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豆瓣評分8.7的電影要拍續集了,但是我一點也不看好

这部豆瓣评分8.7的电影要拍续集了,但是我一点也不看好

在豆瓣評分高達8.7分的國產電影《心迷宮》,近日傳出要拍續集的消息。據悉,這部新片具體的片名為《心迷宮·三生路》,劇組已經發布了演員招募信息,顯示該片已經進入實質操作階段。

影片口碑不錯,製作方要拍續集,在電影業是符合商業邏輯的,但《心迷宮》要拍續集,多少還是令人感到有些意外。意外之處在於:《心迷宮2》的導演不再是《心迷宮》導演忻鈺坤,這意味著這部風格化很強、作者電影性質明顯的新作,將與首部作品有較大差異,失去了最有力的主創,《心迷宮2》的風險性加大了不少。

從劇情簡介來看,《心迷宮2》也來了個大轉彎。拍攝於2014年的《心迷宮》,講述的是在一個偏遠村莊裡,莫名其妙出現了一具屍體,由之引發了一連串離奇古怪的事件。而《心迷宮2》的劇情信息則顯示:片中角色肖宗耀在出獄之後,買了一張回家的車票,但車上只有他一個乘客,詢問後得知,因為新型病毒在傳播,非常難控制,每個人都不怎麼出門;明媚的陽光讓他懶懶地睡去,醒來發現世界早已變化。

这部豆瓣评分8.7的电影要拍续集了,但是我一点也不看好

對比之下不難發現,《心迷宮》是一部犯罪類型的電影,且不乏現實主義元素,而《心迷宮2》則很像是帶有虛構特徵的驚悚或者科幻電影,容易讓人想到韓國電影《雪國列車》。這樣的劇情變化,通常會被理解為,續作只是沿用了《心迷宮》的口碑與品牌,兩部電影之間並無直接的、根本性的聯繫。

對於《心迷宮》的二次開發,在手法上接近這些年的IP炒作,但《心迷宮》算不算IP?這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所謂IP,在影視業中,是服務於網絡文學的影視改編業務而製造的一個概念,久而久之,凡是有名的、流量大的、經典的作品,都被泛泛地劃歸於IP範疇內,甚至一些知名創作者,也成了IP。

那麼,對應通俗意義上的IP開發,很明顯可以看出,《心迷宮》不算一部嚴格意義上的IP。首先,它是無原著基礎的原創電影,因為在敘事策略上多線性的複雜結構,在攝影風格上使用肩扛攝影、單機鏡頭,“偽紀錄片”特徵使得《心迷宮》被定位成一部小眾電影。而在IP概念裡,是沒有小眾成分的,追求受眾群體的最大化,以謀求最大的商業利益,是IP的主要驅動力,《心迷宮》不具備這種驅動價值。

其次,《心迷宮》沒有流量效應。這部投資170萬元的電影,雖然最終獲得了1000萬元的票房,贏得了小眾影迷的喜愛,但在大眾層面上,它遠未進入普通觀眾的視野。即便《心迷宮2》改變敘事風格與拍攝技巧,強力把它由小眾電影向商業電影的方向扭轉,也不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相反,屬於《心迷宮》的影迷,因為熟知它的風格,而對風格大變的新作產生排斥心理,再加上導演換人,《心迷宮2》在吸引力上不容樂觀。

这部豆瓣评分8.7的电影要拍续集了,但是我一点也不看好

如果非得和IP扯上關係的話,那麼導演忻鈺坤的品牌號召力尚可劃入,這是建立在行業與市場對新導演發出強烈呼喚的基礎上產生的。類似於《我不是藥神》文牧野、《路邊野餐》畢贛等新導演的崛起,讓渴望新鮮感的觀眾,對他們充滿了期望。忻鈺坤的第二部電影《暴裂無聲》獲得8.2的評分,也表明他才是《心迷宮》最有價值的部分。當《心迷宮2》失去了原作導演,也就失去了讓觀眾走進影院繼續觀看的最大理由。

《心迷宮》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它的特點就在於,在一個局部空間裡,把一個故事的可能性講述完了,無論是從戲劇內核還是情節延展方面看,它都不具備拍攝續集的可能性。片方在失去導演支持的情況下,尤其是市場信息並沒有提供友好支持的狀況下投拍續集,只能說明一點:電影業缺乏故事,缺乏原創能力,對所謂的IP依賴心太重,依然存在投機取巧心理。

電影續拍,從某種意義上講,只適合商業大片。即便是商業大片,也不是每部都適合續拍。系列電影的拍攝,是要從第一部開始,就要有長期規劃的。漫威之父斯坦·李開創的“漫威宇宙”,在人物與故事設定上,是龐大而開放的,正是因為人物眾多、故事空間感強、情節接洽寬鬆,所以才衍生瞭如此眾多的漫威電影。DC電影系列也是如此。

这部豆瓣评分8.7的电影要拍续集了,但是我一点也不看好

此外,類似於《哈利·波特》《007》系列這樣具有高知名度原著作品提供支持的續拍電影,因為有原著規劃,每部都有一個強吸引力的故事內核,所以才可以成功拍攝下來。一旦原著的魅力被消耗殆盡,電影就失去了續拍價值。

曾經很吸引人,但隨著續拍次數漸多而不再那麼有魅力的好萊塢系列電影有許多,比如《小鬼當家》《死神來了》《暮光之城》《博物館奇妙夜》《納尼亞傳奇》等。但也有些電影不受續拍限制,比如《變形金剛》《速度與激情》《電鋸驚魂》等注重情懷、場面、強類型風格的電影,只要往續作裡注入足夠的噱頭,哪怕故事偏蒼白,也依然能讓觀眾走進影院,心甘情願地消費。

这部豆瓣评分8.7的电影要拍续集了,但是我一点也不看好

文藝電影也不乏續拍之作,但屬於文藝電影的續拍,通常只會注重主題的連貫性,而並不在乎故事的統一與順序性,文藝片導演更喜歡在一個命題下,用不同的人物來抒發他們對世界與人生、生活與情感的看法。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紅白藍三部曲》、拉斯·馮·特里爾的“歐洲三部曲”(《犯罪元素》《瘟疫》《歐洲特快》)、伍迪·艾倫的“倫敦三部曲” (《賽末點》《獨家新聞》《卡珊德拉之夢》)……在中國內地,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小武》《站臺》《任逍遙》),也是精神世界與創作風格的延續。

基於此不難判斷,《心迷宮》的續拍,只不過是一次簡單的IP消費行為,如果續集故事足夠精彩,那麼續作完全可以脫離原片名,成為一部黑馬之作,如果對故事沒信心,就算冠上《心迷宮》的片名也沒有太大用處。對於國產電影來說,目前最需要的是原創、是嶄新的創意,是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對一個剛剛誕生三四年的電影進行沒必要的續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