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師如何有效地看待成績和教學?


數學教師如何有效地看待成績和教學?

走上三尺講臺,就離不開兩樣東西,一個是成績,另一個是教學。作為教師,我們通過教學幫助學生獲得成績,就像一家公司通過生產獲得產品。從這個角度看,教學和成績的關係,有點類似於產能和產出的關係。

成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的情況看,似乎大家都有一個共識:亮點再多,不如成績在手。於是,有的教師把成績當成自己的命運。成績好了,就感覺自己高人一等,江湖地位十足;成績差了,要麼焦慮終日,想著如何翻身;要麼把責任外推,可能是學生太差沒辦法,可能是瑣事繁忙沒時間;要麼感覺低人一等,放棄最後一絲努力。

為了追逐成績,有的學校提出“成績就是業績”的口號,利用各種場合宣傳成績相對優秀的科組,把各種資源向其傾斜,同時,對成績相對落後的科組進行制度和經濟的限制,以圖激發教師的鬥志。這也對“成績決定命運”的觀點起到了一個側面推動的作用。

重視成績之心可以理解,但是因此把所有的責任和壓力推給一線教師,其有效性是值得商榷的。成績決定命運的背後邏輯,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許多人嘴上都表示否定,但行動上卻很誠實,都認為教師只要努力,就可以把成績提升到一個可觀的地步。

可惜,決定成績上升空間的,除了教師的教學,還有兩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教學內容。

每年都會遇到家長吐槽:“我家孩子小學的時候,數學每次都在90分以上的,怎麼上了初中就考不及格了?!”其實這一點可以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解釋。小學的數學內容,與初中數學相比,顯然不是同一個等級。另外,小學的統考科目只有語數英三科,而初中的統考科目基本是七科以上,一個學期的時間分配下來,小學數學的教學時間顯然要更加充裕。

在這個前提下,一個學生即使基礎比較薄弱,他也能得到更多的練習機會,考的好也是大概率的事情。上了初中,時間緊,任務重,有時一個知識點還沒理解透,老師已經開始新的知識點,如此日積月累,落下的知識漏洞越來越多,考得差也是大概率的事情。這一點並非老師狠心,畢竟手握兩個班,如果要等每個學生都掌握,估計一個學期都講不完新課,這是更大的不負責。

第二個因素,是學生實力。

學生實力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已有基礎,另一個是學習能力。

有的人說:“我也沒要求你成績一定要拿第一,保持差距就行,比如學期初和別人差兩分,期末時候也差兩分,不過分吧!”其實是過分了。這種想法的侷限,在於忽略了學生已有基礎的作用。學習是一件具有複利效應的事情,已有基礎不同,如果要保持差距,就需要更多的時間,或者更高的效率,否則只能拉大差距。舉個例子,你有10萬,別人有100萬,差距90萬,假如一年後的收益率都是10%,你一年後有11萬,別人有110萬,差距變成99萬,很明顯變大了。

有的人說:“那你加大時間投入,或者提高效率,不就解決問題了嗎!”首先,正常的教學時間大家都一樣,要想加大時間投入,一個選擇是增加課時和培輔的時間,有的學校執行了;另一個選擇是擠壓學生的課餘時間,有的教師也的確是這樣做。這兩種做法不能說沒用,只能說用處有限,因為別人很容易效仿,一旦效仿,時間投入的優勢就被抹平了。

其實,效率的提高,涉及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三個組成部分:理解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理解能力反映學生接受一個新知識點的快慢程度,屬於生理層面;學習態度反映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屬於思想層面;而學習習慣反映了學生學習的穩定程度,屬於行動層面。這三個層面的提高需要點滴的積累,絕非一日之功。另外,一個學生上了初中,如果已有基礎與別人存在差距,很大的可能是因為過去的學習效率不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效率能跟上來已經是萬幸,要想進一步提高並非易事。

教學內容和學生實力之後,才是教師的教學。對教師而言,教學內容限制了教學的空間和時間,學生實力限制了教學的起點和速度。我們能做的,就是立足現狀,在協助學生積累知識點的同時,努力幫助他們在考試中正常發揮。

成績的競爭不像籃球比賽,你可以和對方相互制衡,它更像百米賽跑,大家都在自己的賽道全力衝刺,然後對比彼此的時間。因此,我們與其把目光聚焦於成績是否超越別人,不如關注自己的學生是否實現正常發揮。如果發揮失常,即便仍然領先,也不能心存僥倖,很可能下一次就沒那麼幸運了;如果發揮正常,依然比別人落後,也不必妄自菲薄,也無需過於焦慮,繼續做好手中的事情就好。

有的人要反對了:“這麼佛系,怎麼拿到獎金啊!”問題是,你糾結也沒有用,有時問題可能並非努力本身,而是遊戲規則。比如有一次階段考,我教的一個班年級第四,對比數據發現,年級第一的S班有24人及格,我班19人及格,的確有點差距,但是其他呢?S班平均分61.4分,我班平均分62.1分;S班高分0人,我班高分3人;S班優秀1人,我班優秀8人。我進一步查看數據後發現了問題,原來在評比規則中,平均分的權重為0.5,及格率的權重為0.4,優秀率的權重為0.1,而高分率的權重為0!

聊完成績,接下來聊教學。

有的教師把教學寄託於天賦:“××同事教得好,還不是因為長得漂亮,人也幽默,學生當然喜歡了!哪像我們又老又醜,講個笑話學生都嫌棄!”有的教師把教學寄託於體力:“××老師教得好,還不是因為勤奮抓學生,年輕力強就是不一樣!我像他這個年紀的時候,不也是如此輝煌嗎!”

我也曾經因此懷疑過自己到時能否勝任教學,直到抓住機會,連續聽了一個同事將近一個月的課,在不斷地模仿和思考後發現,原來教學是有方法論的,所謂的天賦和體力,至多隻能作為方法的補充和支持。

靠天賦教學和靠體力教學最大的危害,是讓人放棄了提升教學能力的想法。更好的選擇,是靠體系來教學。

為了開展教學,我們需要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教學本身,另一個是提高教學效率。由於時間和精力有限,我們需要在教學本身和提高效率之間取得動態平衡。

有的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本身,無暇思考如何提高效率;有的教師在教學之餘匆匆消遣,不願意思考如何提高效率。兩種選擇的結果,往往是憑經驗來教學,過去怎麼做,現在也怎麼做。做法有效,說明自己得到了真理;做法沒效,要麼是把責任推給學生,要麼參考下別人的做法,如果發現自己沒試過,就原封不動地搬過來,也不管背後的原理到底是什麼。

有的教師也願意花時間提高效率,但是他們選擇的是,在教學之餘不遺餘力地抓學生,生怕學生有一秒鐘閒著,美其名曰:“學生就是要磨!”殊不知,與學生磨時間,最吃虧的其實是自己,健康受損不說,關鍵是效率提升有限,基本上是投入兩塊賺一塊的節奏。

提高效率最好的方式,不是加大時間和體力的投入,而是建立自己的教學體系。想建立體系,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陷入教學本身,方法也不難,改變給學生授權的方式。

授權有兩種,一種是指令型授權,另一種是責任型授權。許多教師容易陷入教學本身,常常是因為採取了指令型授權。他們會要求學生服從自己的指令,絕對嚴格地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完成每一個任務,少一個字慢一秒都不行。這種授權最大的侷限是讓學生離不開老師,而且授權越有效,對老師的束縛越大,因為學生遇到問題只會想到老師,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

指令型授權是過程導向,而責任型授權是結果導向,它的特點是明確雙方的職責,執行過程卻有很大的調整空間。比如在第一週的周測之後,我都會讓學生把錯題納入錯題本,但也只是佈置,具體要求沒講。收上來一看,錯題本的大小不一,收集錯題的格式也多樣。我從中選出幾本質量好的,在全班面前展示,讓學生做出調整,幾周下來,不少學生的錯題本就越來越規範了。

責任型授權的缺點是起初的不完美,需要花時間調整,但是它最大的優點,是學生會主動思考如何得到,我們只需要適時提供資源和指導就好了,這樣我們就可以贏得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時間。

那麼,如何建立自己的教學體系呢?教學體系有三個組成部分:教材分析、學生評估和運營管理。

第一個部分,是教材分析。

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兩樣東西,一個是知識點,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另一個是用於形成和鞏固知識點的習題。這兩樣東西也是我們分析教材的兩個側重點,分析的方法就是研讀教材。

有的人提出:“那課程標準要不要看,配套資料要不要看?”其實,課程標準的價值,在於從更高的格局對教材的支撐;而配套資料的價值,在於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和輔助材料。對學生而言,教材承載了所有的學習內容。對教師而言,從研讀教材出發,結合課程標準和配套資料的分析方式,更容易為自己所接受,性價比也更高。

第二個部分,是學生評估。

學生評估的目的是找到學生實力的起點,這樣才能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有的學校喜歡根據最近一次的大考成績作為分班的依據,並因此認定大家的起跑線相同。教師如果也如此認為,很有可能會給自己徒增壓力。因為過去的某一次成績,除了可能反映學生過去的實力,還有可能只是反映了學生過去的發揮。有個段子就很形象:你和學霸都考了100分,但其中的區別是,你考100分是因為你只能拿100分,學霸考100分式因為試卷只有100分。

如果想降低發揮因素的影響,一個相對有效的辦法,就是收集更多的成績數據,用平均值來量化學生過去的實力,同時加入必要的定性分析。記得有一次開學,我查看了分班成績表,看到每個班的數學基礎都相差無幾。接著我收集了整個年級過去一年的所有大考成績,用Excel整理再看,發現每個班的數學實力其實並不均衡。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可以對自己的任教班有更加合理的預期。

第三個部分,是運營管理。

教學的常規工作,包括課堂、作業、培輔和測驗四個核心環節。運營管理的目的是打通這四個核心環節,讓教學的開展更加順暢自如。打通的辦法,可以參考物理學中串聯和並聯的思路,重新組合四個核心環節的必要流程。

比如作業的必要流程,是佈置、完成、批改和評講,一套流程下來,不僅耗時極大,而且滯後性強,效果也不佳。我調整後的辦法是,前一天佈置作業,第二天的課前板書答案,在學生訂正的同時巡視,接著面向全班點評作業。這樣一來,既保證了時效性,又節省了批改的時間,而且效果還比原來的做法更好。

與靠天賦教學和靠體力教學相比,靠體系教學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對教學天賦凜異的人,我相信一定會有,但我自己不是。如果靠體力教學,要想提高效率,需要加大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但最終只能得到線性的增長;而靠體系教學,要想提高效率,只需要對體系不斷地迭代升級,最終得到的,卻是指數的增長。

另外,從競爭的角度看,靠體系教學最大的價值,是幫助學生在考試中大概率發揮正常。別人要想超越你,要麼靠人品爆發的運氣,要麼比你投入更大的體力去抓學生,要麼就是教學體系比你更科學。前兩種情況並不需要你操心,一來持續性不強,二來即使暫時超越了你,也超越不了多少,除非生源比你強;只有最後一種情況,才是值得你向別人學習的契機。

由上述分析可知,教學和成績的關係,並非產能和產出的關係那樣簡單。教學可以影響成績,但也起不了決定的作用,我們最好的選擇,就是不斷打磨自己的教學體系,幫助學生在成績的競爭中發揮出正常的水平。這樣我們就能用有限而寶貴的精力,做最有價值的努力。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