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乳業遭遇成長煩惱

中國乳業遭遇成長煩惱

奶企和奶農的關係正在產業調整中發生改變

“一邊要中小企業離場,一邊是大企業無限量在擴建”

由於部分乳品加工企業停收、限收生鮮奶,中國山東、廣東等地區的奶農開始賣牛倒奶。1月7日,農業部發布《關於協調處理賣奶難穩定奶業生產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全力以赴協調處理“賣奶難”,並派出督導組赴河北、山東、山西等奶業主產省檢查指導解決“賣奶難”問題。但事件仍在繼續。1月11日,農業部表示,受乳品企業庫存奶粉較多、乳製品消費增速下降及國際市場預期增產降價等因素影響,未來乳品企業收購生鮮乳的積極性仍不高,養殖小區和散養戶仍將面臨較大壓力。1月8日農業部已經與伊利、蒙牛等重點乳品企業奶源負責人進行協調,接下來將通過協調乳品企業增加收購、啟動奶業生產監測、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解決“賣奶難”問題。

中國國內生鮮乳的收購價格已經連續第11個月下降。農業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12月第5周,內蒙古、河北等10個奶牛主產省(區)生鮮乳平均價格為每公斤人民幣3.75元,同比下降9.9%,自當年2月份的最高價每公斤4.27元下降了13.87%。

農業部1月7日的緊急通知指出“要加強對散養戶和小規模戶的技術培訓”。這正是在乳價波動真正遇到麻煩的群體。這些奶農曾極大助力蒙牛等乳企在2008年前的快速擴張,但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後遭到“淘汰”或被動員遷入稍大規模的奶聯社和奶農小區。當時,中國國家發改委等13個政府部門制訂了《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稱“要推進奶牛養殖規模化和標準化”,改變以往奶牛養殖和生乳供應“小、散、亂”的局面。“小規模農戶很難進入大公司採購系統,市場應對能力和議價力薄弱。”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王丁棉對《商業週刊/中文版》說。

不能再野蠻生長的乳品行業進入新一輪淘汰賽。根據AC尼爾森的報告顯示,2013年國內乳企的虧損面約為21%,2014年預計有25%乳企面臨虧損。與此同時,2013財年年報顯示,伊利淨利潤為人民幣31.87億元,較上年增長85.61%;蒙牛淨利潤為人民幣16.31億元,較上年增長29.73%。銀河證券在2014年12月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未來國內乳製品行業有望繼續向寡頭集中,行業龍頭的市場佔有率可能會接近40%。

“一邊要中小企業離場,一邊是大企業無限量在擴建。”王丁棉說。2008年之後,乳企放棄了過去和散戶奶農的點對點交易關係,轉而投建大中牧場。2011財年,蒙牛在奶源支持及建設方面的投入約人民幣7-9億元,同時與丹麥有機乳品供應商愛氏晨曦(Arla Foods)合作建立蒙牛示範牧場。在2014財年中報中,蒙牛稱期內規模化、集約化奶源比例已經達94%。截至2014年3月,伊利集團在全國自建、合作及在建牧場已達2400多座,規模化、集中化的養殖在奶源供應比例中達95%以上。

大型牧場由此成為乳企爭取的對象。2013年9月,伊利向內地第二大牧場企業輝山乳業注資5000萬美元,蒙牛的最大股東中糧集團同時投資4000萬美元。蒙牛還持有現代牧業28%的股份,後者是國內最大奶牛養殖企業,擁有22個“萬頭規模”奶牛養殖牧場,為多家國內乳品加工企業提供奶源。相較於國外常見的中型家庭牧場,王丁棉稱,全球7000頭以上規模的大型牧場80%在中國,考慮到在建牧場的數量,未來3-5年還會增加。

不過,牧場規模化並不等同於食品安全。現代牧業自2012年起遭受了幾次關於汙染問題的指責,最近一次是在2014年11月,現代牧業寶雞牧場遭到動物檢疫部門和公安機關的調查,原因是涉嫌私自出售42頭被檢測帶病的奶牛。

進口奶源大量湧入也拉低了乳企收奶價格。政府為規模化養殖提供補貼,這加速了散養戶奶農的退出,一度推高了國內生鮮乳的價格。2013年6月到2014年2月,生鮮乳的平均價格從每公斤人民幣3.2元,上漲至每公斤超過人民幣4.2元。成本上升讓中國乳企開始尋找進口奶源,首先是引發爭議的“還原奶”。“還原奶”指奶粉勾兌還原而成的牛奶。2009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與發改委聯合發佈政策,要求液態乳生產企業所用原料100%使用生鮮乳,配方粉生產企業所用原料50% 以上為生鮮乳。但2013年7月,西南民族大學畜牧系教研室主任、西部乳業發展協會執行副會長魏榮祿公開表示:“60%以上打著純牛奶旗號的的液態奶都是用奶粉衝兌的。”2013年7月23日,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對此發表聲明稱,鮮牛奶和純牛奶不允許使用奶粉為原料進行衝兌,企業使用奶粉作為原料必須在包裝上標明“復原乳”並標明覆原乳或乳粉所含原料及比例。聲明還稱,近年來,國家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嚴厲打擊乳製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嚴厲查處使用奶粉生產調製乳、滅菌乳不標註“復原乳”的標識違法行為,這種情況已經得到有效治理。

與此同時,國內的大型乳企開始在海外投建牧場。2013年9月,聖元營養食品有限公司在法國布列塔尼半島建設了一座現代化嬰兒奶粉工廠,耗資9000萬歐元(約人民幣6.6億元)。緊接著,伊利下屬境外全資子公司伊利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及中國香港金港商貿控股有限公司購買了新西蘭大洋洲乳業有限公司100%股權,在新西蘭新建年產4.7萬噸嬰兒配方奶粉項目。蒙牛2014財年中報顯示,其控股的雅士利在期內投資人民幣4.079億元,用於建設新西蘭工廠來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

新西蘭最大乳品商恆天然合作社公司(Fonterra)在2014年12月發給路透社的一份聲明中,將中國乳製品到2020年的消費增速從此前的7%下調至4%。但中國大型牛奶公司的成長仍被看好。彭博情報在2014年10月發佈的報告顯示,在1080億美元的亞太乳業市場中,伊利佔到9.4%的市場份額,蒙牛則佔有8.7%。歐洲商情市場調研公司Euromonitor的研究數據則顯示,2004-2014年全球最有價值的食品品牌中,蒙牛和伊利攀升到了前五。而在十年前,伊利和蒙牛還名不見經傳。

現在,這些大乳企可能得拉奶農們一把,幫他們從“前現代”的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並藉此重塑自己的供應鏈體系,而不只是用資本把它們串聯起來。新希望乳業引入了“公司+農戶”的養殖小區模式,公司負責硬件設施投入,併為農戶提供良種引進、技術服務,已建成的50多個奶牛小區,新增了超過三萬頭奶牛存欄。在2014年3月接受《商業週刊/中文版》採訪時,新希望總裁劉永好稱,必須“就地臥倒”進行轉型,即貼近市場、貼近農民、和產業體系裡的相關者建立較深的黏性,“如果你服務了農民,服務了市場,那麼市場歡迎你,你就能夠長存,這叫轉型。”劉永好說。撰文/孫今涇 編輯/張婭

總之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中國的大型乳企傾向於建立大中型牧場,散戶和小規模農戶遇到了麻煩。但這些牛奶公司仍需要重新考慮和奶農的關係,實現真正的規模化和集約化。

即刻登陸App Store及各大安卓應用商店下載商業週刊中文版APP,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