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二戰中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

蘆方文


刺刀誕生於17世紀的法國,在那些槍械還非常落後、只能依靠燧發殺敵的年代,刺刀對於軍隊來說簡直就是一一件絕頂的神器。

沒有刺刀之前,發射效率非常慢的槍械很難單獨抵擋敵人的進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一般會在作戰部隊中組成輪流的隊形。

前面的人射擊完了,後面的人就會替補到前面,然後替補下來的人在裝好彈藥後,繼續輪流替補射擊。

除此之外,他們很多時候也會部署一些持著長矛或者刀劍的士兵守衛在這些火槍手身邊,以防止敵人接近身邊後,火槍手會被敵人沖垮沒有還手之力。

這種狀況的發生是非常尷尬的,一直使得火槍手遲遲無法在戰場中發揮他們應有的作用。

直到法國在17世紀把刺刀裝到了火槍上,這才解決了這個一直困擾著人們的問題。



而在法國人之後,世界上很多使用火槍作戰的國家也效仿了這個方法,開始大規模使用起了刺刀。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射速驚人的衝鋒槍大規模普及到各國軍隊中時,這些刺刀才漸漸消失在了歷史中。

只不過有些地區是單獨的例外,這些地區說的就是我國和日本。

日本二戰中一直使用刺刀的原因

以日本的技術他們實際上是有能力製造出大量衝鋒槍的,只不過他們的資源實在太過於缺乏了,如果製造那麼多衝鋒槍出來的話,他們的資源根本無法支撐這麼多彈藥的使用。

於是為了節儉資源,他們就只能放棄了大規模普及衝鋒槍的想法,從而全面使用起了三八大蓋這種被他們設計得射程很長但只能一槍一槍射擊的步槍。


為了更進一步地節省他們儲量不多的子彈,他們繼續使用起了刺刀,每當他們展開軍事訓練的時候,他們都會花費許多時間訓練士兵們使用刺刀作戰。

在二戰爆發過程中,在其他列強國家大規模放棄刺刀的情況下,對刺刀展開了大規模訓練的日本成為了世界上使用刺刀最為高明的國家。

在侵略我們早期,他們憑藉著他們精良的刺刀作戰戰術給我國的軍隊帶來了很大的苦頭,如果沒有後期做出的改變,我們在戰爭中根本就無法抵擋他們的刺刀進攻。

當然,這些刺刀也並不是什麼時候都能使用的,比如在戰鬥剛開始爆發的時候,他們就很少會使用刺刀。

他們一般會在遠程作戰將我們軍隊的彈藥消耗得差不多時,才會裝上他們的刺刀,帶著他們那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殺向我們的軍隊。

日本之所以能發揮出刺刀作用的原因

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是因為資源缺少而不得不使用刺刀這種節儉方法的。

而我們的土地下雖然埋藏著很多的資源,但是因為開採不足、製造技術又非常落後的原因,所以我們當時的情況其實比日本還要尷尬。

明明有著豐富的資源,但是卻無法合理地轉化這種資源為優勢,當時, 無論是在武器還是彈藥方面,我們均遠遠不如日本。

正因為這種尷尬的情況,才使得日本的刺刀作戰方法有了可用之地,要是當時我們人手配備一支衝鋒槍,他們的刺刀又怎麼可能派得上用場?

日本不敢向蘇聯使用刺刀的原因

接下來我們來說一下日本之所以不敢向蘇聯使用刺刀的原因。

在曾經的戰爭爆發期間,日本和蘇聯爆發的衝突很少,大的衝突只有三次。

第一次是1938年日本和蘇聯在東北張鼓峰爆發的張鼓峰戰役,第二次是1939年爆發的諾門罕戰役,第三次則是日本軍國即將滅亡之時蘇聯150萬浩然大軍碾壓70萬關東軍的戰役。

前兩次衝突爆發的時候,日本並沒有出現不敢向蘇聯使用刺刀的情況,在第一次衝突戰役的時候,他們甚至憑藉著刺刀戰術給裝備精良的蘇聯軍隊帶來了很大的損傷。


在諾門罕戰役的時候,蘇聯動用了遠超日本數倍的武器彈藥迎擊了日本,那個時候日本人的拼刺刀戰術就在這些猛烈的火力下,受到了極大的阻礙。

在諾門罕戰役結束後,日本見識到了蘇聯的實力,覺得進攻蘇聯是很不明智的選擇,於是他們接下來就全盤進入了南進策略中。

雖然一直把大軍駐紮在東北,但是卻沒有和蘇聯軍隊爆發衝突。

而隨著蘇德戰爭的轟轟烈烈爆發,蘇聯的武器開始全面升級了起來。

在二戰後期,蘇聯軍隊中已經裝備起了大量的衝鋒槍,因此在1945年蘇聯進攻東北的時候,面對著蘇聯狂暴的火力洪流,日本是根本不敢拿著自己的刺刀去和蘇聯對拼的。

拿著刺刀和衝鋒槍對抗,其實無異於自尋死路。

所以說這就是日本不敢和蘇聯拼刺刀的原因,在二戰準備結束的時候,蘇聯的武器已經變得十分發達,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刺刀自然就派不上用場了,他們之所以能在面對我們的時候拿刺刀逞兇威,主要還是當時我們實在太過於落後了,並不是他們強大,而是我們太弱了。


孤客生


日俄戰爭中,日軍與俄軍就已經在刺刀上較量過了,日軍當時對刺刀訓練極為重視,加之戰術合適,兩三個矮小的日本士兵靠在一起,就能對付一個班的俄軍,給了俄軍深刻印象。

二戰中,日軍與蘇軍主要是在張鼓峰、諾門罕和蘇軍出兵東北的時候交過手,那時候的蘇軍已經跟當年的俄軍完全不一樣了,蘇軍已經實現了機械化,除了大量裝備坦克和火炮外,步兵更是大量裝備各類自動武器,在西線與德軍對抗都能部落下風,何況是日軍?

位於東北的日軍,在二戰末期的主要步兵武器是99式步槍和99式輕機槍,幾乎沒有任何衝鋒槍,相反,蘇軍在二戰中裝備了大量衝鋒槍,僅波波沙就生產了500萬支,蘇日兩軍步兵遭遇,日軍士兵還不等衝到身前展開刺刀戰,就被蘇軍衝鋒槍掃倒。因此,蘇日兩軍當時不存在敢不敢拼刺刀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拼刺刀的問題,日軍根本沒機會。


鷹眼防務觀察


日本大刀隊的威名完全是中國和東亞戰場的人給烘托出來的,而且日本也只能和中國或者其他東亞戰場的士兵拼刺刀,什麼原因,就是這國家的武器落後,當時中國抗日用的是漢陽大造,仿製毛瑟款型1888式。

而日軍用的是仿製毛瑟款的1898式,這也是日軍敢和中國軍隊拼刺刀的原因,因為雖然雙方武器都落後,但是相對來說比中國的先進,這種槍的刺刀比中國士兵用的刺刀長,一寸長一寸強,所以日軍在和中國士兵進行白刃戰時,他們的傷亡遠遠低於我軍,傷亡比例比雙方用槍的比例還要高,由原來的3:1變成了5:1,就是因為他們的刺刀長,久而久之,日軍拼刺刀的威名就逐漸傳播開來,當然不可否認日軍拼刺刀也確實有一套。

那麼為何日軍卻又不敢和蘇聯軍隊拼刺刀呢?

一開始蘇軍還是被日本的大刀隊給嚇到,1938年的張鼓峰衝突,蘇聯士兵傷亡2752人,而日本士兵傷亡僅僅914人,這是這場戰爭的總傷亡比例,我們看看具體的。

槍戰時,蘇軍傷亡2367人,日軍895人;

然而拼刺刀時蘇軍傷亡110人,日軍只有4人,這個比例是27.5:1;

也就是說蘇軍和日軍在拼刺刀要犧牲28人才能殺死一名日軍士兵。不得不說,日軍的拼刺刀還是可以的,日本軍官認為無論什麼戰爭,最終結束的時候總會有白刃戰的時候,於是日軍開始大量訓練士兵的拼刺刀能力,這也成了他們必學的一門課程,那時候日軍武器也不是很先進,用他們的話就是“火力不如蘇聯,美國,但是拼刺刀一定要比他們強!”

然而後來日軍被打臉了,他們的理論基礎只是建立在雙方武器差不多的情況下,面對蘇軍越來越強悍的軍事實力,蘇軍的武器越來越先進,他們吃過虧之後怎麼會和日本人拼刺刀?完全不給日軍大刀隊表現的機會,因為蘇軍大多配備的是衝鋒槍,衝鋒槍的射擊量可想而知,雖然精度低,但是量大,日軍提著大刀還沒走兩步,就已經被蘇聯的衝鋒槍給幹趴下了。

蘇軍當時用的是PPSh41衝鋒槍,這種槍斃日軍的槍高出了幾個檔次,諾門坎戰役,蘇聯用超強的火力,直接撲滅了日軍士兵,日本士兵根本沒有機會和蘇軍拼刺刀,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

不僅如此,日軍引以為傲的拼刺刀,在美軍面前也是曇花一現,日軍總喜歡將軍隊一步步打到對方的陣地,然後慢慢接近,在試圖用刺刀或者軍刀對敵人近距離發動攻擊,美軍一開始也受到了嚴重創傷,之後他們發現手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手槍小巧輕便,射擊方向也可以隨時切換,唯一缺點就是裝的子彈並不多,所以在射完之後就沒了。

美軍經過一段時間的分析和觀察,開始組成了三人為一小組,兩個人負責射擊,一個人子彈用完之後另一個人補上,兩個人掩護裝子彈,就這樣,日軍往往還沒有接近美軍就被擊殺了。

所以到最後,日軍士兵幾乎都不敢和蘇美進行白刃戰,他們還沒上前就已經被突突了,誰還會幹這種蠢事。


羽評郡主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恰恰相反,是蘇軍不敢和日軍拼刺。

日軍拼刺能力是世界第一的,因為他們是最為重視拼刺的列強。

日軍的三八式步槍加上刺刀,是全世界最長的,比列強要長的多。

列強把三八式步槍叫做“會發射子彈的長矛”!

同時,日軍對於刺殺的訓練非常嚴格。在新兵的訓練中,此時是必修課,需要嚴格練習,必要時候還在戰區無人性的利用戰俘和平民作為活靶子練手。

其實蘇軍很怕和日軍拼刺,因為這不是蘇軍的主要訓練項目。

而且張鼓峰、諾門坎戰役都是在1940年以前,當時蘇軍並沒有裝備什麼衝鋒槍。

二戰中大顯神威的波波沙和波波斯衝鋒槍,蘇軍都是在1940年才開始大規模製造的。

所以和日軍作戰時,蘇軍近距離火力也不足,沒有什麼衝鋒槍。

如果拼刺,雖蘇軍個子比較高大,但武器有差距,拼刺訓練有差距,所以拼不過日軍。

以張鼓峰戰役為例,日軍死526人,傷914人;蘇軍死236人,傷611人。

但是,統計近距離拼刺,雙方差距很大。日軍被蘇軍刺殺刺傷的寥寥無幾,相反蘇軍則有很多人傷亡在刺刀下。

最終的戰果統計中,每刺傷1名日軍就有28名蘇軍被刺傷。

日軍戰後總結,認為蘇軍根本不懂拼刺。

到了諾門坎戰役,雖然日軍被蘇軍絕對優勢的重武器和兵員壓制,但拼刺仍然佔據上風。

日軍戰鬥報告甚至吹噓,1個日本人可以刺倒三四個蘇軍士兵。

只是,拼刺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即便如此,有4%的蘇軍還是傷亡在日軍肉搏下。可見,日軍是把拼刺肉搏作為殺手鐧的。

只是,隨著蘇軍從1940年開始大量裝備衝鋒槍,僅僅波波沙就有數百萬支,日軍的拼刺能力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到了1945年蘇軍攻打關東軍,肉搏戰就鳳毛麟角。

日軍剛剛挺起刺刀衝鋒,迎來的就是一片衝鋒槍的掃射。


薩沙


日軍不是不敢,相反日軍將拼刺刀作為打敗對手的殺手鐧。

只不過當陸軍衝鋒槍和手槍裝備發展之後,肉搏戰越來越難奏效罷了。

在日俄戰爭期間,日軍的刺刀就讓沙俄軍隊崩潰。

一個奉天戰役,居然讓17萬日軍包圍了21萬沙俄軍隊,且打死打傷7萬人。

而創造這一戰果的就是日軍瘋狂的打法,由乃木希典創立的刺刀衝鋒戰術。

日俄戰爭結束之後,日軍更加重視拼刺,認為這是武士道的傳承,這是殺手鐧。

因為一旦陷入肉搏,手中的步槍幾乎就是就只能用於突刺,根本就反應不及,畢竟當時的步槍還不是自動化武器。

事實上當時世界各國也還沒有意識到步槍威力過大,所以在肉搏中,其實笨重的步槍不佔優勢。

而三八大蓋加上刺刀,比一般國家的步槍要長一大截,這是日軍為了拼刺刀而特意設計。可想而知日軍對於突刺的重視,這也是日軍迷信突刺的體現。

不過日軍的萬歲衝鋒也受到了打擊,而且這還是在太平洋戰爭之前,也就是在諾門坎戰役中,其實就已經體現出日軍戰術的落伍。

但就是這樣,蘇軍在坦克的配合之下,依舊是被日軍瘋狂的萬歲衝鋒造成了不小的傷亡,不過當時蘇軍還沒有大規模裝備手槍和衝鋒槍。

到了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的刺刀就開始難以奏效了,不差錢的美軍人人裝備了手槍,這種手槍就是為了應對日軍的衝鋒。

在太平洋戰場上,尤其是瓜島戰役中,日軍罕見的主動撤退,因為日軍高層認識到了美軍不是其他國家的軍隊。

瓜島戰役中,美軍特意準備好強火力,就等著日軍發起進攻,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日軍幾乎是衝鋒一次就報銷一個營。

此後太平洋戰場上,就出現日軍瘋狂構建防線的情況,日軍開始漸漸放棄萬歲衝鋒,改為了肉彈衝鋒,也就是綁著炸藥同美軍同歸於盡。

然而這一戰術也被財大氣粗的美軍給終結了,美軍開始見到屍體先補槍,甚至是無論日軍陣地還有沒有人活著,都得用飛機或者艦炮轟擊一遍,在進入日軍陣地。

而蘇軍閃擊關東軍的時候,日軍更是徹底斷送了刺刀衝鋒的念頭,因為蘇軍的重火力轟擊之下,甚至可以造成局部缺氧。

加上蘇軍步兵都是在坦克的掩護之下,而且人手一把衝鋒槍,這對於還用三八大蓋的日軍來說,差距不是一點點,所以最後日軍也不得不放棄刺刀衝鋒。

不過日軍雖然放棄了刺刀,但是卻讓士兵背起了炸藥包,所以二戰末期,日軍一個個士兵都在“蠢蛋攻擊”中,被炸的粉身碎骨。

原創不易,喜歡歷史的朋友拜託關注一波再走!


小司馬遷論史


為何在二戰中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

誰說日軍不敢和蘇軍拼刺刀?恰恰相反,是日軍想和蘇軍拼刺刀,蘇軍躲著不敢拼。

實際上,在二戰中,日本一開始確實是拼刺刀很厲害的。因為只有日本將拼刺刀作為訓練內容,並將拼刺刀與武士刀聯繫起來,所以日軍拼刺刀不怕死,因此取得了一些優勢。

當然,這也是日本資源不夠豐富,補給困難給逼的。而且面對我中國“大刀隊”,也不是對手,沒有什麼能夠吹噓的。

而蘇軍,雖然號稱是戰鬥民族,並且身材高大,但是因為沒有進行過拼刺刀訓練,所以在與日軍交戰過程中,並不佔優勢。所以,蘇軍都是躲著日軍,不與日軍拼刺刀。

在這個基礎上,日軍更加狂妄,甚至加強了對刺殺的訓練。

只可惜。

等到日軍苦練拼刺技術,再次與蘇軍交戰的時候,蘇軍的武器裝備得到了極大的升級。直接使用衝鋒槍對付日軍的衝鋒,而日軍的武器還停留在“三八大蓋”上,整整差了一個級別。

所以,被蘇軍欺負的特別慘,簡直就是屠殺。

後來的美軍也不吃日軍這一套,從不與日軍拼刺刀,財大氣粗的美軍,直接每人配發一直手槍,專門應對日軍的拼刺刀戰術。

所以說,日本的戰術、武器,早就落伍了,等到八年抗戰結束時,中國發展起來,完全有能力將日軍趕出中國。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春秋百曉生


你有你的武士道,我有我的漢陽造,他有他的意大利炮!

通過大量的歷史實證和文學影視作品我們會發現,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在抵抗日軍侵略者的過程中常常出現白刃戰。中國採用的一般是大刀或者是漢陽造上的刺刀,而我們的敵人日本則採用的是日仿毛瑟槍上加長的刺刀進行白刃戰。因此日本由於整個槍身更長。再加上日本軍人經過專業的訓練,因此在抗日戰爭初期,日軍在戰場上進行白刃戰時戰鬥力驚人。



抗日戰爭時期。無論是中國的軍隊,還是日本侵略者,其武器裝備都相對於國際上其他發達國家較差。再加上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使得中國的抗日戰爭是長期處於戰略僵持階段。中日雙方往往會因為一座城鎮,一座山頭,一個制高點一個陣地,而展開曠日持久的攻守防禦戰爭。因此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武器裝備都較差,並且隨著交戰雙方的僵持而無法得到有效補給的情況下。才不得不短兵相接,展開白刃戰。


但是日本畢竟是國土面積狹小,資源貧瘠的國度。因此隨著戰爭的繼續,日本開始被戰爭拖垮,並且陷入到不可自給自足的境地。兵員更是開始變得十分緊張。因此大量的未成年人開始被徵集入伍充當了軍人送往日本的各個戰爭前線。戰場上的日本軍人也開始慢慢低齡化和缺少軍事訓練。

再加上1945年8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東北地區時,各國的武器裝備已經進行了更新換代,蘇聯更是擁有著重機槍、裝甲等殺傷性極大的武器,因此駐紮在那裡的日本關東軍根本沒有實力抵抗蘇聯紅軍的進攻,雙方實力懸殊,並且武器裝備上差距較大,蘇聯憑藉著機槍和重武器的優勢,對日本關東軍進行了摧枯拉朽似的進攻,短短半個月的時間便將整個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消滅或俘虜。根本沒有展開過白刃戰,也沒有出現過戰爭僵持的現象。因此並不會出現為爭奪某一個戰場和制高點而展開攻守防禦白刃戰。



其實日本和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也曾經出現過日本組織敢死隊想要與美國軍人進行白刃戰的情況,但是結局十分的殘酷。美國憑藉自己的火力優勢和武器裝備優勢,對這些衝鋒陷陣的日本敢死隊,進行了瘋狂的掃射和轟炸,根本沒有給日本展示其白刃戰實力的機會。其實蘇聯也是如此。

你有你的日本武士道,想要衝鋒陷陣拼刺刀!可蘇聯不跟你玩命!人家有的是武器彈藥!


珞珈山的貓


非常簡單:蘇軍壓根不和日本人拼刺刀,直接開槍撂倒。所謂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菜刀再長也怕槍響。

瞭解一下為何要拼刺刀:因為節省子彈。為什麼要節省子彈,因為子彈數量有限。為什麼子彈數量有限,因為工業體系不發達原料不足;為何原料不足,因為地方太小,所有原料都要進口。所以,打仗打得式綜合國力,強大的後勤補給。所以二戰時候,珍珠港被炸後,美國憑藉其強大的工業體系,迅速生產出了數以萬計的飛機、上百艘巨型戰艦。蘇聯同樣,在二戰時期,憑藉著蘇聯內地的強大的工業體系,用鋼鐵洪流阻擋了德國的閃電戰侵略。

在日本侵華期間,日本人使用的是三八大蓋,這種槍加上刺刀的長度是1.65米,而中國軍隊使用的中正式步槍加上刺刀的長度式1.45米。所謂一寸長一寸強,在拼刺刀的白刃戰中,中國士兵和日本鬼子的傷亡比例高達3:1。所以日本也訓練拼刺刀技術,在和蘇軍作戰的時候,第一次蘇軍和日均拼刺刀傷亡比例高達28:1,美國軍隊第一次和日本人拼刺刀也是差不多同樣的結局。因此,日本人產生了一個錯覺,拼刺刀非常重要。他忘了,中國是工業體系被打爛了;沒有後勤供給,不得已才和日本拼刺刀。而蘇美不同,蘇聯擁有強大的工業體系,很快,蘇聯士兵的裝備更換了——衝鋒槍

當日本兵上來要拼刺刀的時候,衝鋒槍直接噴火了,將日本兵像砍瓜切菜一樣撂倒了。與美國兵的拼刺刀後期也遇到了差不多的情況,美國兵裝備了衝鋒槍以及人手一把手槍——這把手槍剛好能打穿人,但是不傷及後面的人,是專門為近戰時候設計的,防止誤傷自己人。

在後期,日本人基本上不和蘇聯、美國拼刺刀了;因為壓根就是去送死。在強大的工業體系製造出來的鋼鐵洪流面前,拼刺刀實在是如螳臂當車。

你懂了為何我兔為何韜光養晦忍辱負重的發展工業體系了吧,又為何要打造2025了吧,在炮彈響起來的那一剎那,如果你沒有實力,人心又何足恃


嘟嘟讀讀


準確地說,日軍不單不敢與蘇軍拼刺刀,只要是盟軍,日軍都不敢拼刺刀。

日本在二戰中痴迷於使用步槍,其主要原因是受限於國內資源匱乏,以致無法大規模裝備衝鋒槍和突擊步槍,節省彈藥才是日軍主要的考量。二戰中,日本生產刺刀680萬把,三八步槍300萬把,而衝鋒槍僅為2萬把。

由於白刃戰曾取得戰爭的局部勝利,因此銃劍術,即日式刺刀拼殺技術,是日本陸軍主要的戰術並加以重點訓練。日軍極為強調士兵的個人精神,主張進攻,認為唯有刺刀拼殺才能取得最終勝利。日軍裝備的三八式步槍,配上刺刀,總長度在1.5米,堪稱世界第一。

在中國戰場上,日軍常使用拼刺刀,對之對應的是中國軍隊的大刀,紅纓槍。雖然日軍士兵的刺刀戰術較優,但面對美蘇等國的衝鋒槍,突擊步槍,在火力壓制下,完全顯示不出刺刀的戰術,拼刺刀等同於送死。


五味社


在二戰當中,日軍和蘇軍總共有兩次接觸,一次是在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是1945年的日本出兵東北。在兩次接觸中蘇聯都擁有著絕對的火力和裝甲優勢。但是在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中就算蘇聯擁有著火力、裝甲和人員的絕對優勢,但是傷亡卻比日本的大。至於這是不是蘇聯人不敢和日本人拼刺刀的原因不得而知。


在1939年的時候,日蘇雙方的單車裝甲差距並不是特別大,但是蘇聯有著絕對的數量優勢,而蘇聯的炮火優勢更是無法比擬,光是消耗的炮彈就高達31000噸,是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消耗的彈藥的一半,日本百分之60到70的傷害都是火炮造成的。而日本的優勢在於步兵的戰術,不得不承認日本的單兵戰術實力非常強。而且面對蘇聯的坦克也並沒有十分畏懼,反倒是拿起莫託洛夫雞尾酒對蘇聯坦克進行反擊,而蘇聯的BT坦克在戰鬥中損失非常大,而且主要傷害是步兵造成的,多達500輛,而日本連100輛都不到。


而1939年時蘇聯的步兵用得更多的仍然是莫辛納甘步槍,基本沒有衝鋒槍裝備,所以造成的結果就是傷亡特別大。而到了1945年的時候,蘇軍裝備的大量的衝鋒槍,而且這時T-34坦克以及大量的士兵,都是從蘇德戰場上浴血奮戰過來的,戰鬥力十分強悍,步坦協同配合得十分嫻熟。諾門坎戰役中是蘇聯新兵對付在中國戰場上過來的日本老兵,而到了1945年日本關東軍已經大量南調到太平洋戰爭上,剩下的部隊戰鬥力不夠,很多都是新兵,而這時蘇聯的又是從蘇德戰場上下來的老兵,所以兩次結果互換。至於拼刺刀就不用了。
在諾門坎戰役中蘇聯的BT-7坦克,後來在根據BT坦克在戰場上的表現加以改進發展而出來的就是T34坦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