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霖:沒有提及經濟增長目標,政治局會議釋放了六大信號

李奇霖:没有提及经济增长目标,政治局会议释放了六大信号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3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9年經濟工作。

會議認為,今年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改革開放繼續深化,各項宏觀調控目標可以較好完成,三大攻堅戰開局良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

會議指出,明年要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按照已確定的行動方案,針對突出問題,打好重點戰役。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升國民經濟整體性水平。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鞏固發展“三農”持續向好形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發揮好各地區比較優勢。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按照慣例,每年召開4次以經濟為主題的政治局會議。與4月、7月和10月總結上一季度經濟成績、部署下一階段工作安排有所不同,12月召開的這次政治局會議更多是方向性的定調。近期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12月政治局會議的定調為基礎,細化工作部署,次年3月召開的兩會上發佈的政府工作報告,再基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制定明確的經濟目標和重點工作。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表示,本次政治局會議釋放了2019年經濟工作的方向,會議沒有設定經濟增長目標,沒有看到有關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基調,也沒有看到大規模減稅計劃。

李奇霖認為,今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六個信號值得關注:

第一,相比於10月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此次會議沒有再提到經濟下行壓力。

10月的政治局會議指出 “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 ,在最高層面上確認了增長動能放緩這一事實。而此次會議在回顧2018年的經濟工作成績時,都是偏正面的評價,沒有提經濟下行壓力。

這可能是源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以年度為週期來看,今年的增長、通脹、就業等指標,都能夠實現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目標,在內、外環境都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實屬不易。另一方面,可能是中央對於經濟下行的容忍程度上升。10月的政治局會議沒有提到擴大內需,從最近兩三個月的政策來看,也確實沒有大搞刺激,這和以往經濟下行週期的應對政策明顯不同。

第二,在部署2019年工作時,再度提到了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

這一提法有點超預期,因為10月31日政治局會議在安排下一階段工作時,沒有提及“三大攻堅戰”。從後面的政策來看確實也是如此,最近兩三個月沒有密集出臺實體去槓桿的文件,從全國高爐開工率來看環保也在放鬆。

如何理解此次再度提及呢?原因一是環保壓力依然較大,放鬆限產後北方空氣質量相比去年同期要差。原因二是去槓桿是結構性的,主要是地方政府和國企,扶持民企和地方政府、國企去槓桿並不矛盾。原因三是中央對於經濟下行的容忍度上升,打好“三大攻堅戰”有更大空間。

第三,提振市場信心,強化政策底。

“六穩”沒有變,但在這“六穩”之後,增加了“提振市場信心”的說法。今年股票市場整體經歷了明顯的調整,10月中旬開始,決策層大力度穩定市場。國務院、一行兩會領導喊話釋放積極信號,監管機構出臺了不少實打實的政策,比如銀保監出臺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允許銀行理財子公司對資本市場進行投資。

國務院領導將各類穩定股票市場的措施概況為五個方面:穩定市場、市場基本制度改革、鼓勵市場長期資金參與、促進國企改革和民企改革、擴大開放,並在國務院金穩委會議上要求政策落實。

政治局會議上,通常關於股票市場的內容不多,這次會議指出“提振市場信心”,進一步夯實了政策底。未來可能有更多的政策出臺,包括加大對外資開放、市場基礎制度改革等。

第四,政策將更有針對性,注重實際效果。

7月政治局會議指出 “抓住主要矛盾、採取針對性強的措施加以解決” ,10月政治局會議延續了同樣的說法,隨後我們看到一些積極的變化,比如環保不再一刀切、政策緩解融資難、集中疏解股權質押等。

此次會議延續這種說法,還指出“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努力實現最優政策組合和最大整體效果”。我們認為,未來政策執行更注重結果導向,避免之前常見的部委和地方過度執行、出臺多個文件反而使結果出現較大偏差等,具體措施包括政策更加有針對性、部門之間加強統籌、注重政策執行中的反饋等。

第五,明確指出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

這種提法,在政治局會議上應該是首次,這和當前所處的內外部經濟環境有很大關係。

中美貿易衝突是影響今年資本市場的核心變量之一,但它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目前有限。今年1-11月對美出口增速12.9%,高於整體的增速11.8%。前11個月對美貿易順差2935.2億美元,佔總貿易順差的98.0%。無論是中美談判如何,2019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大概率將收窄,淨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將減弱。

因此,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高內需對增長的貢獻率,尤為重要,可能的舉措如下:

一是繼續減稅降費,提高居民和企業部門的分配佔比。

二是加大市場化改革力度,消除一些行業的進入壁壘,多樣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

三是貫徹遏制房價上漲的精神。近幾年房價上漲導致居民槓桿率較快上升,國際對比來看中國住戶部門的還本付息壓力不小,也對居民消費有所抑制。

不過第三點能否落實,取決於政策在短期增長和長期風險之間如何平衡。是否會放鬆地產調控,這也是當前市場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第六,激勵幹部擔當行為的提法,值得關注。

在防範地方隱性債務壓力下,2017年年初開始,針對地方債務監管的文件密集出臺,也懲罰了一批地方政府和城投的領導。在當年7月舉行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還把地方債務問責機制上升到了“終身追責、倒查責任”。

從調研情況看,地方政府和城投的積極性減弱,從預算軟約束到了另外一個極端。今年前三個季度,基建投資斷崖式下跌,也與地方政府在其中的“槓桿”作用收縮有關。

這次會議,指出要激勵幹部擔當行為,創造性貫徹落實黨中央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未來或許會出臺更多的激勵相容政策,在遵守一些底線之內,如隱性債務風險,地方政府可能會有更大的政策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