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你知道嗎?

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知名關係親子專家


只有先看到

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

我們才有改變,完善和重建的可能

你說呢?

之前,我們談了60分好媽媽的概念。

有時,我們不一定會每天很好的對待孩子,但只要我們在意識中接受了這種觀念,那麼,你的改變就在發生,即使你現在沒有真的做到。

01

留守兒童的未來

有一些孩子跟媽媽的關係,可能只剩下血緣上的關係了,尤其是留守兒童。

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外出打工,父母與孩子可能一年只能見一兩次。每次,父母回去的時候,看到留守在家裡的孩子就會特別心疼和愧疚,會想盡辦法用一些東西去彌補。

這種東西更多的是物質地侵入性的陪伴,因為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這種侵入性的陪伴主要是父母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和愧疚而已。

隨著時光的流逝,當這些孩子步入青春期時,父母慌亂地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處了。

父母說話的時候,孩子的常態反應是不想聽,或走開,或抗拒。

父母肯定也感覺到了孩子的這種情緒,直接溝通行不通,那就婉轉點。父母通過寫信件和小紙條或發郵件的方式跟孩子溝通,可惜,結果也無效。

不管父母換怎樣的形式去跟孩子溝通,都是沒用的,因為父母沒有看到孩子想的是什麼?父母沒有去體會孩子的感受。

溫尼科特提出過一個概念,“自體,客體”。

“自體”和“客體”的概念類似於“我”和“你”的概念。

很多媽媽是沒有“我”和“你”的概念的,也就是說,很多媽媽沒有我和孩子的概念,認為孩子是我的一部分,是我實現目的的工具。

說的難聽一點,這個工具是用來滿足自戀,緩解自身焦慮,滿足自己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內心可能還會有一些對未來的恐懼和對生命的恐懼。

媽媽會希望以上所有的這些都由孩子這個工具來幫忙緩解,抵消和完成。

四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你知道嗎?

胡慎之心理

02

“啃老族”和“媽寶男”的背後

有一些媽媽會用孩子的成功來標榜自己的價值,這樣,孩子就不是孩子自己了,更多的是媽媽心裡期望的那個“他”。

在中國家庭中,有一些越界的行為。

之前,我在微博上寫過一段這樣的話:當你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沒辦法集中精力去做一些事情時,這就意味著媽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做的過多了,過多地干涉了孩子,侵入了孩子的邊界。

孩子正在搭積木,媽媽怕孩子不會搭,一直看著孩子做。

孩子在做的時候,媽媽在旁邊不停地嘮叨:“你會不會做啊?不會做就看說明書......”

媽媽說的多了,孩子就不願意再跟媽媽說話了,開始封閉自己。

因為媽媽干涉了很多,聽的很少。聽的很少是指孩子在表達的時候,媽媽很少在旁邊,沒給到孩子支持。

作為孩子,他會覺得跟媽媽說話沒有任何的意義。

慢慢地,孩子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願意跟媽媽溝通。

所以,當孩子不說話的時候,媽媽們不要逼著孩子去說話,停下來傾聽吧。

還有一些媽媽替代孩子過多,把孩子的很多能力都剝奪了,導致這些孩子一直沒有發展出很好的技能。

例如,有些人上了大學後連一件衣服都不會洗,看到別人洗衣服,你有想過孩子心裡的感受是什麼嗎?他肯定會覺得自己很糟糕。

孩子終究是會長大的,孩子大了,上了大學,媽媽總不能繼續追到學校給孩子洗衣服吧。

四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你知道嗎?

胡慎之心理

與其如此,不如多教給孩子一些技能。

這種行為的背後也可以理解成,在潛意識裡,媽媽不願意孩子離開。孩子學會的技能多了,很有可能會離開媽媽,媽媽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離開,於是,幫他做很多的事情。

對媽媽來說,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會離開,離開對她來說是一種創傷性的體驗,她不願意任何人從她的身邊離開,特別是她的孩子。

啃老族和媽寶男是典型的例子。

媽寶男的形成是媽媽不願意孩子離開,不管孩子是未成年狀態還是成年後的狀態。哪怕是孩子娶了媳婦,生了孩子,她也不讓孩子離開,照樣入侵孩子的邊界。

媽寶男的形成,一般是在家庭裡,媽媽佔據主導地位,爸爸的功能缺失或爸爸作為丈夫的角色沒有,更多的是孩子替代了丈夫的功能,成了母親的照顧者。

媽寶男的成因,做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03

不健康的四種親子關係模式

家庭教育肯定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長沒必要把責任全部推給學校。

有的媽媽認為,孩子上了學,自己就不用這麼累了,很多東西老師可以教他。

不是的,孩子的某方面功能必須在家庭中才能完成,否則,孩子步入到社會後,會產生社會化的功能不良。

在親子教育中,父母沒有幫助孩子實現從嬰兒走向社會化的目標。

步入社會之後,有人說,“我要改變全世界”。其實,我們不可能改變全世界,而且,改變的前提是適應世界,如果你連適應都做不到,那麼,改變的機會連門都沒有,因為你早就被世界淘汰了。

很多父母自己沒有盡到義務,把責任推給別人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

親子關係是很重要的,我整理了四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

第一種,密友型

密友型的親子關係沒有明確的你我概念,也沒有明確的角色定位。兩個人的關係比較混亂,沒有任何的邊界感,是融合的,共生的關係。

中國有句古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當媽媽與孩子之間沒有建立好邊界時,孩子長到了去幼兒園讀書的年紀,他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相處的時候也容易分不清界限,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而且這樣的小孩會不斷地入侵別人的邊界,引發其他人的反感,進而被其他小朋友們排斥。

雖然我經常說,孩子的問題一定是父母的問題。但有些人把我說的這句話理解的太絕對化了,認為孩子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都是我的問題。這就太過於認真了,把很多的東西都忽略掉了。

媽媽與孩子密友型的關係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困惑,主要的問題就是導致孩子以後在跟所有人的關係中會邊界不清。

四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你知道嗎?

胡慎之心理

第二種,上下級型

在這種關係裡,媽媽是孩子的主導者,就像公司裡強勢的上司一樣。孩子的角色類似公司的員工,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上司,兩個人呈現出來的互動關係是控制與服從。

中國人經常描述孩子的關鍵詞是“乖”“聽話”,這些詞反映出來的也是上下級的關係。

媽媽作為孩子的掌控者,如果孩子不服從,擁有自己的主見,媽媽就會非常的焦慮,用各種威逼利誘的方式讓孩子聽話。

聽話乖巧的孩子面對媽媽的強勢,一方面會表現的很順從,另一方面內心會壓抑很多憤怒,會一直在背後做些小動作以示反抗。

有些媽媽會很疑惑,孩子這麼小為什麼會撒謊?

實際上這個問題的產生是因為媽媽有時會讓孩子去做一些孩子做不到的事情,孩子為了避免懲罰或討好媽媽,於是採用了撒謊的方式。

孩子撒著撒著,自己也就信了。

有時候媽媽想要孩子做出她想要的樣子,但是媽媽的能力做不到。孩子不願意做,可是又無法直接拒絕,於是,虛偽的表達出現了。

這樣的孩子在現實中的責任感會比較弱。

當然,這種上下級關係,也會像領導和員工之間的關係一樣,不需要講究太多的情感,只要能夠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務就可以了。

在這過程中,領導不會詢問你,“這件事你願不願做?你做的情感體驗是什麼?”

有一個人在我的微博上跟我吐槽,“小時候,我媽覺得我取得的很多成都是她的功勞。我考試得了100分,她竟然認為是她的功勞。”這個孩子對媽媽有無限的愛,在生活中,他的表現仍是很孝順的,但誰能想到,他會去我那吐槽呢?

上下級關係的親子關係就是這樣,孩子會很害怕媽媽,不敢跟媽媽親近,之間也沒有太多的情感,似乎孩子只要做到聽話,乖巧,講道理就可以了。

有一篇文章《聽話的孩子沒有太大的成就》裡面所講的內容也是同樣的道理。

其實,聽話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媽媽的需求。

不信?那我問一問媽媽,“你最喜歡的是什麼?”媽媽能回答的出來嗎?我再問問聽話的孩子,“你們知道你們最喜歡的東西是什麼嗎?”你們也不知道。

我一直說,看一個人是否成熟主要看這幾方面。

1. 是否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嬉笑怒罵都可以,做你自己,彼此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和諧的。

2. 是否有一個骨灰級的愛好,所謂的骨灰級的愛好,是指無論什麼時候,你都會因為這個愛好產生很美好的體驗。不管你的情緒是悲傷的,還是挫敗的,這個愛好都會伴隨你的一生。你投入其中,沉醉著,忘記一切,十分喜愛。

(其實,這種終極愛好是你很美好的客體之一。聽話的孩子很難有屬於自己的骨灰級愛好,因為他不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媽媽給予他的。)

四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你知道嗎?

胡慎之心理

第三種,對手型

媽媽和孩子是對手關係?

不會吧?

會的。

在精神分析上,有一個專有名詞描述這樣的現象,叫成人妒忌。

成人妒忌的意思是,很多媽媽把自己認為好的,理想的樣子投注在孩子身上,但當孩子真的達到了,媽媽又會妒忌自己的孩子居然獲得了那麼多。

這非常有趣,也是一個很複雜的心理動力過程。

還有一些妒忌,是媽媽和孩子在潛意識方面的競爭。

這個競爭更多的是來源於媽媽在原生家庭中跟弟弟妹妹的競爭。

很多媽媽在她很小的時候,需要照顧弟弟妹妹。從小,這樣的媽媽就很懂得照顧人,但她不相信自己的弟弟妹妹,以至於結婚有小孩後,她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她不太信任別人,認為別人接近她是為了侵犯她的利益,因此,她會把自己和自己的東西保護的很好。

有一位媽媽非常有趣,很小的時候,孩子碰了一下她的東西,她就忍不住發非常大的脾氣,“你為什麼要動我的東西?這件事怎麼會是這個樣子?”

小時候,他根本不理解媽媽的這樣行為。

後來,我跟他說,“你媽媽把你當成對手了。在與你的競爭中,她感到了挫敗。她很生氣,同時也很害怕。”

對手型的母子或母女關係都會發生。

作為媽媽的我們很難去處理童年時的情節,母女之間的關係更容易成為對手。

曾經我講過,有一對夫妻的矛盾跟丈夫對女兒的寵愛有關。丈夫把自己所有的關注力都放在了女兒身上,看到女兒這麼可愛的時候,媽媽會很嫉妒女兒。

這樣的想法,在一般情況下,很多媽媽是不願意去承認的。

最後,媽媽跟女兒成了對手的關係,同時,她又沒辦法忘記自己媽媽的身份。因此,當媽媽嫉妒女兒的同時也會很糾結。

四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你知道嗎?

胡慎之心理

第四種,角色互換型

這種親子關係很好理解,非常簡單。

有一個個案,她回到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女人的懷裡,問女兒在幹什麼?

女人說:“我在做作業啊。媽媽,你去喝水吧,乖乖地休息一會兒,待會我再陪你玩。”然後,媽媽很開心地離開了。

很明顯,媽媽的角色像女兒,女兒則更像是媽媽的照顧者,兩人角色互換了。

還有一種類型的角色互換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能遇到的。

孩子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受到了一些傷害,哭了起來。媽媽在旁邊也哭了起來,而且哭聲比孩子更響。

孩子覺得莫名其妙,不知道媽媽為什麼哭?媽媽說:“我很難過,是我沒做好才讓你摔跤的,都是我的錯。”

這時,孩子擦乾眼淚,對媽媽說:“寶寶不哭,媽媽也不哭。”

孩子自然而然地成了媽媽的照顧者,說到底,這也是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型。

有的媽媽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傳輸這樣的話,“媽媽以後要靠你來養我了,以後你給媽媽買大房子,買寶馬車,讓我過上富貴的生活,好不好?”

會說這種話的媽媽多半家裡的經濟條件比較落後。

四種不健康的親子關係模式,你知道嗎?

胡慎之心理

這四種關係是不健康的親子關係,如果這裡有你的影子,我們要學會去改善。

< The End >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高情商溝通術》京東噹噹熱銷中。

公號:胡慎之(hushenzhix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