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在裝置藝術中探求互聯網的“另一面”

在過去,藝術總是與科技同行。曾經,平面的繪畫是藝術的主流,但照相機的出現,使人們重新思考對藝術的界定。如今,科技與藝術彼此推動,更是發展出新的形式,比如空間裝置藝術。

也許你還不瞭解什麼是空間裝置藝術。

作為一名空間裝置藝術家,劉丹丹是這樣解讀的:

“空間裝置藝術以空間加上一些材料內容構成,會不同程度地給予觀眾浸入式的體驗,具有很強的互動性。”

作為在互聯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新生代藝術家,劉丹丹密切關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隨之產生的一系列社會現象,並將她的觀察和思考表現在作品中。將科技、社會與藝術融為一體,是其作品的獨特魅力。


破而後立

探索自身更多可能

先後取得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學士、美國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藝術碩士學位,劉丹丹這些海外的學習經歷,造就了她廣闊的藝術視野。

劉丹丹,在裝置藝術中探求互聯網的“另一面”


在剛進大學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迷茫自己究竟要學什麼,因此探索自身是一個無可避免的過程。

“美國的藝術教育是建立在一個批判、懷疑的理論基礎上的。”她總結道,“中間你可能會懷疑,現在所學今後能如何發揮作用?這個懷疑的過程將重構你對藝術的認知。”

當充分探索自身,對自己有了相對更完整的認識之後,破而後立,重建自己的藝術體系。這個過程對培養藝術家而言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回顧自己在海外求學中成長的過程,劉丹丹對此深有體會。

很多人對藝術的認知僅侷限於繪畫,但繪畫僅僅是藝術的冰山一角。本科學習期間,劉丹丹所學也是繪畫。但是,老師並不會讓學生拘泥於繪畫這一種形式。大家會做很多不同的探索,包括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藝術形式。在經歷了懷疑-批判-重建的過程之後,她終於認準了自己的方向,專注於裝置藝術的創作。


思考從未停止

她關注網絡時代下的女性人群

以裝置作為藝術的表達方式,勢必要對所用材料和空間有強烈的感知和預知能力。劉丹丹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不繪製草圖,而是在腦海中呈現出整個作品大致的模樣。她的製作過程更像是組合一件產品,一部分、一部分有條不紊地完成,有如工匠般專注。

“我體會到在工作室心無旁騖打磨作品的必要性,以及真正沉浸在作品中的痛苦和愉悅。”

藝術創作需要花費時間去探索和實驗。雖然劉丹丹起初從事了一份全職的工作,但是她從未停下探索作品形式和內容的腳步。

她覺得,幾年的工作經歷正好是一個緩衝期。所謂的平衡藝術與生活這兩方面,緩衝期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而這種思考的狀態從未停止。

劉丹丹,在裝置藝術中探求互聯網的“另一面”

劉丹丹,在裝置藝術中探求互聯網的“另一面”

劉丹丹和她的作品


“藝術家要密切關注現在社會發展的現狀,不能陷入閉門造車的狀態。更要具有敏銳的嗅覺,細細體會這個世界的變化趨勢。”

正因如此,她的作品目前聚焦於探討中國年輕女性在網絡文化中的一些行為表達,和對自我的認知。

隨著直播、小視頻等互聯網載體的興起和發展,女性在這種網絡環境中十分容易被物化。她覺得,未來會有更多虛擬的產品出現來滿足大家的生活。但是隨著現實和虛擬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人們的思考方式也會發生變化。

比如現在誕生了一些虛擬的“網紅”,是用3D技術做出來的少女形象,甚至可以任意改變容貌,卻能夠給予人們對於視覺或聽覺上的滿足。加之以AI技術,她甚至可以與人們交流互動。對於普羅大眾而言,習以為常之後或許潛在的道德挑戰就會被激發。

劉丹丹認為,作為女性更應該在這個時機之下重振自己的身份。基於這一思考,她所構建的藝術空間更私密,比如女性的臥室,或者人們通過屏幕看到的直播環境。瀏覽器和鼠標箭頭是她作品中反覆出現的元素,能夠迅速將觀眾引導入互聯網的環境中。她的裝置中還會使用到一些屏幕類的東西,比如手機、平板電腦等,讓觀眾聯想到在互聯網中的溝通關係。

劉丹丹,在裝置藝術中探求互聯網的“另一面”


“對於我來說,觀眾其實是我作品的一部分。只有當我把人帶進來,或者是觀眾自發地進入,作品才趨於完整。”

的確,當你進入她的藝術空間中,你會不由自主地重新審視自己與互聯網的關係。若暴露在鏡頭之下,我該如何自處?網絡所構造的這個虛擬世界對我產生了哪些影響?互聯網又是如何改變了我們?

這正是劉丹丹裝置藝術作品的魅力所在——引起共鳴(shared consciousness)。


與時俱進的藝術

不拘泥於形式

現在,藝術的發展和科技、時代的變遷息息相關。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創作動態的藝術,並與現代科技,如AR、VR技術相結合,甚至利用機械或機器人去繪畫。近日,一幅由AI繪製的名為《埃德蒙·貝拉米肖像》的畫作,在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43.25萬美元(約合30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售出。這些都在挑戰著藝術的邊界和人類創造思維的極限。


劉丹丹,在裝置藝術中探求互聯網的“另一面”


由AI繪製的《埃德蒙·貝拉米肖像》


劉丹丹認為,也許在未來有更多的新材料和新科技的產生,甚至視覺的審美將不再是裝置藝術的第一需求,欣賞裝置藝術不再只是三維的感受,還將成為通感的體驗。

那,我們應該如何欣賞前衛的藝術作品?

劉丹丹給了我們一個小建議:“如果不能從內容上理解藝術作品,那麼至少可以從視覺上嘗試去欣賞它。也許作品中有你認為和諧的色彩、有趣的形體,又或是奇怪的材料,再從這些‘外在’的因素,嘗試去聯想藝術家為什麼要這樣做。”


互聯網的世界瞬息萬變,對此極度好奇的劉丹丹,一直在捕捉著生活中細微的變化和瞬間的感受。

也許她的下一個作品,會嘗試新的形式,表達她對科技新趨勢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