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校園市場年底覆盤反思

(1)

2010年末筆者在大學期間,誤打誤撞的進入大學市場,2014年開始撰寫一些自己對於市場的心得感悟,一些文章也受到業內的認可,當然更多的還是通過文章跟從業者們一起交流探討。

站在18年末,我翻閱自己的寫的校園市場文章,從渠道搭建、校園大使團隊管理、活動營銷,以及各類不同針對大學生的產品分析,發現許多事情得到了驗證,當然也有一些判斷失誤。

比如在2016年校園市場論壇上,我有幸結識ofo創始人戴威,並作為主持人組織了圓桌論壇,但那時我對ofo的未來發展判斷嚴重失誤,並不認為共享單車能夠大範圍鋪開,當然結果是我錯了,而且錯的很離譜。我關注了各種細枝末節的持續運營成本,而忽略巨頭對於線下流量爭奪的大勢。

而在今天,許多人分析ofo的失利頭頭是道,什麼錯失於摩拜的合併,太囂張不願併入滴滴,以及什麼內部一票否決權埋下禍根等等,在我看來這不過是馬後炮而已,哪怕在一年前的今天,我也不會相信ofo會出現今天的局面。

商業社會,瞬息萬變,無人可以預測未來,風險投資,之所以稱為“風險”,就是因為無法預測,能夠大概率預測輸贏的投資,也就談不上風險了。

2018校園市場年底覆盤反思

針對創業者也是如此,很多學生創業者,問我如何找投資機構拿投資,並且希望我幫忙去優化其的商業模式。

但說實話,在我看來融一兩百萬的項目,哪有什麼商業模式。絕大部分需要割讓股份要投資的項目,本就是因為當下沒有商業模式,需要資本去助推,形成自己的商業模式,比如形成壟斷,研發突破,心智佔領等等。

如果一個項目,100%在投入後能夠受益頗豐,又拿用的到割讓股份找投資,借款就好了呀,更何況早期需要不多資金的時候,如果你的父母、親戚、好友都不願意拿一分錢支持你的夢想,又有何理由去說服陌生人呢?

2018校園市場年底覆盤反思

(2)

幾年時間下來,許多校園項目已經不見了蹤跡,許多從業者也換了賽道。

2015、2016年可謂是校園市場異常活躍的兩年,雙創的推動,整體經濟的利好,而到了2018年國內整體經濟增速放緩,雖比起西方國家已經是較高的增速了,但國人享受30年高速經濟增長的紅利,早已習以為常。

一直到了2018年12月,陸續一些校園市場的朋友找我詢問工作機會,得之裁員還在繼續,對於一些人而言,還有40天即將到來的新年,或許不太好過了。

由於個人身處於校園招聘領域,18年的最後一個季度,為秋招高峰期,再加上老婆生產,我也無暇去分析這幾個月市場的變化,但按照我此前每月對市場的觀察,2018年的校園市場呈現出幾大特徵:

1.巨頭校園線下入局

隨著天貓超市進入高校,阿里的新零售新一步佈局,京東、蘇寧均有相應校園動作,大學生人群擁有較強的消費能力,也具有超前消費意識,並且處於品牌植入的絕佳階段,對於零售企業而言,絕對是有利可圖,包括作為新零售末端的物流體系,菜鳥已經在校內設立超過1400個點位,後續值得關注。

2018校園市場年底覆盤反思

2.校園支付入口爭奪

2018全年,微信、支付寶、雲閃付三家進校,通過官方合作或補貼的形式,強力爭奪大學生的移動支付行為,微信藉助“騰訊微校”,提供智慧校園一系列解決方案,圖書館、寢室一卡通捆綁等等;無獨有偶,支付寶升級其原有外包出去運營的校園版本,立起“未來校園”項目,同樣提供校園多元化解決方案,關於支付場景的爭奪,2019或將掀起更大的風波。

2018校園市場年底覆盤反思

3.校園招聘火熱

關於校園招聘市場,其實早已存在,發展了十幾年的時間,到了2015年左右,預計大盤不過4-5億元。但隨著大學生人群在新增勞動力的佔比不斷升高,95後人群招聘難度增大,企業降低人力成將部分社招崗位轉為校招等多方原因,2017年、2018年市場暴增,如釘釘也開始了新校招業務。預計2018全年市場大盤已到20億元,2019還將持續增長。

2018校園市場年底覆盤反思

4.海外市場機會湧現

對於海外市場,拋開共享單車的出海,就連前兩年受到詬病的校園貸,如今也已在東南亞的校園內發芽。筆者所認識的多名校園從業者,也紛紛出海部署海外高校市場,而我自己搭建的智聯盟學生團隊,11月也已開始在美國、英國、德國等海外高校進行署。隨著大量留學生出國,讓許多落地工作的開展得以通暢。關於海外市場,除了各國本地學生市場外,留學生人群,也有較多服務需求,同時這類人群也有較高的付費能力。

5.職前教育風口顯現

從2018年伊始,我在每月的市場分析裡,提及次數最多的就是職前教育,出現了多家公司的融資披露,在資本寒冬的今年,實屬不易。而關於職前教育整體的趨勢,目前服務對象已經由單純的留學生群體,開始下沉到國內的重點高校學生,預測接下來將會繼續下沉。參加求職培訓,將會與公務員考試培訓、考研培訓、留學培訓一般,成為相應學生的一大訴求。

2018校園市場年底覆盤反思

(3)

對於,整體的校園市場而言,除了筆者觀察到的2018年的幾點趨勢,還有一點不得不關注的變化,則是國內大學生人群結構的變化。

2018年研究生報名人數達到290萬人,較上一年激增52萬人,增幅達到21.8%,創下歷史最高紀錄。除了研究生擴招以外,雙一流”建設成為研究生培養規模進入擴張期的助推器。如復旦大學,去年增加招生計劃,達到5500人,今年又增加700人,達到6300人。

2018校園市場年底覆盤反思

2017年初,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目標之一是,到2020年,“保持研究生培養規模適度增長,千人註冊研究生數達到2人,在學研究生總規模達到290萬人”。這意味著,未來幾年研究生擴招的趨勢很大可能還將持續下去。

2018年1月8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對2017年學位授權點審核結果進行了公示。新增34個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30個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博士學位授權點656 個,新增碩士學位授權點數量有2083個。

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834萬人,較上一年增加14萬人,高校畢業生數量近20 年來一直呈增長趨勢,就業壓力持續增大,尤其是面對今年經濟增長放緩的困境,就業壓力成為了學生考研最大的因素,並且數據表明,2018年錄取的研究生中往屆佔比45%,可見考研二戰、三戰人群也在不斷上升。

2018校園市場年底覆盤反思

在此,除了提醒校園市場從業者,根據在校大學生人群結構的變化,做出一定的策略調整外,還要提醒讀研的學生,注意自己的心態預期調整。

人力資源在諸多維度上,跟普通商品遵循同樣的規則,物以稀為貴,研究生數量增多,畢業後的薪資待遇也會受到從事行業的諸多因素影響,因此儘量降低自己預期。

以上為筆者於2018年底,對於校園市場的一些思考,歡迎跟從業者們一起共同探討。

作者孫凌,專注大學生市場,曾連續創業,現擔任智聯招聘執行總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