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當年看重的這個商幫,到底什麼來頭?


鄧小平當年看重的這個商幫,到底什麼來頭?


寧波,位於中國海岸線的中段,是南北船貨物轉換的重要港口,也是“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

而在這座城市中生活的人們,也向來以創業精神與經商能力聞名於天下。

早在1916年,孫中山就曾稱讚“寧波人素以善於經商聞,且具堅強之魄力”;在其後的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中,我國最早的化學工業社、最早的味精廠、最早的燈泡廠、最早的精紡呢絨廠、最早的民營儀表廠等“最早”系列,乃至同仁堂、老鳳祥、亨得利、商務印書館等知名老牌也一一被寧波人“拿下”。

這群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頗有一席之地的寧波商人又被稱為“寧波幫”。有個專門為“寧波幫”建造的博物館,便值得一探究竟。


創業

剛進大廳,就被通道一側的九尊人物雕像所吸引——貝時璋、王寬誠、邵逸夫、談家楨、盧緒章、董浩雲、包玉剛、曹光彪、李達三,嗯,是“寧波幫”的大咖幫主們沒錯了。

鄧小平當年看重的這個商幫,到底什麼來頭?


“大海洋洋,忘記爹孃”,在介紹“寧波幫”歷史的展廳裡,如是的歌謠一直循環播放著。正是在背井離鄉、走南闖北中,寧波幫成了“中國民族工商業的開創者”“對中國近現代轉型起到了特殊的促進作用”。

“寧波幫”大半輩子都在外拼搏。其中,被譽為“世界船王”的董浩雲,也即前香港特首董建華之父,開創了中國、亞洲和世界航運史上的多項“第一”,經過50多年的打拼,坐擁150餘艘船舶、總噸位超過1100萬噸的海上家當,當之無愧為世界上最大的獨立船東。

而寧波人張敏鈺,9歲時,從同學家賒了一個西瓜,將其放在井水中浸透後,切片出售,掘得人生第一桶金。1949年,作為上海的“紡織大王”,他前往臺灣創業時,不幸所有設備葬身大海。其後,他再次艱苦創業,籌建悅新染織公司、嘉和麵粉廠等等……

“憑良心掙錢,靠算細賬服人”,在“寧波幫”中,艱苦創業、有所建樹的商者實在太多太多。

鄧小平當年看重的這個商幫,到底什麼來頭?


寧波幫博物館

回家

“跑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寧波幫博物館中,有一幅立體畫像:涓涓細流順著層層疊疊的瓦片而下,寓意著海內外“寧波幫”三江同源,血脈同根,同在一個屋簷下,同是一家人。

自古以來,無數的寧波商人漂洋過海,到異邦他鄉做生意,足跡遍及日韓、南洋、歐美各地。但是,不管走得多遠,“回家”永遠是“寧波幫”的願景。

1984年,鄧小平提出“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自此,這座城市便踏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1985年“寧波幫”的元老級人物包玉剛回到家鄉,便捐資創建寧波大學。

“包先生提出了條件,採取分期付款的辦法,一個季度結算一次。他當時說,你幹得快,我付款也快,希望寧波大學一年建成。”1986年秋,寧波大學建設完工,當年的11月便舉行了開學典禮。

當地人也講到,“寧波幫”深知掙錢的艱辛,所以對自己的吃穿都沒那麼講究,但在支援家鄉和國家的建設上,可一點不小氣。

“當用者千萬不吝嗇,不當用者分文不浪費”,這是“寧波幫”樸素的金錢觀。1985年王寬誠出資1億美元,在香港成立了王寬誠教育基金會,為出國深造的中國留學生提供資助;邵逸夫捐資辦教育也不僅僅限於寧波,先生每年都通過教育部向全國教育事業捐資,至2000年已達31億元人民幣。

如今,浩瀚的宇宙中,出現了以王寬誠、邵逸夫、曹光彪、李達三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寧波幫”為故鄉、祖國,默默地傾其所能。

經商未敢忘愛國。


鄧小平當年看重的這個商幫,到底什麼來頭?



傳承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就要問,一直在講老一輩“寧波幫”的豐功偉績,新一代“寧波幫”如何呢?

正所謂“江山代有人才出”,當老一輩“寧波幫”逐漸淡出經營第一線時,新一代“寧波幫”接力而上。比如大家熟知的丁磊、沈國軍、鄭永剛、李如成等新一代“寧波幫”代表,便在世界各處創造了一個個“寧波故事”。

新一代“寧波幫”也在當下不斷催化新品牌——“襯衫大王”雅戈爾、“西服大王”杉杉、“國服經典大師”羅蒙、“中國筆王”貝發……150多個行業領袖盡數從寧波湧出。

與此同時,在社會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寧波幫”也承前啟後、各領風騷。僅從專家學者界來觀,截至2018年10月底,寧波籍兩院院士的總數便達116位,居中國各城市之首。

鄧小平當年看重的這個商幫,到底什麼來頭?


創業不止步,這是“寧波幫”給出的最好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