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沈向洋:未來的世界將是一臺計算機

沈向洋認為,放眼未來,世界上所有的應用都會依存於從雲到邊緣無處不在的計算環境中,而整個世界本身就變成了一臺計算機。在這之中,Azure智能雲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這臺“超級計算機”的計算引擎。

今年4月,微軟宣佈未來4年內將在物聯網(IoT)領域投資50億美元。主要方向是投入更多資源用於物聯網研究和創新,並憑藉跨越雲、操作系統和設備的物聯網平臺,最終達成微軟的“智能優勢”。

自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上臺將微軟主戰場從Windows和PC,逐步轉向Azure智能雲和Office 365等雲計算產品之後,這次大手筆的投入也是其業務觸角的進一步延伸。

但這並不是微軟首度試水物聯網。據瞭解,在此次“官宣”之前,微軟就已經在物聯網相關的項目中花費了15億美元。其中,去年推出的物聯網中心(Microsoft IoT Central)平臺就是一個高度可擴展的物聯網軟件即服務(SaaS)解決方案,它允許全球的企業在數小時內建立生產級物聯網應用程序。也就是說,企業不需要管理所有必要的後端基礎設施,或學習新的技能就能使用物聯網平臺服務來創新業務。目前,微軟正在把它與客戶現有的業務系統進行集成。

可以說,微軟非常看重物聯網所帶來的機遇。從去年微軟的Build開發者大會到今年的Ignite大會,從“邊緣計算”到“智能邊緣”,與物聯網相關的話題一直高頻出現。除了去年的Microsoft IoT Central之外,還有今年發佈的Azure數字孿生服務(Azure Digital Twins)、Azure Sphere、Azure Data Box Edge等等。

在微軟看來,世界已經進入了智能雲和智能邊緣時代,人工智能和全方位的計算正在融入現實世界,驅動業務流程;一切事物都在變得越來越聰明,事物之間的聯繫也在變得越來越緊密。而這,就是擺在面前的機會。

未來的平臺是智能雲、智能邊緣於智能端的結合

“基於無處不在的傳感器及其採集的數據,藉助分佈在各處的強大計算能力,再利用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分析,所有的人與物都將被全部連接起來。放眼未來,世界上所有的應用都會依存於從雲到邊緣無處不在的計算環境中,而整個世界本身就變成了一臺計算機。”“這是微軟全新的世界觀,即未來的平臺將是智能雲、智能邊緣和智能端的結合。”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微軟人工智能及微軟研究事業部負責人沈向洋在微軟IoT In Action巡展深圳站上表示。

這將帶來兩個變化。一是用戶體驗與交互上的變化,同樣的體驗會普及到各設備中,比如智能語音助手就能在PC、手機、汽車、傢俱等所有設備上運行,無論是PC、手機、汽車;二是計算能力向邊緣延伸,隨著物聯網終端數據量越來越大,要求更多的計算能力下沉,而這也意味著更加分佈式的AI(distributed AI)和分佈式的計算(distributed computing)。

“在這之中,Azure智能雲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這臺‘超級計算機’的計算引擎。”據他介紹,如今包括中國在內,Azure的服務現已覆蓋全球5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超過200項的公有云服務,並且獲得了不同地區的超過88項安全合規認證,遠高於其它任何公有云服務。

的確,Azure這幾年來一直以強勁的速度在發展,成為全球認可的雲計算平臺。據說超過90%的世界“財富500強”企業都在Azure上運營自己的業務。但對於微軟來說,雲計算似乎更像是一個地基,而跨越雲、操作系統和設備的物聯網平臺才是下一步目標。

隨著雲計算的深入應用,無論是個人體驗還是企業業務都在從雲端託管延伸到更多地方,這推動著針對邊緣計算的需求快速增長,同時也讓計算離我們越來越近。“這也是微軟決定在物聯網領域投資50億美金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希望能夠支持全球企業全新的應用模式,讓大家更輕鬆地在上面開發符合智能雲、智能邊緣的應用。”

物聯網與智能邊緣的最新突破

在此次IoT In Action全球巡展中,微軟集中展示了自己這兩年在物聯網與智能邊緣創新中取得的最新突破。其中包括早些推出的Azure IoT Edge、Azure Sphere,以及最新發布的容器化Azure認知服務和全球首創的人工智能會議系統“黑塔”。

● Azure IoT Edge 是基於邊緣的智能計算全託管服務,是將雲功能提供到邊緣設備的一種混合雲和邊緣設備的物聯網解決方案。企業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邏輯自定義創建物聯網應用,在邊緣設備本地完成數據處理任務,同時享受大規模雲平臺的配置、部署和管理功能。它既可以在本地計算設備上進行計算,節省時間,同時也是跨平臺的,支持Linux和Windows。在現場,微軟演示了不少基於Azure IoT Edge打造的智慧解決方案:譬如科勒的智能廚房、衛生間解決方案;大疆應用於工業檢測領域的無人機;萬科集團的地產智能解決方案等等。

● Azure認知服務主要面向開發者。藉助這一“神器”,即便不具備豐富人工智能或數據科學知識的開發者,也能輕而易舉地將對象檢測、圖像識別、語言理解等人工智能融入自己開發的應用程序。而容器化作為一種分發應用程序的手段,還可以將應用或者服務打包起來,只要極少甚至無需修改,就能夠部署在容器託管主機上。這將極大地簡化開發者構建機器學習解決方案時面對的挑戰。據瞭解,微軟首批推出的認知服務包括由關鍵詞抽取、語言監測、感情色彩分析組成的文本分析容器,臉部識別容器,以及文本識別容器5個API。在容器化支持下,用戶可以在任何有數據需求的位置使用Azure的認知服務。同時,利用這些API,開發者的智能應用還可以靈活部署到不同位置,在需要規模擴展時,又能確保從邊緣到Azure雲端的連貫性。

● “黑塔”是業界第一款原人遠場會議轉錄系統,針對的主要是工作場景下的人機交互。它由Azure人工智能驅動的邊緣設備,由微軟合作伙伴儒博(ROOBO)開發,能夠同時跟蹤、記錄多人會議的語音和圖像,對每個人的發言進行文字記錄,從中提取重點議題並生成會議紀要。據瞭解,通過更進一步的戰略合作,微軟與儒博還將推出Speech Device DDK,通過微軟雲服務提供語音交互服務,將智能語音服務拓展到物聯網、智能邊緣、智能家庭、智能教育等領域。

● Azure Sphere解決的是邊緣設備所帶來的安全問題。它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可認證的芯片,即芯片級的雲+端的物聯網安全互聯解決方案;二是基於Linux的小型操作系統;三是一站式的雲服務。據介紹,目前長虹集團子公司四川愛聯所發佈的智能家電就嵌入了Azure Sphere模塊;Seeed矽遞科技開發的基於Azure Sphere的開發版本也正在幫助硬件設備廠商展開基於Azure Sphere的芯片樣機設計和規劃部署。

無處不在的計算和智能將帶來無限商機

“我們將繼續在關鍵領域進行研究和開發,包括維護物聯網安全,為物聯網和智能邊緣創建開發工具和智能服務,並投資發展我們的合作伙伴生態系統。接下來,微軟還會推出更多新的產品、服務和項目。”沈向洋透露。

同時,他還強調,微軟智能雲和智能邊緣之所有有今天的成績,還倚賴於20年來微軟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投入和研發。例如:2015年,微軟亞洲研究院開發的計算機視覺系統在ImageNet挑戰賽中首次超越了人類物體識別分類的能力;2018年,在由斯坦福大學發起的SQuAD文本理解挑戰賽榜單上,微軟亞洲研究院的R-NET和NL-NET模型分別在EM值(表示預測答案和真實答案完全匹配)和F1值(表示預測答案和真實答案近似匹配)兩個維度上率先超越了人類分數;仍是2018年,由微軟亞洲研究院與微軟雷德蒙研究院共同研發的機器翻譯系統,在通用新聞報道測試集newstest2017的中英測試集上首次達到了可以與人工翻譯媲美的水平。

這樣一系列技術如今已經為許多企業所用,比如唯品會就正在利用微軟智能雲Azure和人工智能研發平臺,標註網站上每天數百萬的電商圖片。

“當雲端已經具備足夠強大的計算力,我們在邊緣也能輕鬆實現人臉識別、文字分析、語言處理等工作。”沈向洋補充說。

“無論如何,無處不在的計算和智能將會深刻影響未來的世界,如今,IoT正在加速下一代多感觀、多設備的體驗,所有的東西都會變得智能,萬物互聯的場景離我們越來越近。這樣的體驗變化將會更多地以人中心,並帶來更多的商機。這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