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走出圈子,才能理解看不惯的快乐

悦读|走出圈子,才能理解看不惯的快乐

悦读|走出圈子,才能理解看不惯的快乐

我写过一篇谈短视频App“快手”的文章《在快手,7亿种活法》,很多粉丝的留言让我很感动,我觉得这些评论比文章更有感染力。一个网友留言说:“我从一开始就没看低快手,原因很简单,根据以往经验,任何事情一旦被大众快速接受,就说明它的存在是合理的。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网吧,大家刚开始都说会毁了下一代,结果呢?大家预想的都没有成真。大家之所以忧虑,不过是用有限的眼光和过去的经验看待未来而已,但是未来如果能用过去的经验来预测,那还叫未来吗?”

我近来比较多地关注“快手”,它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生活圈外的另一个世界,这种“互为主体”的多元价值对于一个人的思维开放是非常关键的。

有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后,一直有一种新媒体神话——“人人都有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可实际真是如此吗?正如有人说,中国十几亿人口中,高中以上学历的人,仅有24%,而其中能以文字清晰表达思想的人,直到今天,仍不足人群中的万分之一,很多人实际上仍然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被排斥在主流传播之外,他们融入不了大众传播圈,他们的声音和追求快乐美好的表达没有传播途径。

感谢移动互联网与短视频的技术突破,使人类第一次有如此庞大数量的人群,得以展现自我。这些人展现的现实世界,有快乐有伤感,有高贵有低贱,有深刻有无聊,有善良有罪恶,复杂而丰富,正像前段时间热播的电影《无问西东》所展现的复杂人性,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在我文章后留言的另一个网友说:“表现他们的真实,也放大他们的孤独,感谢每一座孤岛都有大海相拥。”

我特别珍视这种“不同社群、不同利益、不同身份的表达”,总害怕陷入某种愚蠢的自闭。关注我公众号的朋友能注意到,我每篇文章后面总会收到很多批评的声音,这里不是我个人唱卡拉OK的地方,而是一个让不同观点摆出来给读者选择的平台,读者的不同声音有权利在评论中得到展示。

悦读|走出圈子,才能理解看不惯的快乐

比如在我那篇《无限追惩女教师,把人往死里整的现代“身份连坐”》发出后,我把一个网友批评的评论置顶了,那个网友说:“一直很喜欢你的文章,只有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认同。师者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道德不容有瑕,否则就只是买卖知识的生意人,不配为师了。”我回复说:“有时候乱加的‘神圣’真是一种暴力,说你神圣,你就不能拥有常人的权利了。”其他网友可以在自己认同的观点后点赞,可以顶我,可以顶那个网友,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公众号的样子。其实观点并无对错,站在不同的身份领域,可能就会有不同的判断。

我一直有种警惕,防止自己在某个圈子中变得越来越愚蠢。前段时间围观了一场网络掐架,某人在私人朋友圈发了一句话,引发舆论激烈批评,很多人都觉得他这样说太让人反感了。可那人觉得自己很委屈,认为自己只不过在私人朋友圈开了个玩笑,没想到外人反应会那么激烈。之所以有这种圈内到圈外的认知障碍,关键在于缺乏“他者视角”,陷入圈子盲区,自以为私人圈子玩笑,却没有意识到圈外人视角。长期封闭于某个圈子,很容易惯出这种认知失调和交流障碍。

最近在看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著作《公正》,他也谈到了对话的必要性,他说:“道德反思并不是个体的追求,而是公共的努力,它需要一个对话者——一个朋友、一个邻居、一个同志或一个公民同胞。”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将普通公民比作一群被囚禁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所见到的所有景象都是墙上的影子,是他们永远不能理解的事物的投影。只有从洞穴中走出,走到阳光下,才能看到事物的真相。

这也正是我所说的“圈子让人愚蠢”的意思,跳出自己给自己建造的舒适温暖,却可能让自己变得愚蠢的圈子吧。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尊重人家记录自己的权利。

悦读|走出圈子,才能理解看不惯的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