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运河系列之——扬州雕版印刷与对外交流

在我国,印刷术作为四大发明也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然而,在大运河交集的扬州,雕版印刷则是从这里兴起,并传播海外。可以说,扬州的运河文化孕育了这里的文化遗产,也滋润着这一方水土。

除了雕版印刷,扬州自古以来也是海运发达地区,贸易往来频繁,文化传播更是通过水路源远流长。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与元朝的马可波罗便是通过对外交流使得扬州名声海外,对中国的经济、贸易、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们的启程和归宿都是在扬州。

本次,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在领队张秉政教授的带领下,针对扬州雕版印刷和对外交流两个方面,深入考察了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大明寺的鉴真和尚纪念馆以及马可波罗纪念馆,对运河名城扬州的文化历史沉淀有了细致了解。


行走大运河系列之——扬州雕版印刷与对外交流


01扬州雕版印刷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清代。千百年来,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仍保存着传统的、纯手工的雕版印刷技艺。2009年,以扬州为代表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可以记录历史,历史可以传承文化。作为行走大运河四位一体的考察,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考察组的范围之内。“雕版印刷在中国的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并且伴随着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海外,这本身就是运河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6月25,考察组来到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除了介绍了雕版印刷的历史沿革和展示了大量的实物,在展厅内,考察组观察到,观众可以主动参与各个流程的制作,体验古人的辛劳和智慧。各单元的多媒体装置形式多样,其中不乏有动漫播放、资料检索、游戏竞猜、小型影院、翻阅装置等,有力拓展了信息资源和互动范围。

“中国馆”展厅中庭的互动演示区,古代绝活在这里得以复活,几名雕版印刷传人为观众现场演示造纸、写样、刻版、刷印、装订等工艺。

考察组在这里见到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当代雕版活字专业写样师芮名扬先生,他正在进行雕版印刷的第一步“写样”工序。手持小楷笔在宣纸上仔仔细细的写着《桃花源记》,不到五分钟的功夫,一份样稿就写好了。


行走大运河系列之——扬州雕版印刷与对外交流


说起为什么和雕版印刷扯上关系,他笑着说道,从小自己就联系毛笔字,长大后,因为他在书法上的特长,又经人推荐,他被分配到广陵古籍刻印社内工作。

在师傅的指导下,芮名扬开始了正式的写样生涯。“书法讲究个性,通篇下来,重复的字都要有所变化,而写样却要求一模一样。”

从此后他就与雕版印刷写样联系到一块了,后经他手制作出了很多精美的雕版印刷作品。而在他旁边的一个位子上,同样一位女青年在模仿着古书写样,一笔一划的宋体写的非常到位,让人根本分不出来哪个是印刷体,哪个是写样。

在另外一边,一个中年师傅在用刻刀在在木板上刻字,他要将字的外轮廓用刻刀扣下来,然后再仔细的进行休整。“稍微不注意就会刻坏,坏了的话整个版也就不能用了,这就是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区别,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他的手上,推刀的大拇指的指肚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这样的老茧,年轻时要厚很多”,他微微眯着眼,看着右手大拇指上的茧子说。

备料之后,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版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的图文转印于纸张,之后再进行装帧——在现场,考察组目睹了整个制作过程。

“刻字的刀法太有讲究了,有数百种。撇如刀、捺如锹,都要根据字型和材质的不同变换方法。一天时间才能刻出几十个字。”芮名扬表示,这就是雕版刻字的精髓所在,“要口传心授、全凭手下功夫。”

对于扬州雕版印刷的保护,扬州市政府和有关单位也出台了相关措施。1960年春,扬州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后来还培养了一批新人,使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全面恢复,修补、印行了大量古版图。2002年,在刻印社的基础上建立了广陵书社,使其能利用古代雕版工艺,出版雕版、影印古籍及仿真复制书画作品。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保护工作出色,成果突出,集传承、保护、展示、传播为一体,建立精品传承、著述传承、教学传承等多种渠道,形成了全面、完整的保护体系,堪称“非遗”保护的楷模。”说到到这里,张秉政教授会声的笑了,原先看到东关街的雕版印刷少有人问津,认为保护不力。现在看来,扬州政府多种方式促进遗产的保护值得钦佩。

02大明寺与鉴真和尚纪念堂

在扬州,如果考察鉴真和尚和马可波罗的行迹,一个重要地点就是位于扬州市区西北郊的大明寺的鉴真和尚纪念堂,一个则是位于扬州市东门遗址旁的马可波罗纪念馆。在扬州考察的几天里,考察组分别对两处景点进行了考察,探寻对扬州做出巨大贡献的两位历史人物。

考察组第一站到达了位于扬州市区西北郊的大明寺的鉴真和尚纪念堂。鉴真东渡日本前,曾为大明寺住持。从唐天宝元年(742年)起,先后十余年,历尽艰险,至第六次东渡成功,将我国佛学、医学、语言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介绍到日本,为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穿过大明寺的大雄宝殿,考察组在后进院就看到了鉴真和尚纪念馆,前面是门厅,上悬匾额;中间为碑厅,碑亭内耸立着汉白玉须弥座横碑,正面为郭沫若所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字体浑厚有力,大气天成,背面为赵朴初撰书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的碑文和颂辞,因而被誉为当代的“三绝碑”。

院中立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石灯笼。再往后走就是殿堂,按唐代寺庙殿堂的风格建造,堂内正中为鉴真楠木雕像,仿鉴真圆寂前塑造的干漆夹紵像制作而成,神态安详而坚毅。

东西两侧壁上是鉴真东渡事迹的饰布画,分别是西安大雁塔、肇庆七星岩、日本九洲秋妻屋浦和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向人们展示了鉴真生活和经历过的地方。坐像前有一只铜香炉,为日本天皇所赠。纪念堂门厅对面原为晴空阁,现为鉴真生平事迹文物史料陈列室。


行走大运河系列之——扬州雕版印刷与对外交流


“我是来自北京的一所大学,因为研究鉴真这一段历史,所以特地来参观一下他的纪念馆,顺便也来祭拜一下。”北京一所高校的研究生王世梅告诉考察组,她来扬州的行程中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参观鉴真和尚纪念馆中,她认为,鉴真和尚为唐代中日两国的友好奠定了基础。

而如今,他的名字和运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如今的文峰塔附近的古运河边,立有“鉴真东渡码头”的石碑,“唐天宝二年(743)鉴真大和尚命弟子抵东河造船准备首次东渡”,所谓东河就是此处的运河段了。

“他作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鉴真东渡日本,其造船、买船、登船以及储藏粮食都在这个地方。鉴真和尚的第二、四、六次东渡,均由文峰寺解缆入江。可以说大运河不仅是沟通南北经济交通纽带,更是推动中日两国在思想文化和教义上一个重要的桥梁。”张秉政教授说道。

03马可波罗纪念馆

接着考察组又来到了马可波罗纪念馆。馆内利用了以大元风格的建筑,还原当地风貌,并陈列了马可波罗的简介,及事迹,以及在扬州为官的介绍,还有很多他曾经使用过的物件。

并通过声光电技术,将马可波罗漫游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并对他的《马可波罗行纪》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电视机上也放映着中央十台《探索发现》栏目为马可波罗专门制作的纪录片。


行走大运河系列之——扬州雕版印刷与对外交流


而在纪念馆的门口,有一个雕塑铜狮,它是根据马可波罗故乡意大利威尼斯广场铜狮的复制品,1987年10月由威尼托区赠送扬州。狮身长2.6米,高1.2米,重500公斤,造型生动,神采飞扬,有腾空欲飞之势,象征着力量与和平。狮子足下有一本打开的圣经,上面写着“给你幸福,给你和平”。

元朝时中外交往很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来华,居住了十几年。《马可·波罗行纪 》 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旅游纪实,兼及途径西亚、中亚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

全书以纪实的手法,记述了他在中国各地包括西域、南海等地的见闻,记载了元初的政事、战争、宫廷秘闻、节日,游猎等等,尤其详细记述了元大都的经济文化民情风俗,以及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荣景况。

它第一次较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发达的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马可波罗和运河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在他的《马可波罗行纪》中多次描绘扬州的景物,其中也多次提到运河与元朝的关系,沟通南北经济和交通的命脉,在此后的几年中,他也通过运河来到元朝的各个省市,可以说,大运河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扬州历来就是中外交流的重镇。历史上扬州就是开放的城市,马可波罗的实地考察给了我们了解这座历史上就已经开放的城市提供了不同视角。扬州作为中国运河的中心,从古到今通过水路的对外往来就从来没有间歇过,这也给中国的经济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也使得古老的运河发挥着它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参观博物馆后,张秉政教授如是说。

我们是大运河文化在线,专注于文化传承,讲述故事,搭建文创,在我们这里,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调味品,关注我们,在闲惬的生活中品尝文化带来的悠扬滋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