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出由“神书”、“神联”引发的悲剧

清朝一出由“神书”、“神联”引发的悲剧

大家都知道,在清朝中叶,直隶河间府献县出了一位大人物:纪晓岚。

不过,很多人对纪晓岚的认识,主要还是来自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那个白白胖胖的影视形象。

其实,历史上的纪晓岚比影视作品的纪晓岚牛多了。这个牛,不是说纪晓岚本身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官有多大,而是在他的有生之年就被百姓神化了。

百姓说,纪晓岚可不是个凡人,是“火神下凡”!

清朝一出由“神书”、“神联”引发的悲剧

“火神下凡”这个说法,一直颂扬到了纪晓岚归天了,还言之凿凿地写进了纪晓岚的墓志铭里!

说起来,替纪晓岚写墓志铭的也不是等闲之辈,是嘉庆皇帝的老师朱桂!

墓志铭里说,纪晓岚出生之前的几天“水中夜夜有光怪”,而当纪晓岚脱离母体来到人间,便有一道火光就划进了产房。

因此,民间都流传说纪晓岚是“火神下凡”。

既然大家都说纪晓岚是“火神下凡”,则纪晓岚多多少少对这些传闻是有所耳闻的。那纪晓岚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纪晓岚对这个传闻是默认的,他在他自己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里绘声绘色地记载了许多关于自己非凡之处的记载。

在《阅微草堂笔记》里,纪晓岚就煞有介事地写“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声称自己长了一双“神仙眼”,黑夜辨认事物,与白昼毫无差别。

再加上纪晓岚在乾隆九年(1754年)殿试中,纪晓岚考中了二甲第四名,即全国第七名,很了不起。

与纪晓岚同时代,且在距离纪晓岚家乡不远的盐县也出了一个名叫王珣的异人。王珣自幼也读了很多书,也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成绩很臭,未能博取功名。

有人要说了,这不就一个落第文人吗?怎么称得上是异人呢?

严格地说,王珣的奇异之处,并不在王珣本身,而在于王珣的父亲。那时民间传言王珣的父亲有一项神奇的本领——可以与神仙交流、沟通。

这项本领在古时候称为“扶鸾降乩”,即请神灵上自己的身体,借自己的手扶着移动的箕,让箕在沙盘上写字,或用丁字形桃枝柳笔沾朱砂写字。

如果要用现代词语来定位王珣父亲的身份,应该是这两个字:神棍。

清朝一出由“神书”、“神联”引发的悲剧

王珣父亲对外宣称年轻时请神灵附体,写了一幅《滕王阁诗序》、一副对联。

“这可是仙人的笔迹啊,价值连城!”王珣无数次这样对别人说。

而最让人合不拢嘴的,是在王珣父亲在某次扶鸾降乩活动中,附体仙人曾发话说:“翰林纪晓岚和王珣都是圣门弟子,纪晓岚是子贡转世,王珣是颜回转世。”

王珣因此惊喜若狂,想不到,想不到自己竟然和纪晓岚是前世同窗!

既然有此宿缘,王珣决定将家里珍藏的“神书”、“神联”送给纪晓岚。他想,这么一来,家里的仙人笔迹就不会埋没了,而且还可以与纪晓岚攀上关系。

乾隆三十七年春,王珣派家丁张文礼恭恭敬敬地奉送“神书”、“神联”到纪晓岚家里。

令人遗憾的是,纪晓岚的架子很大,认为王珣只派一个下贱的家丁而不是亲自来送“神书”、“神联”,那是目中无人,没把他纪晓岚放在眼里,因此,看都不看,拒不肯收。

王珣大为沮丧。

不过,很快,事情有了转机。

乾隆三十八年年底,一个名叫赵子建的好友来王珣家里作客,聊到了此事。这个赵子建正好在纪晓岚家当塾师,他说,纪翰林正在写书,你现在再献仙人真迹给他,他一定会感兴趣。

于是,乾隆三十九年正月,王珣再次派家丁张文礼恭恭敬敬地奉送“神书”、“神联”到纪晓岚家里。

这次,纪晓岚开眼了,他看了一遍所谓的仙人真迹,蓦然发现其中的“鸾”字是四十多年前的字体,感觉这么个神经病搭上自己风险比较大。就表示王珣送书太迟,太轻慢自己,拒不肯收。

看来,“神书”、“神联”注定与纪晓岚无缘了。

但,难道就这样让“神书”、“神联”埋没于尘世?

王珣想了想,觉得顺义县粮庄头的于端也是个做过大官的人,并且张文礼以前在他家干过活,干脆通过他把“神书”、“神联”献过当今皇上,岂不比送给纪晓岚更强?

主意打定,说干就干。

清朝一出由“神书”、“神联”引发的悲剧

王珣写了一封信,信中先是极力称颂于端是个盛德君子、大忠臣,然后再恳请于端帮自己这个忙。信写好了,装入信封,交给了张文礼,让他连信带“神书”、“神联”一同交给于端。

说来也巧,张文礼动身前,王珣的儿子听说了此事,大为错愕,连骂父亲“荒唐”,极力阻止张文礼不要去投献。

于是,张文礼就在外面躲了十几天,谎报王珣,说于端眼睛坏了,看不到字,不肯收。

俗话说,事不过三。连送了三次“神书”、“神联”都送不出,王珣恼羞成怒,决定以自己的文章进取功名。

写什么样的文章可以打动当今圣上呢?

王珣挖空心思,最后想到了从申明《四书》大义、尊君大义入手,写四本书。

他这四本书的理论基础是:尧不应该让位给舜,舜也不应该让位给禹,商汤不应该讨伐夏,武王也不应该讨伐纣,君是君,臣是臣,各人自尽名分,这才是天道、正道,天下才会太平。

他说,因为孔子本身是周朝人,不敢指责武王的不是,以至于《四书》语焉不详,所以我必须写书明正《四书》大义。

王珣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有信心,觉得这简直就是天才之作,三千年不两见。

可是,这四本“神作”怎么才能会被当今皇上看到呢?这实在是个颇伤脑筋的问题。思来想去,王珣觉得还是得从“神书”、“神联”身上做文章。

他说,《滕王阁诗序》中有“非无圣主”四字,自己受用不起,应该献给皇上。而神联中又有“世表清华之望”的句子,这“清”字不就是要大兴大清国吗?而联中的另一句“代有孝友之风”也很有意思,这是说当今皇上是孝友之君。所以,这神联也应该献给皇上。

王珣打算在进献“神书”、“神联”的同时将自己的四本书一起恭呈御览。这么想着美美的,仿佛“神书”、“神联”和四本书已经出现在乾隆帝的御案上了。

为了报复一下纪晓岚,王珣又写了几篇文章,详细介绍了“神书”、“神联”的来历,请求皇上委派纪晓岚来自己家取仙人手笔。

这些事情做完了,问题还是回到了最初:通过什么渠道转呈给皇上呢?

王珣的哥哥王琦是个商人,虽然识字不多,但长年在外与各色人等打道,见多识广。王珣便委托哥哥王琦找中间人。

王琦果然门路众多。他拿着弟弟的四本作品和神联抄本到盐山县教官诸葛移处投递。但诸葛移认为他是个神经病,根本不看,命人将他打发走了。

王琦接着改往沧州学政许江龄处投递。许江龄正外出查勘垦荒情形,没空理会,同样让人将他打发走了。

连碰了两回钉子,王琦的怒气被激发出来了。

原本,王琦对弟弟的东西也莫名其妙,但碰壁带来的伤害让他彻底站在了弟弟的同一战线上,他认定弟弟才华盖世,现在世人虽然不识,但终将有日会大放异彩。另外,家中的“神书”、“神联”也是稀世之宝,一定会给王家带来非凡的荣耀。因此,他铁下心要将弟弟的书及“神书”、“神联”推送到皇上案前。

继续找。

村里有一个名叫赵建宗的人,当过兵,和韩村外委张德仁是战友。王琦就托赵建宗把书投给张德仁。张德仁是当兵出身,大字不训一箩筐,接到书,也不知上面写的是什么,爽快地答应找关系代为上递。

张德仁说到做到,没几天,便将王氏兄弟眼中的宝贝转交给了从前的战友张成德。

这张成德是羊儿庄的千总,和张德仁一样,同样是老大粗,目不识丁,但也很痛快地答应了张德仁,将王氏兄弟的宝贝带给了四党口守备尹延龙。

尹延龙是个实诚人,他对张成德说,不好意思,兄弟,我也不识字。而且,我们是武职,就算识字,这也不是我们该管的事,你还是把东西交回王某。你呢,就到盐山知县处走一趟,告诉知县,这是该他管的百姓,让他去办理就行。

言之有理!

张成德于是把书带回,由张德仁经赵建宗把宝贝送回给了王琦。王琦正眼巴巴地等结果,看赵建宗送回东西,就着急地问:守备大人看过书了吗?他怎么说?

赵建宗根本就不知道守备大人不识字,随口应了一句,守备大人看过了,也把书交知县看过了,过几天就替你们办。

实际上,非但守备尹延龙没看过书,盐山知县陈洪书也没看过书。当张成德按照尹延龙的指点前往盐山县衙门拜会陈洪书时,陈洪书正忙于下乡勘查荒地,并未究办。

王氏兄弟在家空等了一场,没盼来知县替自己办理。一怒之下,王琦对弟弟说,哥哥我曾到过北京多次,可以直接到北京找朝廷大员投献!

由朝廷大员投献,那是最好不过了。

王珣出钱、出盘缠;王琦出人,自己领着儿子王永宁,风尘仆仆地上路了。

清朝一出由“神书”、“神联”引发的悲剧

到了京城,王琦住在镶黄旗满兵护军三德家,听三德说户部右侍郎金简为人和蔼,就把弟弟的宝贝送到了金家。

这总该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吧!

可金简读了王珣的大作,认为内容荒诞不经,立刻具折上奏,请旨将王琦父子交刑部详细讯问,按律办理,同时把王琦投递的帖子和书进呈皇上御览。

由此,王珣的作品终于出现在乾隆的御案上了。

但乾隆读了书后的反应,并非如王珣所想,而是与金简所说一致,认为书中内容荒诞不经,书作者王珣造作妖书,妄肆诋毁,当斩!

完了,王珣聪明反被聪明误,献书献宝竟然招来了杀身大祸。

最冤的是无辜牵涉进来的一干人等:王琦、王琦的儿子王永宁、镶黄旗满兵护军三德、盐山知县陈洪书、四党口守备尹延龙、羊儿庄的千总张成德、韩村外委张德仁、盐山县教官诸葛移。

乾隆痛斥说,王珣的妖书荒诞,显而易见,数次投递,居然没有一人发现问题,若说武弁不谙文夫,尚且情有可原,文职官员见此逆词,本应切齿痛恨,严拿究问,却不痛不痒,将书发回,置之不理,必须严究。

此案的最后处理结果是:王珣造妖书,斩立决;王琦父子代递不法文字,发配乌鲁木齐给兵丁为奴;盐山知县陈洪书渎职,革去知县职务;羊儿庄的千总张成德、韩村外委张德仁等私接民人献书,与武职不合,依律各杖责八十,交兵弁看管,余者免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