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旭宇《寄历史之书札》:

文人书法大家旭宇先生通过以点带面,探赜钩深,选取代表性历史人物,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人札稿形式开启与历史经典的对话。奉献出其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寄历史之书札》

《寄历史之书札》凡30则,其所对话历史人物既有帝王、圣哲、忠臣、武将,又有诗文、书家等,涉及历史传统文化各个方面。其语言既庄重,又诙谐幽默,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读后给人以启发、思考和回味。旭宇先生有多个头衔,但他最认可的是自己永远是农民的儿子,是一位终身向学的学人。他常说自己属于两个族:一个是草根族,一个是追星族。他所追的星,不是娱乐圈明星,而是历代先贤圣哲。先生把与这些历史人物的对话看作是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洗礼和再教育。其中既透露着历史沉淀传承的厚重,又体现着时代精神的鲜活。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2017年连续在《书法报》发表后,引起书界及社会巨大反响。《书札手稿》也被收藏家携去珍藏。书法评论家李庶民、西中文、张瑞田、胡湛、陈智、邱世鸿等,认真阅读,仔细剖析。认为《旭宇寄给历史的手札》以简明的语言,批判或肯定诸历史人物。其既具经典传统性,又具有时代的文化审美属性。其既是当代的,也是属于历史的。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书札手稿》刊登书法报 截选图

怀抱观古今 深心托豪素

——品读旭宇先生《寄给历史的书札》

文|杨健君

(天津美院教授)

有幸得观旭宇先生《寄给历史的书札》。此作以传统书札之形式,一人一通,盖三十许,历四千载,纵横古今,娓娓而谈。展卷品读之际,感悟良多。

先生每通书札,既简而短,多在七八行间。甫一检观,但觉毫锋起伏,意态挥洒,实奄贯诸家,而尤多魏晋风味。盖先生之书,人知其碑帖融合,而渐老渐归于江左一脉。此数十札悉从二王尺牍中来,行势参差,或平或阙;笔致闲雅,时行时草,翰逸神飞,一派灵和。然其毫发之间,又微存变化,《致夫子》则意多醇和,《致大令》则势有纵逸,《与鲁公》则气涉苍茫,《致渊明》则味趋淡泊,是乃神契古人,别样多矣。三十帧合而观之,仿佛右军《十七帖》二十九通,古今衔应,入得山阴阃奥矣。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寄历史之书札》内页

先生三十书札,以其识见而感发情怀。在与古今名人书寄往还之间,从容谈吐,而能切中肯綮,识见不凡,尤显家国情怀。其所寄者,帝王将相居多,皆为历史之大作手。诸如谈大禹以禅德,论始皇以功过;藐汉武帝之淫威黩武,嗟曹孟德之七十二冢;憾王昭君之和亲,叹诸葛亮之无救汉室;赏唐太宗之贞观之治,大率立论高远,心系家国,拳拳之意,见诸楮端。

先生情怀所至,时或由古及今,针砭时弊,往往一针见血。孔夫子“述而不作”,而今“后学之人,惟恐无作”;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今“书生下海,辱心为官”。枉效怀素之徒,是以“染尘而为沽名之途”;鲜有静安之节,多作“狼子野心之政客”。所云为学、为商、为名、为官之弊,但以毫锋轻刺,警悟世人,意有所劝,聊寄深心,不惟但发“今日之潮流,古道远矣”之浩叹也。 《广陵散》无继矣。而今人均为入世而苦谋,以致违法,与君何别之有?”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寄历史之书札》内页

先生乃深通于艺者,三十书札之中,亦多艺坛名宿。凡笔之所到,诗文书画之属,得其环中,颇涉理趣,亦见襟怀。于书家之中,右军之帖学,大令之逸气,信手拈来,而最为动情于颜鲁公,慨然以为:“中华之英烈,书坛之典范,与右军同登书圣之位,当无愧耳。”至有“土门关辟成祭侄文稿园”之议,其殷殷之怀赫然可见。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寄历史之书札》内页

品读先生书翰至此,其识也精,其情也深,而其行文也妙。虽古今三十先哲,赫赫声名,先生或“恭敬”,或“崇拜”,或“推崇”,或“顶礼”,然则行文之中,一派从容闲雅,有击赏、也有商榷;有调侃,也有诘问。推心置腹,侃侃论道,如晤故人,都无半点扭捏造作,全从心底自然流出者。 大抵神交古人,了无挂碍,乃能心态平和,轻松如此,而文风隽永有味。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旭宇老师作品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旭宇老师作品

以书法解读历史

——读《寄给历史的书札》

文|张韬

(山东曲阜大师范大学教授)

阅读旭宇先生《寄给历史的书札草稿》,便寻思着这些写给不同历史人物书札所蕴含的历史使命,文化观念和思想情感。

历史使命。写给历史人物书札系列,具有深刻的历史使命感。首先选择历史人物对象所具有的宏观视野。穿越数千年时空,由片纸书札平面,鲜活在读者的眼前。其次,书札内容所具有的历史文献意义。比如寄给李世民一帧 ,其仅有的70字内, 便将史称的“贞观之治”百年盛世,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寄历史之书札》内页

文化观念。写给历史人物书札系列,具有鲜明的文化观念,其所选历史人物,都是具有时代文化特征的代表,都是一部浓缩了的朝代或断代社会史、文化史、艺术史乃至宗教史,是一部可歌可泣可竖碑立传的“人学”史。首先,将人物事件与时代文化特征有机的浓缩在几十字内的书札中。比如与《孔子》:“吾以为得老子真言”,“先生居道德之巅”两句话15个字,将孔子“仁智合一”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统领中国数千年文化、学术、哲学思想的功德,尽数风流。使我们从内心感受“通体是文化生命,满腔是文化理想,转而通体是智慧”至圣先师文化生命的光辉。其次,手札借古开今,具有浓郁的现实文化关怀。例《陶渊明》书札:“君少不适俗韵而归隐田园,君之诗文乃千古绝唱,但自君之后鲜有不为五斗米折腰者,书生下海辱志谋官,乃今日之潮流,古道远矣。” 第三,书札有史有论有品有鉴,充分体现了旭宇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力,多元的知识结构和驾驭笔墨的文化能量。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寄历史之书札》内页

思想情感。中国文化的“人学”精神,召唤干净灵魂,纯洁思想,真挚情感。一切文艺作品正是“人学”精神的完美体现。写给历史人物书札,充满真诚丰富的思想情感。对历史、事件、人物叙述与评价,既客观真实还原历史,又有主观真情评说。书札李清照:赞誉李清照“诗词之格自人创之。”若论书,刘熙载《艺概》:“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而对李清照再嫁之事,给予中肯之评“君南渡之后再嫁之事,亦当是破格之举乎”,真挚思想情感与文化关怀于字里行间可见。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旭宇,号白阳,又伯阳。河北玉田人,现居住石家庄市。当代著名诗人、一级作家、文人书法大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等。其大半生从事编辑、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工作,集作家、编辑家、书法家和收藏家于一身我国文坛风格独具的艺术大家。

他继承了中国文人的优秀传统,将书法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在诗、书、学诸方面都多有建树,并取得了突出成就,是当代诗坛和书坛的领军人物。他的书法,楷、行、草皆善,尤其他在七十多高龄后,以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精心创作出《寄给历史之书札》三十通,成为当代文坛、书坛的鼎力之作,影响深远。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彰显出文化大家的风范。

他在学术上独具创见,倡导诗书载道的学术思想和适应时代的“今楷”的理念,以及弘扬“兰亭精神”等,都为诗坛、书坛所重。旭宇先生诗书学兼修,德艺双馨、在当代文坛具有典型的范式意义。

作品欣赏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旭宇 ·《寄历史之书札》文化解读(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