替換了夏侯楙,並且御駕親征反擊。曹魏此時可用於西北的兵力不下於二十萬,曹真大軍只要一出動,蜀漢軍隊互相不能照應,是十分危險的。

再次,就算魏延順利拿下了潼關,就真的可以把關中從曹魏版圖中分割出去,讓諸葛亮的大軍盡情收割西北三郡和整個關中平原嗎?答案也是否定的。想進入關中,道路其實是很多的。漢獻帝建安十六年,馬超就屯兵潼關,想擋住曹操大軍。結果曹操就是主力吸引潼關,偏師走水路進入關中,兩面夾擊,逼著馬超出關決戰。“子午谷奇謀”中也是假設夏侯楙會從水路逃跑。除去水路不算,只要稍微知道一點戰國史的人就會知道,當年山東六國進攻秦國,不是每一次都打“函谷關”的,也會偶爾打一下“武關”。以曹魏對關中的重視程度而言,曹魏不會坐視關中淪陷。到時候,數路大軍進軍關中,而諸葛亮的大軍則需要二十天到達,這還是直奔長安的時間。如果一路上遇到曹魏抵抗,一時來不及接應魏延,魏延的精兵守潼關或者長安又有什麼用呢?

三.諸葛亮為什麼不接受魏延分兵?

正史裡,為什麼諸葛亮連魏延分兵的建議都不接受呢?我們先來看看蜀漢的國力記載:

《蜀記》:炎興元年(263年),“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晉書地理志》:“劉備章武元年,亦以郡國封建諸王,或遙採嘉名,不由檢土地所出。其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

《通典》:“三國鼎立,戰爭不息,及平蜀,得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帶甲士十萬二千,吏四萬。”

蜀漢全國90萬人口,軍隊維持在10萬左右。九個百姓就要養一個軍人,這是多麼可怕的開支。魏延奇襲,無論是《三國志》裡記載的提兵萬人,還是《魏略》中記載的五千精兵、五千運糧,真的損失了,對於蜀漢來講,就是慘敗了。諸葛亮出師表中“益州疲弊”所言非虛。所以,諸葛亮作為一個全軍統帥,是不可能接受這種“看似奇謀,實則經不起推敲”的方案的。魏延的方案,就像上文分析的那樣,根本就不可取。蜀漢白白損失五千精兵,損失的不光是蜀漢的國力,也是蜀漢軍隊的士氣,所以換做是誰,都不可能接受這個建議。諸葛亮此舉,正好說明了,其是一名合格的統帥。

所以,在杜少看來,“子午谷奇謀”,無論對於魏延而言,還是對於寫《魏略》的魚豢而言,都是一場浪漫主義色彩的紙上談兵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