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遊戲裡,明朝皇帝真的法力無邊?

權力的遊戲裡,明朝皇帝真的法力無邊?

當我們在談論明朝皇帝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麼?

當然是他們手中的權力——掌生殺予奪、握萬民萬疆的皇權。

說起皇權,大家腦海裡很容易想象到這樣一幅畫面:皇帝正襟危坐在大殿中央,階下文武臣工拜服不起。皇帝微微動口說道,升某人為某某官,這人頓時就收到了正式任命,飛黃騰達。而皇帝如果說的是,將某某人貶官、打入大牢,這個人也會立馬身敗名裂,下獄論罪。他還能隨著自己的性子,肆意動用國家收入為自己所用,朕即國家。

在這幅畫面裡,皇帝的生殺予奪之大權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我想告訴大家,真實的情況真的不是這樣。

集權帝制自從被我們偉大的祖先發明創造出來,皇帝先生就一直是這場“權力的遊戲”中的主角,但卻並不一定是最強boss。從秦朝往後的一千六百年裡,皇帝的權力一直都在逐步增強,在明朝終於達到了一種巔峰狀態。於是,本身在大家心中就至尊神聖的皇權,這時更被塑造得“法力無邊”。

權力的遊戲裡,明朝皇帝真的法力無邊?

那麼現在我們就討論一下,在皇權登峰造極的時代,明朝皇帝是否真的權力無邊呢?

首先我們需要反駁剛剛停留在腦海中的那個畫面——明朝皇帝並不能直接任命、提拔某個官員。這或許是大家最容易走進的誤區,因為任命官員似乎是一個當權者最基本的權力,否則他根本無法去控制一個團體,可事實確實如此。

按照明朝官制,一個官員的進階之路,需要依靠的是他本身的文官集團。

現在假設你是一個在官場中積極肯幹、希望上進的小官僚,一種方法,是你在官場的好夥伴給人事部門(吏部)或者內閣寫信,信上對你的能力、政績予以說明,並且附上你所應當出任的職位。當人事部門與內閣對這封推薦信予以認可後,就會正式上書皇帝本人。

這樣,你就可以安心等待升遷了,而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皇帝對這份正式推薦信並不能予以反對。你又會驚訝,這怎麼可能?皇帝不喜歡這個人,難道還不能反對其升遷嗎?

還真的不可以!這就是文官集團發展到明朝時期的成熟性,文官們凝聚在一起會形成對皇帝的排斥性,當皇帝的意見與文官集團相左時,作為行政中樞的文官集團大多數情況下會取得勝利,皇帝不得不妥協。

權力的遊戲裡,明朝皇帝真的法力無邊?

比如我們熟知的著名清官海瑞先生,在自己初入仕途的時候,曾上書給嘉靖皇帝,大罵其昏庸不作為。在嘉靖皇帝的兒子隆慶皇帝即位以後,人事部門開會竟然一致認為海瑞才高德厚,將他升為右僉都御史、並且巡撫應天(江南),成為封疆大吏,儘管皇帝本人並不願意。

另一個方法,便是走“傳奉官”制度。所謂傳奉官,就是皇帝本人直接提拔任命而不經過政府部門的官員,這非常符合大家心中的念想——皇帝就是想用誰就用誰。實則不然,傳奉官模式不僅違背了文官集團的利益,而且違反了國家的“憲法”——祖制。這個起源於正統年間的選官模式後來演變成了一場皇帝與大臣們的長期鬥爭,最後在隆慶時代以大臣們的勝利而告終。而在此之前被任用傳奉官日子也並不好過,他們要麼被排擠、要麼被屢屢彈劾,以致難得善終。

所以如果你想在明朝官場混得風生水起,需要緊緊抱住的是你的同仁們的打(大)腿。不過這不代表你可以無視乃至欺負(罵)皇帝,這是很危險的行為——因為明朝皇帝掌握著可以逾越司法機關的廠衛機構,可以隨意逮捕刑訊任何官員,這算是明朝皇帝所獨有的“福利”。

另一個對明朝皇帝認知的誤區,那就是皇帝非常富有。

權力的遊戲裡,明朝皇帝真的法力無邊?

誠然,名義上皇帝擁有四海萬民,全天下的財富都歸屬於皇帝一人——這句話的重點是“名義上”。因為在實際操作中,很多財富皇帝是觸碰不到的。

比如國庫稅收。

明朝的國庫並不是一個倉庫,而是10+個!包括隸屬戶部的內承運庫、甲子庫、隸屬工部的廣積庫等等十個部門,除此之外,六部其他部門也各有自己的庫存。儲存在這裡的財富皇帝是無法輕易碰觸的,一方面,這些國庫裡的資金如同“專項資金”一樣,一旦挪用將對這個部門的工作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這也關乎該部門官員的核心利益,對於皇帝要挪用資金,官員們會迅速團結一致進行反對的。

不過皇帝也有自己的小金庫,它的正式名稱叫做內帑。這裡的資金是皇帝本人的,可以隨意使用。不過這項資金卻有著很多的用途,以至於常常入不敷出。

除掉皇帝本人支出,具體還有哪些用途呢?第一,武臣支出。以武立國的明皇室是要對京城武臣的工資(加上“負責”),這可不是一筆小開銷哦!萬曆時代,內帑每年的收入有強五分之一是要負擔武臣俸祿的。第二,國家遇到重大事件急需資金時,內帑的收入就要支援政府的困難——你是皇帝,國事即家事,你家事情當然你要出錢出力。比如萬曆年間黃河工程,內帑投入大量資金;明光宗剛剛即位,就給遼東地區前後撥款兩百萬白銀以充軍費,而剩下資金也轉移給工部戶部。

權力的遊戲裡,明朝皇帝真的法力無邊?

可在多事之秋的明中後朝,天災人禍不斷,國庫內帑常常捉襟見肘,皇帝是真的“富”不起來。最熱衷於掙錢的萬曆皇帝曾大開鹽稅、礦稅,甚至派遣過人員前往菲律賓一帶,但搜刮起來的財富也並不多,在萬曆皇帝身後,只留下了七百多萬兩白銀,你或許會驚歎這並不少,但實際上也只夠崇禎時代邊防一年多的軍費。

後人杜撰崇禎皇帝內帑藏銀千萬,也早已被歷史學家推翻。不過崇禎也好、萬曆也罷,大家都是一樣的窮。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對明朝皇帝有一個粗略的認識——一方面他們確實權力大過前朝,但是限制也很多,而且遇到政府官員團結一致的時候往往毫無辦法;他們並非法力無邊的神仙,也常常身陷囹圄。

但這樣一種被限制的皇權是否真的有利於國家呢?

並沒有!

皇帝為了應對團結一致的文官集團,用自己的權力創造了另一個依附於自己的政治勢力——宦官集團。雙方的激烈鬥爭不僅對朝政的正常延續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而且很多人才被政治鬥爭所消耗、很多機遇資源被浪費。

總之,明朝皇帝並不是大家臆想中的權力無邊,他們也不過是這場帝制遊戲中的一個角色,一直玩到這場遊戲被徹底終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