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轻的寡妇是如何度过自己的后半生的?

乔乔


实际上,过去对待

寡妇改嫁并没有非常苛刻。

妇女地位也不是一直很低下。

商代以前,妇女可以有独立的封地,甚至组织军队,履行对主君的协助做战义务。自汉至唐宋时期,妇女地位开始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但依旧有独立财产权,甚至可主动与丈夫和离,然后携带自己的嫁妆离开。比如李清照48岁时改嫁了张汝舟,显然说明中上层妇女的改嫁没有任何理论障碍。

理学占据全面统治地位的元明时期,民族思想逐步趋向保守,也才开始有了寡妇不能改嫁的要求,然而这也仅仅限于中上层妇女,她们才真正被所谓礼制所束缚。比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明确说到,窦娥的婆婆都还改嫁給张驴儿的父亲。因此即便就是到了清代,下层妇女再嫁的情况依旧广泛存在。

对于这些中上层妇女,譬如明清的公主,正常生活都很憋曲,生活在单独公主府里,驸马想亲近公主得向管事麽麽行贿。而公主被礼制限制,则羞于主动召见驸马。所以,清代公主甚少生育,多早逝。道光时期,大公主见皇帝后找机会问,我的额驸是谁啊?一年都见不到面。道光才下令禁止管事麽麽阻拦驸马请见公主。大公主回家召见管事麽麽以皇命训斥之后,就与丈夫和和美美地生了四个孩子。

所以真正被约束不敢改嫁的都是有一定身份的女子。

她们的寡妇生活很惨。如果来了性欲,既不能喊叫也无法悲鸣。只能采取其他方法来释放。譬如抓一把铜钱丢在地上乱滚。然后蹲下去,一个,又一个,逐个捡拾起来,缓慢移动脚步。最终,等二三十分钟之后,欲望消退,再将铜钱装回去。

如此种种。

理学害人不浅。


四川達州


说起寡妇,她们也是人,人都有气情八欲。可惜在宋以后的朝代,寡妇的命运不太好。

就拿宋朝时来说吧,朱熹就规定女人死了丈夫就不能再嫁人。一天有一个16岁的寡妇来找朱熹,她说自己年纪轻轻的死了男人,也没有孩子,你叫我以后怎样过。朱熹一看小寡妇长得相当漂亮,就叫她住在自己家的后院。于是,就将小寡占为己有。但是没有不漏风的墙,有人告发朱熹窝藏小寡妇,朱熹无奈就将小寡妇放了。

自从有了宋朝的《程朱理学》,到了明朝,对寡妇非常扣克,一般不允许寡妇再嫁。寡妇没有办法只能当尼姑。当尼姑不等于不想男人,于是出现专门奸笑书生的事。有一座尼姑痷,看见有穷书生去赶考,或者没钱住宿,就将书生骗进去,好吃好喝的招待,晚上有几个尼姑陪睡,最后书生力不从心死在痷内,尼姑们将他葬在痷内后花园。这样弄死了几个书生,最后被人发现报官。东窗事发后,官府将尼姑全部斩首,尼姑痷烧掉。

这些都是明清时期寡妇的遭遇,现代人不可想像。时代的进步,这些寡妇的事情将一去不复返


牛头对上了马嘴


古代寡妇度过后半生方式依然也有很多,毕竟在历史上寡妇也不少,总会想出办法来解决自身问题,当然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身谋生问题了。

改嫁

在古代寡妇度过后半生最多、最好的选择就是改嫁了,毕竟再嫁组建家庭,对男女都好,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先秦战乱、东汉末年等时期,人口稀少,为了鼓励生育,增加人口,都蛮支持寡妇改嫁。像越王勾践,亡国后为了快速壮大,改嫁生子的还有奖励。曹操也蛮支持的,为了给大家立个好榜样,曹操自己就先娶了寡妇,给士兵们起了个带头作用。之后还颁布了规定,强征境内所有寡妇,把她们集中起来,带强迫性质让她们改嫁给前线打仗的士兵。

在唐时期女性得到空前自由,改嫁之风更是成为潮流,一般只要想改嫁的女性都能轻而易举的选择改嫁。

寡妇不能随意改嫁是在宋之后树立起来的,宋之后朱熹理学成为了正统,女子就只能守节了,当然也不是说女子就不能改嫁,毕竟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不能改嫁,她们只是受当时守节思想影响很难再改嫁,改嫁估计也得被人喷死了。

在宋朝之后,寡妇多为在家守节,后来有孩子出生的在家带孩子,没孩子的照顾好年迈公婆,为了生存还得一人操劳农活,一辈子算是被禁锢住了。

就业

丈夫死了,就得独自赚钱养活自己了,所以她们要就业。古代很多女性也有女强人,在她们不选择改嫁的情况下,她们会选择做生意,独自养活自己。

唐朝是女性经商的高峰期,洛阳最出名的女商人叫高五娘,从事冶炼业,靠自己赚了不少钱,她就是个寡妇,据说还非常漂亮。清朝寡妇更多选择守节,守节之时也有做生意的,乾隆年间高密寡妇傅单氏守节31年,成家业五倍于原产,成为远近闻名的女强人。

稍微富裕的寡妇也会选择开个小卖铺、开饭店、等行当,当个小老板娘来持家。当然穷苦人家寡妇,可以卖卖菜做个小贩贴补家用。

当尼姑

也有不少心爱的丈夫死了的,看破了红尘,她们选择了当尼姑,之后青灯古佛度日。这不仅是一个寄托,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当然有权有势的女寡妇,怎么过就不用愁了,她们甚至不需要考虑再改嫁,因为她们可以天天换男宠。


夏目历史君


去年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里的周滢就是典型的古代寡妇,她年纪轻轻就守了寡,悲痛之余,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了事业上,并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渐接手了家族的产业,生意也是做得风生水起,最终成为清末一代传奇女子,还受到了朝廷的一品夫人诰封,给她写墓志铭的人也是不得了,是溥仪的老师朱益藩。

和周滢类似,今年播出的《巴清传》里的巴清,也是战国末期的一个豪强家族的寡妇,面对家族纷争、他人觊觎,她一手挑起了家族产业,并成为中国最早的女企业家,当然,不能拿改编过的剧情来比对她。

如果是好人家的寡妇固然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事业家业上,但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寡妇,大多也就自此孤独一生了,而寡妇门前是非多,坊间难免各种闲言碎语,为了彰显自己的清白,她们还要经常遭受各种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甚至被迫自残来自证清白。

明朝有个老太太死前拿出了100枚几乎被磨光的铜钱,周围人不解,她说,自己20岁丈夫就死了,守了50多年的寡,漫漫长夜,为了排解寂寞,她就把这些铜钱扔到地上,再一枚枚捡起来,循环往复,直到有了困意再睡觉。

在程朱理学兴起之前,也就是宋代前,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还是比较宽松的,寡妇改嫁虽不多但也正常,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就是改嫁的,也成了国母,并很好地辅佐宋真宗治理国家,被后世誉为“女中尧舜”。

还有一个不算主流的,就是私通,和喜欢的人私通无可厚非,但在古代,发生在寡妇身上,这对寡妇的风险是很大的,搞不好就要受到浸猪笼等残酷惩罚,乃至被赶出家族等,真要做这个事情,隐蔽性很重要,不过年轻寡妇放哪儿都是焦点,很难藏得住。

几千年的漫漫长夜,大多数寡妇还是在平凡中静静地生活,默默地死去。


云中史记


寡妇门前事非多,古今一也。在古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年轻守寡的女人态度不一样。比如说汉朝时期,政府是千方百计想增加人口鼓励生育的,女孩十二三岁要出嫁,不出嫁的要加几倍交纳赋税。当然也鼓励寡妇再嫁。比如说朱买臣之妻,司马相如之妻卓文君。卜按照三纲五常儒家理论,女子在家从父,父死从兄,兄死从子。一个女的年纪轻轻种地生活非常艰难也只能再嫁。唐朝时候风气比较开放,公主们有再嫁三嫁的。民间亦然。宋代也比较宽容,比如陆游的前妻唐婉是他的婊妹,两个人离婚后十年在沈园见面了,唐婉已成他人妇,陆游感慨万端留下一首著名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腾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到了明清时期,受程朱理学影响,是禁止女子再嫁的,女人年轻死了丈夫鼓励守寡,政府还要在女的门前竖个"贞节牌坊”给予表章并大肆宣扬以示容宠。实际上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戕害。当然也有熬不住再嫁的,不过到时候得到寺庙里捐个门坎儿,要不然到了阴间以后,女的会被两任丈夫用锯断成两截儿。致于说各人的生理需求是无法绕过去的,出土文物已经证明了,有钱的人家用青铜铸成唯妙唯肖的"人祖"用来自慰,没有钱的人家只能临时找个种临时物品比如说黄瓜之类的度过漫漫长夜,漫漫人生了,呜呼!古人的智慧也是非常高的哦!




关东侠客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因此形成了“好女不嫁二夫”的说法,正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但实际上南宋以前的寡妇是可以再嫁的,甚至政府会鼓励寡妇再嫁。



先秦时期,民风开放,根本没有从一而终的说法,

寡妇再嫁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夏姬就曾改嫁了三次,有过四任光明正大的老公,还有好几个偷情的情夫。

秦汉时期更是如此,《史记》记载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八个老婆,其中有五个人明确记载都是二婚女。而且他的谋士陈平在没有发迹之前,娶了一个嫁过五次的寡妇。再说汉武帝时卫青的老婆平阳公主,嫁给卫青的时候已经是三婚,第一任是曹寿,第二任是夏侯颇。即便是到了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都曾经娶过寡妇为妻。



唐代更不用多说,社会风气极度开放,李世民以身作则娶了好几个因自己丧夫的美女寡妇,其中有齐王李元吉的老婆杨氏,还有庐江王李瑗的老婆。甚至在自己死后,自己的老婆武则天还被儿子李治收了过去。

宋朝时期程朱理学诞生,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约束也随之开始,明朝时从一而终成为女性的基本准则,寡妇再嫁也变得难上加难,其结局也是非常凄惨的。



明清时代为了鼓励女子守寡,兴起了建立贞节牌坊的风俗,当然修建了贞节牌坊后,官府也会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类似于今天的贫困户补助,寡妇们靠着政府补贴和自己出去干零活获得一些收入,勉强度日。

如果生活实在过不去的话,很多寡妇也会迫于无奈和舆论压力改嫁,毕竟填饱肚子更重要。当然也有一部分无法改嫁的人会被迫卖身为奴。



至于明清时寡妇的情感生活,大部分选择了压抑,当然也有一部分选择了通奸偷人,但是一旦被发现就会被族长惩罚或者被浸猪笼致死。


我是越关


也许有人会认为古代年轻的寡妇会随意改嫁添丁,一方面是因为打仗干活都需要壮丁,另一方面的原因,毕竟寡妇不同于“黄花”,智慧之门已经开启,守活寡?岂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古代的士兵战死或者普通人家的男人死亡,留下的年轻貌美的妻子,她们大多数都是要“从一而终”的,不像现在的人们,离婚或者改嫁都是那么自然。

虽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也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有法律明文规定女人在丈夫死后必须守活寡。但是,古代对于女性的要求和约束是非常严格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思想已经植入到每一个人的思想中,深入骨髓。

古代的女人不能像现在的女人一样,学习各种知识,天南地北的闯荡,这在古代是完全不现实也是不被允许的。她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失去了权利,根本不能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嫁为人妇后,更要严格遵守三从四德的规定: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她们根本没有自由可言,一辈子活在男人的阴影之下。

既然古代女性一辈子活在男人的阴影之下,那么她们就不能反抗,不能有逾越行为,稍微过分一点的顶撞,在当时来说都有可能被毒打一顿,甚至被休。女子的反抗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是被当作“异类”来认为的。

如果女子的丈夫不幸去世,那对于女性而言,精神上可能不再受到指责,可能是一种解脱。但身体上却是漫长的折磨,即便再怎么“孤单寂寞冷”也不能越雷池一步,独守空房,孤老一生,是大多数古代寡妇的真实写照。因为她们会受到当时整个社会的监督,“寡妇门前是非多”,真要是被抓个现行,女人必定逃不脱干系,她们将会遭到像浸猪笼似的残酷惩罚。

你可能会说,唐朝不是很多女人都改嫁过吗?比如,唐朝的太平公主先嫁给了唐高宗的嫡亲外甥薛绍,在薛绍死后,又奉武则天的命改嫁武承嗣,虽太平公主罢婚,但后来还是在武则天的命令下嫁给了武攸暨;另外,安定公主,先是下嫁王同皎,因王同皎有罪,又改嫁韦濯,在韦濯死后,又改嫁崔铣。

没错,唐朝的确有很多改嫁的案例,但这并不能说明古代的寡妇就可以轻松的改嫁。

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唐朝民风相对比较开化,于婚假方面,对女性的禁锢也要比以后的明清两朝少很多。再加上,武将战死沙场的几率要高些,即便不是武将,官场官员的意外死亡率也要比平民高些,因此对官场的要求相对就没那么严苛了。


小小嬴政


这个得看朝代划分!宋朝以前,寡妇与非寡妇并没有很直接的区别。在唐朝,寡妇甚至会成为抢手货,这是草原民俗胡化到中原的原因。在草原上,死了丈夫的产业会被划分成几份,每个孩子跟妻子都有继承权,可以分走家产。如果娶了一个寡妇跟她的孩子等于可以带走这些产业当嫁妆,这使得草原地区,寡妇比黄花大闺女更抢手。甚至还出现儿子娶小妈的怪诞行为,说到底是为了家产。

其次,在当时的传统思想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寡妇已经证明过自己能生养了,因此,价值就倍倍儿增加了。这也就是唐朝喜欢胖女人的理由,胖不是因为真的胖,只是因为熟透了。

不过这种想法到了宋朝以后就全变了。程朱理学的诞生使得寡妇再嫁便成了障碍,寡妇再嫁成了被人唾弃的事。在当时,寡妇留宿单身汉叫失节,按着礼法是要浸猪笼的。理学在明清时候开始广泛流传,成了统治国民思想的主要禁锢。甚至到现在都依然受其影响着。所以,寡妇的生活就很辛苦了,她们只能自己抚养孩子长大成人。


优己


现在我们一提起古代的妇女,就会想到她们的地位比较低,每当自己的丈夫去世之后,她们大多不能再嫁别人,只能自己生活,其实这一看法是错误的。在古代尤其是在南宋之前,寡妇的自由是不被限制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寡妇被鼓励再嫁。

先来谈一谈先秦时候的社会风尚,在那时寡妇再嫁是很常见的事情。比如春秋时期著名的美女夏姬就曾经改嫁高达三次,人们所知道的老公差不多就有四个左右,这还不包括那些情夫。

秦汉的时候,人们对于寡妇改嫁也不是很在意。比如汉朝的建立者刘邦,他娶过八个妻子,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女子都是嫁过人的,皇帝尚且不在意这些寡妇敢娶他们,那么民间的男子对此自然也没有那么在意。再比如卫青的妻子,虽然是一个公主,但是嫁给卫青的时候已经结过三次婚。三国时期,曹操,刘备这些领导者也曾娶过寡妇做妻子。

到了唐代,我们都知道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因此寡妇再嫁就不是什么有悖伦理的事情。当年李世民就娶了多位寡妇,其中还包括李元吉的老婆。而李世民的妻子武则天,在其去世之后也是改嫁给了李治。

宋朝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被限制了,因为程朱理学的产生,这时候的女性不像先前那样自由。明朝时候寡妇的地位也是一再下降,比较难改嫁,结局也就没有那么好了。并且在清朝,人们开始注意“贞节”,因此出现了鼓励女子不再嫁的思想,甚至专门给她们一定的补助,目的就是让她们守寡。

但是在这时候妇女首先考虑的依然是自己的生计问题,如果不改嫁会让饿死的话,她们还是宁愿被人说三道四也要嫁人,这是人正常的私欲。只是在这时一些比较残忍的酷刑也出现了,比如浸猪笼。


奇点历史


简单来说,分时代。

在元以前,寡妇改嫁并没有多大阻力。

关于女子贞洁、三从四德的说法很早就出现了,女子从父、从夫、从子的男权规则是早就形成的,这种规则慢慢就涉及到寡妇改嫁。

秦始皇第一次以政令形式对贞洁提出要求,但要求并不严格,与今天的二孩政策类似,鼓励生育,但不强制。


在这种情况下,从先秦三代至两宋时期,寡妇改嫁并不难。在风气开放的春秋时期,夏姬甚至先后七次嫁为夫人,共有九个男人因为她而死,被称为"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

即便进入帝制时代,汉朝皇后并不乏改嫁的,最著名的如汉武帝之母王太后,入宫前生有一女,汉武帝不仅与之相认,还赐钱赐地,荣宠无比。

魏晋南北朝,曹丕干脆是在父亲死后继承了自己的一众庶母。而胡汉激进融合的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改嫁就更不是事了,毕竟连年的战争需要足够的人口,怎么可能让人守寡。

隋唐时期由于民族融合,具有不少胡风,从李唐皇室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的事迹就可以窥得一斑。

就算到了宋朝,还闹出宰相为争一寡妇的风波,虽跟财产有关,但也反映出,宋朝的寡妇同样是可以改嫁的,比如李清照。

在元之后,寡妇改嫁越来越难

元只是一个分界,改嫁变难的原因来自于南宋时期成型的理学,真正实施则在明清时期。

理学虽然在南宋即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流,但其最贞节的强烈影响还需要时间发酵,在宋元时期,仍有不少寡妇改嫁。据《元典章》卷十八记载:宋代直至元代,“妇女夫亡守节者甚少,改嫁者历历有之”。

到了明清时期,整个国家上上下下宣扬妇女守节,女性别说留别的男子(丈夫以外)过夜,就是跟别的男子有肢体接触,也会被人指指点点,重要的是,经过从小到大的洗脑,往往妇女自己也认为这是不对的。

所以现在所谓的贞洁牌坊、贞洁烈女的记载,明清为最。据《山西通志烈女录》不完全统计,该省贞洁烈女,在元代以前仅有几人,元代增至25人,明代增至677人,清代上升到1830人。

数百年的礼教束缚,直到民国时期仍然难以摆脱,民国剧中所谓不娶寡妇的传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