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作者 / 清秋微冷

豆瓣如今擁有2億用戶的豆瓣,豆瓣評分對中國影視劇市場的影響力是有目共睹的,它不但反映出億萬觀眾的喜好,還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影視劇品質的層次水平。

沒有官方的行業背影,也沒有強大的資金支持,甚至連豆友都認為這個平臺是一個非常平淡的存在,並無風雷之勢。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但豆瓣的影視劇評分為什麼會讓人如此看重,甚至會讓某些人緊張到要求豆瓣修改評分,甚至起訴豆瓣呢?這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豆瓣的評分機制,以及精密算法對不良因素的剔除。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令爛劇“頭疼”的打分機制

豆瓣CEO阿北曾親自撰文《豆瓣電影評分八問》來解讀豆瓣的評分機制,可謂是簡單粗暴:每個用戶只有一次打分機會(雖然可以修改,但不會作為新增分數計入總分),用戶的評分範圍在一星到五星之間,每星代表2分,程序會在規定時間不斷收集新的打分數據,打分的總分數除以打分者的總人數得出的平均分就是打分結果。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不過,在評分區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一個單一的分值,我們還可以看到參與打分的總人數、不同打分等級所佔的比例、以及該作品與同類型其他作品相比較的受歡迎程度。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與其他一些評分網站相比,這樣的評分機制比較透明,畢竟一部高分的電影是500人打分還是50000人打分,可以幫助用戶相對立體地解讀一部作品。有心的網友甚至總結出一套“爛片預警機制”:一般好片P型、一般爛片b型,水軍強的爛片C型,水軍也拯救不了的爛中之爛L型。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有知乎網友這樣評價豆瓣 :“每個人都能在豆瓣上找到內心的桃花源。”而豆瓣自己的說法是,他們打造了“大眾的精神角落”。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曾經有很多人對豆瓣的盈利模式好奇,的確,豆瓣平臺目前除了頁面廣告沒有其他的營收,它是行業內知名的商業化程度極弱、超級不賺錢的平臺。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當年與豆瓣同時成長的“時光網”早就進行了商業化轉型,從電影興趣社區轉為電影資訊+票務的平臺,而豆瓣依舊堅持原本的方向。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中國第三方評分有豆瓣、時光和貓眼等,後兩者公信力以及影響力很小,而各大視頻網站的評分則基本上不具備參考意義,許多KOL談及口碑時,都會把豆瓣評分當作是標準。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豆瓣動了誰的利益?


作為“去功利化”的平臺,豆瓣的評分主旨和原則是盡力還原普通觀影大眾對一部電影的平均看法。它屬於大眾評分系統,並沒有專業評分這個系統,而且評分系統也不是實時更新的,可能是一天是幾天一更新,但是評分的百分比不是這樣的,所以如果一天之內湧入大量的評分。那麼就會出現百分比與分數不匹配的情況。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豆瓣的註冊用戶絕大多數為普通觀眾,並不具備太多的影視專業知識。大部分普通人對於表演、劇情、畫面、鏡頭、特效、音效、道具、服化、道具、場面等的評論,只能發表一些主觀感受,從一些明顯的差距或者主觀的感受去判斷一部劇的好壞,而主觀的感受恰恰是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的。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今年,很多豪華大劇出現了豆瓣評分低的情況,這跟營銷不無關聯。它可以把片子和負面詞緊緊結合在一起反覆向觀眾灌輸,觀眾自然會建立一種聯結,認為這部片子是爛片,而不會懷疑它是否真的是一部爛片。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仔細查看今年幾部豪華大劇的評分,會發現許多人是因為期待太高或者對演員的偏見,紛紛說它是爛片,但是實際上真正看過的人並非都是這樣認為的。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而如果一部劇過度營銷,把不屬於它的目標用戶也圈了進來,那用戶不喜歡自然會影響劇的評分。比如近來處於風口浪尖的《娘道》,好看與否尚且不提,但該劇的受眾主要是中老年,他們不上豆瓣,而豆瓣的用戶明顯不是它的目標用戶,所以豆瓣評分在一定程度上會有失偏頗。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有人會說,豆瓣的打分和評論不專業,很多質量上乘的作品,豆瓣的評分都沒有真實體現,由它代表行業權威實難服眾。這話或許有它的道理,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豆瓣評分從很大程度來說是觀眾對觀影體驗的表達,哪怕有人在談內容的價值。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也就是說,如果把影視劇看作市場上的商品,這個打分是用戶的反饋,它當然不等同於產品質量的描述。從製片方的角度來說,打分作為一種用戶反饋,會給影視產品的營銷業績帶來影響。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在現有的電視劇評獎沒有突出其評價標準、知識分子群體缺乏評價電視劇的主動性、普通觀眾的從眾心理下,引用豆瓣的評分已經成為影視劇口碑與營銷的大事。對於製片方而言,收視率操作本就成本巨大,一旦口碑低迷,無疑對其資本運作是雪上加霜。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阿北曾表示:整個豆瓣系統裡沒有“修改平均分”的後臺功能,評分已經“很難刷得動”了。這個過程主要是通過程序算法的不斷調整和優化,識別出“非正常評分”,確認是刷分之後,從總分之中剔除。面對“做什麼能讓豆瓣評分高一點?”的問題,阿北迴答:“我確實不知道除了拍好電影,能做什麼。”也許有人不相信阿北的“一面之詞”,不過,從商業邏輯的角度來看,犧牲豆瓣的公信力去賺錢也的確不是一個聰明的策略。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豆瓣是國產劇品控的最後一座城池


面對數據汙染問題,豆瓣雖盡最大努力去保證評分的公平性,但並不能徹底解決水軍問題。隨著豆瓣評分的地位愈來愈突出,豆瓣也成為重要的粉黑戰場,能否應付還未可知,一旦豆瓣失守,影視劇評分又該何去何從呢?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客觀地看,國內的電視劇評獎還是具有可信度和說服力的,但本該成為參照對象的電視劇獎項,更多的是給予已經獲得成功的電視劇以榮譽,其評價特徵被淹沒在獎項背後,公眾可以從這些獎項中看見劇名和製作團隊,但並不能清楚地瞭解到這些劇的得獎理由、價值觀傾向,以及具有長期參考價值的評選規則。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國外的評分網站爛番茄和Metacritic值得我們學習一下,其評分分為專家評分和觀眾評分。專家評分由各大專業媒體以及影評人對電影進行評論評分,而最終的分數則由所有評分加權平均而成。換言之,越著名的媒體或影評人,在電影評分上就更有發言權。


豆瓣,國產劇品控的最後城池


其實每一個評分系統都是不完美的,爛番茄和Metacritic也會被質疑某些人對於電影分數的影響過大,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但是中國影視劇系統急需評分系統多樣化,而不是讓一個網站的評分成為唯一的參考,只有從多面壘砌城池,才能讓影視劇評分向著更為健康的領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