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地看待成绩和教学?


数学教师如何有效地看待成绩和教学?

走上三尺讲台,就离不开两样东西,一个是成绩,另一个是教学。作为教师,我们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获得成绩,就像一家公司通过生产获得产品。从这个角度看,教学和成绩的关系,有点类似于产能和产出的关系。

成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的情况看,似乎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亮点再多,不如成绩在手。于是,有的教师把成绩当成自己的命运。成绩好了,就感觉自己高人一等,江湖地位十足;成绩差了,要么焦虑终日,想着如何翻身;要么把责任外推,可能是学生太差没办法,可能是琐事繁忙没时间;要么感觉低人一等,放弃最后一丝努力。

为了追逐成绩,有的学校提出“成绩就是业绩”的口号,利用各种场合宣传成绩相对优秀的科组,把各种资源向其倾斜,同时,对成绩相对落后的科组进行制度和经济的限制,以图激发教师的斗志。这也对“成绩决定命运”的观点起到了一个侧面推动的作用。

重视成绩之心可以理解,但是因此把所有的责任和压力推给一线教师,其有效性是值得商榷的。成绩决定命运的背后逻辑,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许多人嘴上都表示否定,但行动上却很诚实,都认为教师只要努力,就可以把成绩提升到一个可观的地步。

可惜,决定成绩上升空间的,除了教师的教学,还有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教学内容。

每年都会遇到家长吐槽:“我家孩子小学的时候,数学每次都在90分以上的,怎么上了初中就考不及格了?!”其实这一点可以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解释。小学的数学内容,与初中数学相比,显然不是同一个等级。另外,小学的统考科目只有语数英三科,而初中的统考科目基本是七科以上,一个学期的时间分配下来,小学数学的教学时间显然要更加充裕。

在这个前提下,一个学生即使基础比较薄弱,他也能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考的好也是大概率的事情。上了初中,时间紧,任务重,有时一个知识点还没理解透,老师已经开始新的知识点,如此日积月累,落下的知识漏洞越来越多,考得差也是大概率的事情。这一点并非老师狠心,毕竟手握两个班,如果要等每个学生都掌握,估计一个学期都讲不完新课,这是更大的不负责。

第二个因素,是学生实力。

学生实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已有基础,另一个是学习能力。

有的人说:“我也没要求你成绩一定要拿第一,保持差距就行,比如学期初和别人差两分,期末时候也差两分,不过分吧!”其实是过分了。这种想法的局限,在于忽略了学生已有基础的作用。学习是一件具有复利效应的事情,已有基础不同,如果要保持差距,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或者更高的效率,否则只能拉大差距。举个例子,你有10万,别人有100万,差距90万,假如一年后的收益率都是10%,你一年后有11万,别人有110万,差距变成99万,很明显变大了。

有的人说:“那你加大时间投入,或者提高效率,不就解决问题了吗!”首先,正常的教学时间大家都一样,要想加大时间投入,一个选择是增加课时和培辅的时间,有的学校执行了;另一个选择是挤压学生的课余时间,有的教师也的确是这样做。这两种做法不能说没用,只能说用处有限,因为别人很容易效仿,一旦效仿,时间投入的优势就被抹平了。

其实,效率的提高,涉及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三个组成部分:理解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理解能力反映学生接受一个新知识点的快慢程度,属于生理层面;学习态度反映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属于思想层面;而学习习惯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稳定程度,属于行动层面。这三个层面的提高需要点滴的积累,绝非一日之功。另外,一个学生上了初中,如果已有基础与别人存在差距,很大的可能是因为过去的学习效率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效率能跟上来已经是万幸,要想进一步提高并非易事。

教学内容和学生实力之后,才是教师的教学。对教师而言,教学内容限制了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实力限制了教学的起点和速度。我们能做的,就是立足现状,在协助学生积累知识点的同时,努力帮助他们在考试中正常发挥。

成绩的竞争不像篮球比赛,你可以和对方相互制衡,它更像百米赛跑,大家都在自己的赛道全力冲刺,然后对比彼此的时间。因此,我们与其把目光聚焦于成绩是否超越别人,不如关注自己的学生是否实现正常发挥。如果发挥失常,即便仍然领先,也不能心存侥幸,很可能下一次就没那么幸运了;如果发挥正常,依然比别人落后,也不必妄自菲薄,也无需过于焦虑,继续做好手中的事情就好。

有的人要反对了:“这么佛系,怎么拿到奖金啊!”问题是,你纠结也没有用,有时问题可能并非努力本身,而是游戏规则。比如有一次阶段考,我教的一个班年级第四,对比数据发现,年级第一的S班有24人及格,我班19人及格,的确有点差距,但是其他呢?S班平均分61.4分,我班平均分62.1分;S班高分0人,我班高分3人;S班优秀1人,我班优秀8人。我进一步查看数据后发现了问题,原来在评比规则中,平均分的权重为0.5,及格率的权重为0.4,优秀率的权重为0.1,而高分率的权重为0!

聊完成绩,接下来聊教学。

有的教师把教学寄托于天赋:“××同事教得好,还不是因为长得漂亮,人也幽默,学生当然喜欢了!哪像我们又老又丑,讲个笑话学生都嫌弃!”有的教师把教学寄托于体力:“××老师教得好,还不是因为勤奋抓学生,年轻力强就是不一样!我像他这个年纪的时候,不也是如此辉煌吗!”

我也曾经因此怀疑过自己到时能否胜任教学,直到抓住机会,连续听了一个同事将近一个月的课,在不断地模仿和思考后发现,原来教学是有方法论的,所谓的天赋和体力,至多只能作为方法的补充和支持。

靠天赋教学和靠体力教学最大的危害,是让人放弃了提升教学能力的想法。更好的选择,是靠体系来教学。

为了开展教学,我们需要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教学本身,另一个是提高教学效率。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需要在教学本身和提高效率之间取得动态平衡。

有的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本身,无暇思考如何提高效率;有的教师在教学之余匆匆消遣,不愿意思考如何提高效率。两种选择的结果,往往是凭经验来教学,过去怎么做,现在也怎么做。做法有效,说明自己得到了真理;做法没效,要么是把责任推给学生,要么参考下别人的做法,如果发现自己没试过,就原封不动地搬过来,也不管背后的原理到底是什么。

有的教师也愿意花时间提高效率,但是他们选择的是,在教学之余不遗余力地抓学生,生怕学生有一秒钟闲着,美其名曰:“学生就是要磨!”殊不知,与学生磨时间,最吃亏的其实是自己,健康受损不说,关键是效率提升有限,基本上是投入两块赚一块的节奏。

提高效率最好的方式,不是加大时间和体力的投入,而是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想建立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陷入教学本身,方法也不难,改变给学生授权的方式。

授权有两种,一种是指令型授权,另一种是责任型授权。许多教师容易陷入教学本身,常常是因为采取了指令型授权。他们会要求学生服从自己的指令,绝对严格地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完成每一个任务,少一个字慢一秒都不行。这种授权最大的局限是让学生离不开老师,而且授权越有效,对老师的束缚越大,因为学生遇到问题只会想到老师,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指令型授权是过程导向,而责任型授权是结果导向,它的特点是明确双方的职责,执行过程却有很大的调整空间。比如在第一周的周测之后,我都会让学生把错题纳入错题本,但也只是布置,具体要求没讲。收上来一看,错题本的大小不一,收集错题的格式也多样。我从中选出几本质量好的,在全班面前展示,让学生做出调整,几周下来,不少学生的错题本就越来越规范了。

责任型授权的缺点是起初的不完美,需要花时间调整,但是它最大的优点,是学生会主动思考如何得到,我们只需要适时提供资源和指导就好了,这样我们就可以赢得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

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呢?教学体系有三个组成部分:教材分析、学生评估和运营管理。

第一个部分,是教材分析。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另一个是用于形成和巩固知识点的习题。这两样东西也是我们分析教材的两个侧重点,分析的方法就是研读教材。

有的人提出:“那课程标准要不要看,配套资料要不要看?”其实,课程标准的价值,在于从更高的格局对教材的支撑;而配套资料的价值,在于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和辅助材料。对学生而言,教材承载了所有的学习内容。对教师而言,从研读教材出发,结合课程标准和配套资料的分析方式,更容易为自己所接受,性价比也更高。

第二个部分,是学生评估。

学生评估的目的是找到学生实力的起点,这样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有的学校喜欢根据最近一次的大考成绩作为分班的依据,并因此认定大家的起跑线相同。教师如果也如此认为,很有可能会给自己徒增压力。因为过去的某一次成绩,除了可能反映学生过去的实力,还有可能只是反映了学生过去的发挥。有个段子就很形象:你和学霸都考了100分,但其中的区别是,你考100分是因为你只能拿100分,学霸考100分式因为试卷只有100分。

如果想降低发挥因素的影响,一个相对有效的办法,就是收集更多的成绩数据,用平均值来量化学生过去的实力,同时加入必要的定性分析。记得有一次开学,我查看了分班成绩表,看到每个班的数学基础都相差无几。接着我收集了整个年级过去一年的所有大考成绩,用Excel整理再看,发现每个班的数学实力其实并不均衡。这样做的好处是,我可以对自己的任教班有更加合理的预期。

第三个部分,是运营管理。

教学的常规工作,包括课堂、作业、培辅和测验四个核心环节。运营管理的目的是打通这四个核心环节,让教学的开展更加顺畅自如。打通的办法,可以参考物理学中串联和并联的思路,重新组合四个核心环节的必要流程。

比如作业的必要流程,是布置、完成、批改和评讲,一套流程下来,不仅耗时极大,而且滞后性强,效果也不佳。我调整后的办法是,前一天布置作业,第二天的课前板书答案,在学生订正的同时巡视,接着面向全班点评作业。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时效性,又节省了批改的时间,而且效果还比原来的做法更好。

与靠天赋教学和靠体力教学相比,靠体系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教学天赋凛异的人,我相信一定会有,但我自己不是。如果靠体力教学,要想提高效率,需要加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但最终只能得到线性的增长;而靠体系教学,要想提高效率,只需要对体系不断地迭代升级,最终得到的,却是指数的增长。

另外,从竞争的角度看,靠体系教学最大的价值,是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大概率发挥正常。别人要想超越你,要么靠人品爆发的运气,要么比你投入更大的体力去抓学生,要么就是教学体系比你更科学。前两种情况并不需要你操心,一来持续性不强,二来即使暂时超越了你,也超越不了多少,除非生源比你强;只有最后一种情况,才是值得你向别人学习的契机。

由上述分析可知,教学和成绩的关系,并非产能和产出的关系那样简单。教学可以影响成绩,但也起不了决定的作用,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在成绩的竞争中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这样我们就能用有限而宝贵的精力,做最有价值的努力。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