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公募基金大事記:弱冠之年 吐故納新

2018年,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的第20個年頭。

弱冠之年,公募基金迎來了大資管行業的機遇和挑戰,經歷了史上最大產品清盤潮和人事大洗牌;新發基金進入寒冬的同時,肩負國民使命的養老目標基金問世;明星個人系基金公司誕生;互金巨頭入局,攪動著基金江湖……行業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走向規範成熟。

一、資管新規落地

今年4月末,資管新規正式落地。百萬億元規模資管產品從此被統一監管,大資管時代開啟。新名詞“公募產品”應運而生,這意味著公募基金以外的資管行業也可以推出公募產品。

對於資管新規的出臺,基金業憑藉文化、制度、專業、風控等優勢贏在了起跑線上,長期來看或為利好。但從短期來說,公募基金將迎來理財子公司這一強勁的競爭對手,固定收益類業務或受較大沖擊。

二、基金信息披露辦法徵求意見稿發佈 14年來全面升級

公開信息披露一直是公募基金領先於其他資管行業的重要制度優勢,目前沿用的制度已實施超過14年。今年8月,證監會發布了《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的徵求意見稿。

本次修訂保持了現行信息披露制度原有架構和核心內容不變,聚焦於解決部分信息披露內容和形式繁瑣複雜、投資者獲取信息不易、管理人對信息披露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優化“規定動作”的同時,也留給各家基金公司不少“自選動作”空間,最終效果如何,還看具體公司如何執行。

三、放下思想包袱 基金迎來史上最大清盤潮

今年,各家公司放下思想包袱,紛紛主動出清旗下的雞肋產品,基金業迎來了史上最大的清盤潮。界面新聞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2月27日,今年來累計清盤基金數量達到385只(基金份額合併統計),平均每天超過一隻基金清盤。

從產品類型來看,分級基金、保本基金、委外定製基金、規模過小的迷你基金等是清盤重點對象。對於投資者來說,需注意持有的基金是否存在規模過小或持有人結構過於單一等問題。如果基金走向清盤,將耗費投資者的時間成本。

四、新發基金陷冰點 22只基金募集失敗

老產品遭遇清盤潮,新產品則進入了寒冬期,延長募集的產品比比皆是。更有數據顯示,今年已有22只基金募集失敗。據統計,今年新成立基金832只(不同份額合併計算),近半數基金的規模在三億元以下。

市場行情最差的時候,也是建立品牌口碑最好的時候。弱市之下,明星經理掌舵的定期開放式基金、基金公司自掏腰包的發起式基金成為主流,還有公司喊出“不賺錢不收管理費”。

五、養老目標基金問世 戶均投入五千元拉開序幕

從2002年起,公募基金便開始參與我國養老體系建設。今年8月6日, 14家基金公司獲得證監會批准發行養老目標基金。養老型公募基金產品正式誕生。事關養老,這類基金從誕生之初便肩負著重要使命。在推廣養老目標基金的過程中,許多基金公司在前期投資者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精力。

市場行情低迷,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尚未落地,養老目標基金的發行並不容易。目前已成立11只養老目標基金,總計發行份額36.8億份,平均每隻基金髮行3.34億份。

從這批基金的認購資金來源來看,涉及70萬戶投資者,平均每戶認購僅有5257份。對基金業來說,它是國民對公募基金產品養老託付的首次扣門。能否建立長期的信任和託付關係,比眼下賣出養老目標基金的任務更為重要和深遠。

六、92家基金公司高管變更 28家換帥

2018年,基金業內高管變更也頗為頻繁。Wind數據統計顯示,共有92家基金公司發生高管變更,涉及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督察長248人。

其中有28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發生變更。如原嘉實基金總經理趙學軍、華夏基金總經理湯曉東、華商基金總經理梁永強、民生加銀吳劍飛等。大佬們有的升任更高職位,有的跳槽去了新公司,有的乾脆另起爐灶。

七、明星基金經理離職 從“奔私”轉向“奔新”

今年有不少為人所熟知的明星基金經理們相繼離職。

這些離職的基金經理中,不乏頗受爭議的昔日明星,如原中郵基金任澤松、富國基金汪鳴、博時基金周志超等。也有駐守多年的投資老將,如興全傅鵬博、大成基金徐彥、匯豐晉信丘棟榮等。

與往年的“奔私”大潮所不同的是,今年基金經理們的“奔私”意願相對較弱,包括丘棟榮、傅鵬博在內的明星基金經理選擇加入或籌備新的公募基金公司。

八、12家新基金公司獲批 為近五年最多

市場寒冬擋不住新銳基金公司的進軍腳步。數據顯示,今年獲批設立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已經有12家,是2014年以來基金公司獲批最多的一年。

今年也是個人系基金公司瘋長的一年。12家獲批公司中,有8家為自然人持股。其中最耀眼的莫過於前東方證券資管公司董事長陳光明的睿遠基金,首批備案專戶規模即超百億元。

互聯網金融巨頭東方財富網的入局也頗為轟動。歷經三年終於等來了批文,東方財富有望憑藉渠道優勢佔得一席之地。至此,東方財富已擁有券商、期貨、公募基金等多個金融牌照,金融版圖愈發完整。

不過,在日趨激烈的行業競爭格局下,對於多數缺乏背景的中小基金公司而言,未來只會更加艱難。

九、對外開放腳步不停歇 外資持股比例放寬至51%

2018年,基金行業的對外開放更進一步。今年4月,基金管理公司外資持股比例放寬至51%,且三年之後外資持股比例將不受限制。

未來,外資機構可成立獨資公司或先進入內地市場從事私募業務,再爭取公募牌照。

截至2018年9月,我國已經有45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14家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外資持股上限放開,短期內或將加劇國內基金行業的競爭態勢;長期來看,外資基金公司的成熟經驗將對內資基金公司產生一定的衝擊和促進,利於內資基金公司提升水平、改善結構,有利於基金行業整體優化。

十、餘額寶分流 貨幣基金進一步規範

曾經被一家獨佔的餘額寶終於打開門戶。5月起,餘額寶開始陸續接入除天弘貨幣之外的其他貨幣基金。目前,餘額寶對接的貨幣基金已達到14只。

採取多家合作的開放模式,可從整體上降低單一貨幣基金集中度過高的風險,也能夠更好地提升用戶體驗。餘額寶開放的同時,今年6月1日,證監會與央行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貨幣市場基金互聯網銷售、贖回相關服務的指導意見》,對貨基快贖業務的墊支主體及快贖額度做出要求。

2018公募基金大事记:弱冠之年 吐故纳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