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还有九粮液

原来还有九粮液”

——“德盛福”蒸馏酒酿造技艺

□ 张兴明


原来还有九粮液


三江交汇的宜宾,勃兴了千年水运,成为著名茶马市场,繁荣了一方经济,赢得“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的赞誉。在宜宾靠金沙江沿岸,形成了商品交易的集市贸易一条街——“走马街”。

原来还有九粮液

那时,江边号子声声,商人沿街走马,昼夜灯火通明,商店茶馆应运而生,酒肆栈房沿街而设。当然,酿酒的糟坊也就跻身其间了。

那时的“德盛福”,极负盛名。

原来还有九粮液

历史悠长的明初德盛福古窖池

德盛福糟坊位于走马街88号,始建于明代的1479年。而“赵元兴”糟坊位于走马街87号,与德盛福仅仅一墙之隔。两个糟坊都是古代“前店后厂”的典型格局,所产杂粮酒更是颇负盛誉,不仅深受宜宾百姓的欢迎,而且通过水运远销省外。

一种粮食酿造美酒,大家已经司空见惯。多种粮食混合酿制,堪称宜宾独特传统。在宜宾的酒类酿造中,用粮食种类的多少,不一而足,明代的“德盛福”配方用粮多达九种,所以就有“九粮酒”的美称了。

在历时500余年的酿酒过程中,德盛福和赵元兴的蒸馏酒酿造技艺一脉相承:采用“跑窖循环”“续糟配料”等传统技艺,使酒窖微生物和酒糟得以不间断地延续,被民间誉为“千年老窖万年糟”。

听老人们说,德盛福和赵元兴的蒸馏酒酿造技艺工序复杂。

首先是“开窖”,用耙梳将窖皮泥挖成块状,然后用手将粘在窖皮泥上的酒糟除尽;

其次是“起糟”或“起面糟”:边起糟还要边寻找隔蔑,严格区分面糟和母糟,切不可混在一起;随着是“配料拌和”:即粮、糟拌和,标准是无灰色疙瘩,无白粉子;

原来还有九粮液

工人们正在进行粮糟拌和

其三是“上甄”:将拌和的糟醅铺满,加热蒸汽;

其四是“蒸馏”:是考验功夫的时刻,“大气蒸粮、缓气流酒”的古训密不外传;

其五是“摘酒”:等待蒸酒完毕,需要“掐头酒,作他用,去尾酒,使另装”;

最后就是“陈酿勾兑”:这是需要经验的绝技,简单看来不过是将蒸馏出的酒倒入陶坛,分级入库而已。

貌似简单的东西,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

此外,蒸馏完毕后的“打量水”、“红糟入窖水分”、“摊凉温度”、“下曲拌和”、“入窖踩窖”都有秘密。

500多年的窖池固态发酵、跑窖循环、续糟配料、分层起糟、混蒸混烧、分层取酒、量质摘酒、掐头去尾、分级陈酿、勾兑、调味等传统工艺,并采用双轮底等质量控制,不加食用酒精,保持天然品质,使之原滋原味。

原料本是酿酒的主角,当然要求千挑万选;优质的地下水和山泉,是酿酒必须的帮手。

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绿豆、豌豆、大麦、荞麦九种原料,甚至稻壳也会派上用场。

原来还有九粮液

成品酒

选料、制曲、酿酒、陈酿、勾兑……多达100多道工序,凝聚着众多民间智慧,独特的技艺蕴藏传统精华——在师傅们的眼里,丰富的科学、悠久历史、深厚的人文、现实的经济都摸得着看得见呐!

比如人工踩制“包包曲”,就再一次证明了“曲为酒之骨”:从“原料”的小麦,到拌和的“润料”热水,从粉碎到拌料的温水或冷水,再到装箱上料,采曲成型,直至晾干入室安曲,还有温湿度控制,不时翻曲,之后堆烧。再行收拢出室,最后入库贮存。在不少于100天的贮存后,才能转为名副其实的“陈曲”,成为可以使用的包包曲。

“德盛福·赵元兴”酒,醇厚丰满,绵甜柔顺,余味净爽,酒味全面——人们不喝不喜欢都不行呐!

九粮酿酒,独一无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