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口决堤之谜!

在台儿庄取得胜利仅仅一个月后,国军竟再次被日军包围,最终被迫放弃徐州,这情形不禁让人想起刚结束不久的淞沪会战。 难怪陈诚在徐州会战后发出感慨:“这是前车之鉴,却没能为后车 之鉴呀。”

5 月 15 日,日军大举开进徐州外围,蒋介石发现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 生了,面对 50 个师随时可能被日军包围的情形,只好匆忙下令放弃徐州。

蒋介石的这一决定,使得防守徐州的国军匆忙撤退,尽失刚刚从台儿庄 大捷中获得的士气和信心。不仅如此,很多从全国各地调防徐州的部队,刚 抵达徐州周边又要调头赶回原驻地,在中国大地行军数千里却毫无作为,对 全国各地的战局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日军主力开始对徐州外围地区发起大规模攻击,利用平原作战的优势, 机械化部队火力全开,国军部队完全无力阻挡。战事失利的电报接连不断地 传往国军总部,阵地接二连三地落入敌手。

为了全力阻止国军援军部队增援徐州,日军土肥原第 14 师团约 2 万人强 渡黄河,直插国军第一战区。

蒋介石收到情报后,认为己方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他立即飞往郑州, 亲自部署作战计划,派遣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指挥 6 个军 12 万人,合围土 肥原师团,并夸口“就是吃也能把土肥原吃掉”。

5 月 23 日,土肥原深知身陷包围圈,命令部下全力进攻镇守兰封的蒋介 石嫡系第 27 军桂永清部。桂永清的第 27 军装备精良,甚至拥有一个连日军 都没有的德式战车营,因此他也被其他将领戏称为“德国将军”。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蒋介石的得意弟子桂永清只守了兰封城不到一天的时间,就一溜烟逃离了战场。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当即撤了桂 永清的军职。

土肥原师团轻松打下兰封,不仅顺利跳出国军包围圈,还获得了一座意 义极高的战略重镇。面对这种情况,程潜赶忙再次组织国军围攻。

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国军进展较为顺利,极有可能复制前不久围歼日 军的台儿庄大捷。程潜预测只要再坚持攻击两三天,就可以全部歼灭土肥原 的第 14 师团。

可就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防卫商丘的第 8 军黄杰所部在还没有与日 军正面交锋的情况下,突然不战而退,将商丘城拱手交给日军。就这样,土 肥原再次跳出国军的包围圈。

战后,黄杰给出的撤退理由,竟是“电台被炸,无法与第一战区联系”。 出于对日军的恐惧,他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擅自撤退,造成国军全线被动作 战,甚至让商丘和兰封一带的中国军队处于被日军东西夹击的危险境地。

在此次围歼战役中,国军先后投入兵力达 15 万余,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消 灭仅有 2 万人的土肥原师团。后来蒋介石反省该战役,不得不承认兰封、商 丘之战是“战争史上千古笑柄”。 这两桩千古笑柄导致国军在徐州战役中全 线被动,陷入岌岌可危的局面。

面对大有一举破巢之势的迅猛日寇,为了将其隔绝于豫东、借以保全郑 州,国民政府只好痛下决心,扒开黄河大堤,以阻挡日军铁蹄。新 8 师接到 决口的任务后,将决堤地点选定在赵口以西的花园口附近。

经过新 8 师两天两夜的不停挖掘,花园口黄河大堤于 6 月 9 日凌晨打开, 滚滚河水沿着贾鲁河迅速下泄。令当局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决堤的第二天, 黄河中上游又普降了一场暴雨。浩浩荡荡的河水很快冲断了陇海铁路,向豫东南奔涌而去。

花园口决堤之谜!

1938 年 6 月 9 日,国民政府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

国民政府以军事机密为借口,严密封锁花园口决堤的消息。周边老百姓 没有接到及时转移的通知,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

花园口决堤事件,直接导致多达 89 万百姓淹死或饿死,同时也给黄河下 游的群众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场灾难对阻止日军南下起到了一定作用,日 军进攻路线受阻后,只能暂时中止了进攻武汉的计划。

花园口决堤之谜!

中国军队在黄泛区抗击日军

黄河决堤后,李宗仁立刻下令张自忠的第 59 军做掩护,其余部队分成五路突围。张自忠所部战斗到 18 日,才放弃阵地向西撤退,完全靠着步行撤回 到 500 公里之外的许昌。至此,徐州会战结束。

国军决开黄河大堤,暂时阻断了日军由平汉线进攻武汉的计划,确保了 徐州防卫部队安全撤退。虽然 4 个月后,日军绕过黄泛区南下蚌埠,到淮河, 再至合肥会合了其他部队,最终还是从长江北岸攻占了武汉,但是花园口决 堤确实为后面的抗日战争保全了一大批有生力量。

花园口决堤之谜!

日军坦克开进沦陷后的徐州

徐州会战是中国战场上最著名的会战之一,历时四个多月,中国军队付出伤亡十多万人的代价,击毙日军两万多人。这次会战粉碎了日军从徐州直 逼武汉的企图,打乱了日军的作战部署,为中国抗日军队保卫武汉留下了充 足的备战时间。

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反包围成功的经典 军事案例。但最值得深思的是,在台儿庄取得胜利仅仅一个月后,国军竟然再 次被日军包围,最终被迫放弃徐州,这情形让人不禁想起刚结束不久的淞沪会 战。难怪陈诚在徐州会战后发出感慨:“这是前车之鉴,却没能为后车之鉴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