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源于文化积淀

此次课标修订,高中古诗文背诵篇目由14篇增至72篇。正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要求,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从娃娃抓起,必须要在学生时代就有足够的积累。没有足够的积累,就谈不上深入挖掘,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就谈不上文化自信。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背诵正是积累古诗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不二法门。

但,现代人实在太忙了,大人忙着五光十色,小孩子忙着挣分数,尤其是高中生,忙着挣分挤上高考独木桥。这下好了,课标修订了,你即使为了挤上独木桥去,也总该花时间背诵一些经典了吧。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前赤壁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赋》)随手拈来新课标要求背诵的两小段古文,这就是外美内甘、具声韵文字之优雅,富人生古今之哲理的“古文”,也正是我中华文化的经典宝藏。

然,学校图书室的国学书籍总是少有人问津。国学被认为是夫子之道,酸腐呆板,再加上文言文“深奥晦涩”,年轻人总是看不下去。上网聊天,谁要用上“失敬失敬”这样的话,就会被认为是老学究,不合时宜。究其缘由,该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基础教育中语文及其它学科都淡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降低了古诗文学习要求。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昔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韶乐之美,唯亲耳聆听,方可知其魅力所在。

昔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高山流水、霖雨之操、蹦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此次高中语文课标修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作出背诵等具体要求正是着力于培养下一代年轻人“善听”、“穷其趣”。

只有当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深厚的积淀,能够“善听”、可以“穷其趣”,才能够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作者 胡胜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