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基金|一家科技上市公司這樣挺過“生死劫”

纾困基金|一家科技上市公司这样挺过“生死劫”

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浙江等多地近期推出或醞釀紓困基金,一批上市公司已經集中發佈股權質押解除公告。紓困基金如何救助上市企業、穩定資本市場?從北京市政府紓困基金救助的首家民營上市公司——北京佳訊飛鴻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佳訊飛鴻)的案例中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佳訊飛鴻是北京市海淀區的一家民營高科技上市企業。儘管企業業績連年向好,但半年多來股價持續下跌。在大股東股權質押率接近100%的時候,海淀國資委採取紓困措施,出資約2.08億元購買大股東股權,將質押率降到30%左右。公司董事長林菁說,面對巨大的“融資高山”,企業陷入“易主”的困境,國資基金入股但不控股,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穩定了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表現。

纾困基金|一家科技上市公司这样挺过“生死劫”

遇險:董事長股權質押率最高到98%,天天睡不著覺

12月中旬,北京的天氣已經轉寒。在海淀區中關村環保科技示範園裡佳訊飛鴻辦公樓下,員工們踏著熹微的晨光,走進樓裡開始工作。就在幾個月前,員工上班並沒有這樣的勁頭。這家民營上市公司剛剛經歷了一場“生死劫”。

佳訊飛鴻1995年成立,從大學的一間實驗室裡起步,2011年在創業板上市。公司主業是指揮調度控制系統,在業內具有較高知名度,曾先後為青藏鐵路、奧運安保、長征系列、天宮系列等多項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提供產品和信息安全保障服務。林菁介紹,上市以來企業營業收入保持平均每年20%左右的增長。該公司的半年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44.2%和51.2%。

“公司上市後,我們兩個大股東沒減持、沒大筆消費,更沒轉移資產。”林菁說,近年來,公司大股東通過股票質押的方式進行融資,投資了一些與公司未來發展相關的前沿技術,他個人質押了百分之二三十的股票。然而,今年以來資本市場的波動讓他始料未及,股價從最高的每股20餘元跌至每股不到5元,縮水3/4。“我個人的股票質押率一度因補倉而達到98%,今年六七月我急得天天睡不著覺!”

“有企業想全資收購,被我拒絕了。股價這麼低,這是趁火打劫。”林菁說,“政策要求降槓桿,資本市場遇冷,銀行也收緊,不給企業和個人貸款,包括給了授信額度的銀行提現也困難。”為了籌資,公司的另外一位大股東出售一套北京的房產,房款一到手就去贖回被證券公司質押的股票。

“那時再有兩三個跌停,就準備爆倉了。2015年'股災’扛過來了,2016年'熔斷’扛過來了,沒想到這兩年業績大增,卻差點把企業做垮了。”林菁感慨道。

紓困:地方國資基金出資2億元解圍

林菁說,今年7月初,在北京市政協舉辦的一次座談會上他談到企業遇到的困難,引起了海淀區領導的關注。在區領導的支持下,佳訊飛鴻同海淀區國資委保持密切溝通,沒想到很快就企業紓困達成共識。

從7月開始,海淀區國資委旗下的北京海淀科技金融資本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對佳訊飛鴻進行了嚴格的現場盡職調查,結論是:該公司治理規範,內部控制合規,科研成果顯著,未來發展勢頭良好,現階段只是因外部形勢變化而出現困難。“就像又進行了一次IPO,完全是市場化方式。”林菁說。

9月17日,林菁和公司另外一位大股東分別與具有海淀區國資背景的北京中海豐潤投資管理中心簽約股權轉讓協議。兩位實際控制人共出讓3700萬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6.22%,獲得約2.08億元資金。在協議裡,成為第三大股東的受讓基金承諾“不謀求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持股數量不超過林菁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數量”。

以救助佳訊飛鴻為模板,海淀區形成了以市場化基金支持優質上市企業發展的具體方案。由海淀區國資委所屬海淀國資中心等3家國企聯合東興證券,發起設立“海國東興支持優質科技企業發展基金”,基金規模100億元,一期40億元。

“海淀聚集了130餘家境內A股上市公司,目前已有40多家企業申請紓困基金,我們正在對企業進行盡職調查。”海淀區國資委副主任白二平說,下一步,海淀區將聯合銀行、證券公司、投資機構、擔保機構等金融機構及相關行業協會,建立海淀區支持上市公司發展聯席會議工作機制。

“政府及時伸出援手幫助企業解決了實際的困難,讓企業家心無旁騖搞創新、安心踏實做企業。”林菁說,最新的交易數據顯示,儘管佳訊飛鴻的股價還在起伏,但是比最低點已經上升20%以上。

期待:紓困政策能惠及“陽光照耀不到”的地方

在國資基金支持下走出“劫難”,林菁做好做大企業的想法更加強烈。“如果沒有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沒有國資雪中送炭式的支持,我和身邊的很多企業家都可能提前'退休’。”林菁說。

據記者統計,目前有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浙江等地的地方國資推出或醞釀紓困基金。截至目前,一批上市公司已經集中發佈股權質押解除公告,意味著近期一系列支持民營企業融資的政策效果已經顯現,部分民營上市公司的股權質押風險得到了一定的化解。

林菁建議,完善國資基金的救助機制,擴大紓困基金的救助範圍,惠及一些未上市、有良好發展前景但遇到資金困難的中小微科技創新企業。這些“中間層”企業研究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是原始創新的“火種”,但在資本寒冬的背景下,也是“陽光照不到”的地方。

林菁介紹,他投資的一家初創公司,已經是水下人工智能機器人的行業領軍企業,有三款產品已經完成從實驗室研發到供應鏈整合、工廠量產、產品質量控制以及市場渠道拓展的全過程。然而,公司對資金需求最大的時候卻遭遇了“資本寒冬”,融資困難,工廠難以大規模量產。沒有現金流補充,公司也無法把更多資源和精力放在下一代產品的研發上。目前公司正在爭取到科創板上市,以便拓展更多融資渠道。

“我們是上市公司,好歹還有融資渠道。但這些創新企業都是靠風投,可以說除了人力資源什麼都沒有,也沒有抵押物。一旦遭遇資本市場'寒冬’,這些成長中的企業受衝擊是最大的。幫助他們也是為了保存創新的種子。”林菁說。(記者塗銘 張超)

新華金融客戶端:權威財訊盡在“掌握”,掃碼或長按二維碼下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