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再現」《金融的本質》讀後感

「經典再現」《金融的本質》讀後感

《金融的本質》讀後感(一):以他國為鏡——四章書評彙總

第一講:這講裡伯南克介紹了美聯儲的創始背景和目的,包括美國放棄金本位的來龍去脈。美聯儲主要有兩個功能:提供獨立、靈活的貨幣政策,以及充當最後借款人。貨幣政策用以調整、維持穩定的經濟生活,最後借款人是用來應對金融危機、避免銀行大規模破產的手段。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美聯儲成立以來面臨的第一次挑戰,然而那次危機中美聯儲並未有效發揮作用。

第二講:這章裡伯南克講了二戰後到2009年左右美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歷程,以及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變化。主要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的大通脹,以及收緊貨幣後帶來的通脹的迅速下降和失業率的上升。20世紀80年代後宏觀經濟的波動收穩。伯南克細緻地分析了2008年的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並與2000年的互聯網科技泡沫危機進行了比較,他認為房價下跌比股票下跌要嚴重得多,因為住房抵押貸款會全面、深刻破壞金融系統的穩定性並造成大範圍的恐慌情緒。此外,伯南克還認為制定貨幣政策的央行應該保持自身的透明度。

第三講:本章講述了2008經濟危機之後美聯儲的應對措施,典型的例子是主要是通過將最後貸款人的身份擴大化,在有抵押的情況下對AIG提供了850億美元的借款,以及促成了貝爾斯通的重組。伯南克也闡述了這樣做的必要性以及副作用:如果任由巨型金融公司倒閉而不作為,可能引發更全面、系統、嚴重、難以挽回的損失。但他認為並不應該有公司可以“大而不能倒”。他也提到全球化對控制金融危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講:這章講了後金融危機的一些現狀,總的來說美聯儲的措施是有效的,但美國的經濟復甦仍然緩慢。讀罷本書,說一點感受:如果說讀史書是以史為鏡,那麼讀本書就是以美國為鏡。這次次貸危機的核心是房產泡沫,美國的房價在危機前連續上漲了近30年。那麼房價連續上漲了近20年的中國,有沒有房產泡沫呢?中國的監管措施無疑更嚴,但是我個人中國目前的經濟穩定性並沒有美國2007年的強。次貸危機的一個突出問題是以雷曼兄弟、AIG為代表的“大而不能倒”的公司深刻威脅這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那麼中國大額舉債的地方政府和不良貸款堆積的商業銀行,以及捉襟見肘的養老、社保基金,如果出現危機,引爆的後果可能遠比次貸危機恐怖——要知道,美國的通脹可是一直保持在2%左右。

另外本書對於瞭解央行、貨幣政策等概念和運行機制也很有幫助。

「經典再現」《金融的本質》讀後感

《金融的本質》讀後感(二):認知與借鑑的意義

該書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它向我們介紹了美國中央銀行是如何在經濟危機中發揮自己職能解決危機重症,我們看到了美國中央銀行運作的大方向,雖然不能完全的理解,但至少認為美國的宏觀調控並不是像傳說中那樣的不在崗。

美國的中央銀行就是美聯儲,該書介紹了美聯儲是如何應運而生,又是如何在美國多次的經濟危機中發揮自己的職能。該書作者本伯南克現擔任美聯儲主席8年,他和美聯儲有著近20年的深入接觸,2006年接棒艾倫.格林斯潘,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美聯儲在危機中的責任和義務感受頗深。該書是伯南克在大學的演講稿編輯成書,共有四講,一講是美聯儲的起源和使命;二講是“二戰”後的美聯儲;三講是美聯儲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反應;四講是危機的後遺症。文章通俗易懂,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同時還附有學生的問答錄,伯南克的《金融的本質》讓我們瞭解了美聯儲是如何依靠貨幣政策維持金融的穩定。

美聯儲的成立也是順應時勢,1893年美國爆發異常嚴重的金融恐慌,有500多家銀行倒閉,而1907年爆發的金融恐慌,雖然銀行倒閉家數不多,但規模變大。於是美國國會同意在1914年成立美聯儲,當時的目的就是穩定金融系統的運作。當然作者也談到了金本位制對美國金融業的影響,認為金本位制短期內會頻繁發生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而長期來看,物價相對穩定。1933年羅斯福總統廢除了金本位制,美國的貨幣政策變得不再那麼緊縮,經濟也在1933-1934年間出現了強有力的復甦。

作者並沒有迴避2008年所引發的金融危機,而是較為細緻的闡述了此次金融危機爆發的諸多原因。金融體系的漏洞和金融衍生品的泛濫是主要病症,監管機構的不力和隨房價變化而變化的住房抵押貸款產品及相關衍生產品的廣泛使用導致了金融危機爆發。作者認為2008-2009年的危機是一次典型的金融恐慌,恐慌不限於銀行部門,而是擴大到整個金融市場。文中也提到了美聯儲在這次危機中發揮的作用,比如貝爾斯登證劵經濟交易商在美聯儲的援助下被摩根大通收購;美國政府支助企業房利美和房地美,在美聯儲的援助下兩家公司以有限破產的形式被財政部接管;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從事信用保險業務的美國國際集團公司被美聯儲實施緊急流動救援,倖免於破產。而雷曼兄弟公司由於不在美聯儲的監管範圍,最終導致破產。

作者認為美聯儲已經更加專注於金融穩定,有一整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忙於通過各種計量指標,來識別整個金融體系所面臨的風險以及可能會給整個體系帶來風險的金融機構,而這些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將被特別監控,並須持有額外資本。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美聯儲積極救助一些面臨倒閉的企業,同時制定了兩個目標,一是就業最大化,其次是保持物價穩定,維持低通貨膨脹。主要運作就是新貨幣政策的出臺以及大規模資產購買的計劃實施。《多德-弗蘭克法案》就是彌補系統監管的缺失,對大而不倒企業的謹慎破產,還有對奇異金融工具、衍生品的透明化改進等。由於美聯儲的措施得當,美國經濟衰退期是2007年12月到2009年6月,目前為止,經濟已經持續增長了將近3年,而年均增長率為2.5%。經濟不再緊縮,而是回到了增長的正軌。

「經典再現」《金融的本質》讀後感

《金融的本質》讀後感(三):書摘

4p 央行有兩個職能:促進宏觀經濟穩定(就業最大化),即追求經濟穩定增長,避免大幅波動,並維持穩定的通脹;維持金融穩定(物價穩定),保證金融系統正常運作,尤其要儘可能防止金融恐慌和金融危機。

5p 央行的工具包括貨幣政策、流動性供給(最後貸款人)和金融監管。

13p 金本位的問題:造成資源極大浪費、投機衝擊、短期通貨膨脹水平波動頻繁(雖然長期是保持穩定的)。

32p 通貨膨脹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一個貨幣現象。即通過貨幣政策來維持過底的失業率,最終會引發通貨膨脹。33p價格是經濟的溫控器,是經濟賴以運行的機制。所以,管控工資和物價意味著整個經濟體存在短缺及其他各種問題。

38p 低通脹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長時間低而穩定的通脹率會使經濟更加穩定,有利於保持健康的增長率和生產率以維持經濟活動。

44p 房價下跌對金融體系和經濟的影響遠遠超過了股票價格下跌的影響,因為經濟和金融體系本身存在的漏洞會讓原本可能只是溫和的衰退演變成了嚴重的危機。

103p 貨幣政策本身無法解決結構性問題、財政問題以及其他影響經濟的重要問題。

107p 解決大而不倒的問題,一方面要求將這些大型綜合機構置於更為嚴格的監督之下(更多的監管、更多的資本儲備、更多的壓力測試以及更為嚴格的業務限制);另一方面就是處理破產機構,要讓這些大傢伙能夠安全地倒閉。

109p 新的監管框架是非常有力的,但它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最終唯一的解決方案是靠監管者及其繼任者繼續監控整個金融體系並嘗試發現問題,而後用已有的工具應對。

115p 隨著經濟好轉及其復甦持續性增強,經濟對央行的依賴性將會逐漸減小。

《金融的本質》讀後感(四):伯南克的講座記錄

內容淺顯易懂,乾貨並不多的一本書。由於是美聯儲大佬伯南克所著,於是決定一看。推薦配合《還原真實的美聯儲》一書來看。

其實這是伯南克的四場講座的一個濃縮。第一講美聯儲的起源與使命,第二講二戰後的美聯儲,第三講美聯儲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反應,第四講危機的後遺症。讀完並沒有什麼感想,大概因為這本書本來針對的就是基礎知識的普及,可以說是金融的入門書吧,在我看來就是一本《貨幣金融學》。相比於批判當下流行的陰謀論,對FED的本質做了更深的探究的《還原真實的美聯儲》一書,這本書可以說是華而不實。

「經典再現」《金融的本質》讀後感

《金融的本質》讀後感(五):美聯儲和金融危機

金本位制的利弊?好處是相對比較“客觀”,邏輯上簡單,不容易受到局部的操縱。不足是成本比較大(需要花費具體的成本開採黃金並進行儲存),且出現問題的時候不容易調節(不可能一下子造出大量黃金,也不可能讓黃金一下子消失),最重要的是不同國家貨幣和黃金掛鉤而不是由市場來調節,比較容易出現一個國家採取的貨幣政策(特別是大國)傳導到其它國家(特別是小國),給其他國家帶來負面影響。事實上目前大部分國家的貨幣和美元掛鉤(包括天朝),也會有同樣的問題,美國的貨幣政策的變化也會同步的影響到其它和美元掛鉤的國家,當不同國家的政策方向不一致時就會帶來嚴重的問題;

關於金融危機?金融系統的基本邏輯是將不同時間、空間的價值(俗稱錢)進行有效的連接,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具體金融工程裡面會將這種連接封裝成各種證券產品,這些產品有一定的收益率及風險,證券賣給投資人,融到的錢再貸給需要錢的人,金融機構通過利差及手續費盈利。實際的情況是金融機構同時作為債權人和債務人,可以層層的傳導,錢從最初的投資人到最終的使用者間可能經過很多層封裝,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將風險分散,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操作比較簡單,不用關心具體的資金流向,由金融機構進行分配及控制風險,甚至金融機構可以根據不同投資人各自的需求封裝不同的金融產品。當系統運行順利的時候,資金確實可以有效的在社會上流通,金融機構在這個過程中也賺的盆滿缽滿。但這種風險分散的另一面則是風險傳導,某一個環節出現嚴重的問題(比如債務違約)可能快速的傳導到其它的地方,甚至導致整個金融系統的崩潰,即產生金融危機,更嚴重點可能影響到整個實體經濟的發展,造成經濟危機。具體可以看下書中關於08年次貸危機的講述。

關於量化寬鬆?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的經濟需要恢復,就需要美聯儲降息以便刺激經濟的發展。但當時的聯邦儲備利率已經比較低了,降息的空間不大,因此採取由美聯儲出錢購買美國國債,由於市場上的類似債券減少,從而國債的收益率下降,錢流向其它債券(如公司債券),從而使得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下降,因此等效於降息了。美聯儲用於購買國債的錢來自於各銀行存在央行的準備金,因此該措施的作用也等效於準備金降低(降準),效果就是能貸出的錢變多了,好像是美聯儲“印出了好多錢”一樣。

「經典再現」《金融的本質》讀後感

《金融的本質》讀後感(六):貨幣不是房價變化的決定因素

貨幣政策對房價的上揚沒有起到關鍵作用。下面我談談這方面的證據。證據之一是國際比較。人們沒有意識到,房價的暴漲暴跌並不是美國獨有的。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房價都經歷了暴漲暴跌,而且與其貨幣政策並沒有緊密的聯繫。例如,英國的房價上漲相比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但貨幣政策比美國緊縮,這與房價上漲的貨幣政策論不符。又如,德國和西班牙使用同樣的貨幣(歐元),擁有同一個中央銀行(歐洲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也相同,但是德國的房價在整個危機期間非常穩定,而西班牙房價激增的幅度遠超美國。因此,這些國外的證據至少說明“貨幣政策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房地產泡沫”這一說法不太合理。 證據之二是泡沫的大小。利率和住房抵押貸款利率的變化確實能影響房價和房產需求,這一點在歷史上不乏證據。但是如果你關注包括住房抵押貸款利率在內的利率的變化幅度和房價變動的幅度,基於歷史數據分析兩者的關係,就會發現房價上漲只有一小部分可以用利率變動來解釋。

換言之,21世紀初房價的上揚幅度很大,而貨幣政策導致的利率變動幅度較小,所以前者不能用後者來解釋。 我要引用的最後一個證據是泡沫的時機。羅伯特·希勒是一位以研究包括房地產泡沫在內的經濟泡沫著稱的經濟學家,他認為泡沫從1998年就開始了,也就是在2001年的經濟衰退和美聯儲下調利率之前。而房價在2004年政策緊縮之後增長迅速,所以時間對不上。對此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種解釋是1998年正是技術泡沫的中間階段,刺激股價飆升的樂觀心理預期同樣可能會導致房價飆升。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另一種可能的解釋:20世紀90年代後期,一場非常嚴重的金融危機席捲了一些亞洲國家和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危機平息之後,許多新興市場國家開始大量積累外匯儲備,這意味著它們需要得到安全的美元資產,於是對包括住房抵押貸款在內的資產的需求激增。這種需求是來自國外的,因為一些國家決定獲取更多美元資產來充當外匯儲備。有趣的是,在整個國家所能找到的與房價上漲關係最緊密的就是資金流入,這些資金流入國內,用來購買其認為安全的住房抵押貸款和其他資產,時間恰好也是在1998年初左右。

「經典再現」《金融的本質》讀後感

《金融的本質》讀後感(七):書評

格林斯潘的《動盪的世界》固然好,方方面面都點到合適的位置,專業性很強,但伯南克這本《金融的本質》可能更引人入勝,更娓娓道來,比較容易接受。把經濟金融理念通過美聯儲的歷史生動地展現出來,從1914年聯邦政府因南北戰爭後到20世紀初各種經濟亂象而成立美聯儲(中央銀行),到1929年大蕭條後羅斯福新政放寬信貸取消金本位促進經濟快速穩定發展,再到沃克爾治理70年代經濟衰退的提升利率政策,接著格林斯潘接過指揮棒19年間的大緩和時期,最後談到伯南克自己在解決問題時的手段以及對前人建立起良好基礎的感謝,描繪出一副美國經濟金融100年的史詩篇章,看完覺得真的收穫良多。

《金融的本質》讀後感(八):美聯儲對市場的干涉和中國式的干涉有本質不同

首先,書名的中文翻譯簡直亂來,不知翻譯小哥怎麼想的,是個美聯儲主席就來個XX本質,又或者搞個大名字來賣書?書的內容呢很通俗的講述了美聯儲的歷史和職能,市場總有出問題的時候,美聯儲就是最後的手段,並且這手段要保證不能干涉市場的邏輯或者至少不過分干涉,市場在干涉下必須依舊是個市場,這一點美聯儲整個歷史上都做得很好,這讓美聯儲本身也融入成了市場的一部分,所以這也是為何伯南克的政策這麼受到學術與資本市場的非議,因為他的做法一定程度干涉了市場,脫離了美聯儲服務於市場的慣例,可是,即使是這樣,他與中國式的政府幹預還是有著本質不同,這是我們需要好好去思考和學習的,他注燃料給資本市場,雖說干擾了它但並沒越界,他並沒有採用開與關的方式,他注入燃料後市場如何運行還是讓市場自己來運作,畢竟權力分離的美國就算是美聯儲主席也並沒有多大的權力來干預市場,市場的邏輯得到延續,美聯儲則是配合這一邏輯。

「經典再現」《金融的本質》讀後感

《金融的本質》讀後感(九):可為與不可為

《金融的本質》完整記錄了伯南克所作全部四講講座,第一講美聯儲的起源與使命,第二講二戰後的美聯儲,第三講美聯儲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反應,第四講危機的後遺症。媒體討論較多是第三講和第四講,因為這兩講重點介紹了美聯儲在次貸危機期間政策制定的考量因素和決策程序,在某種程度也被視為是伯南克對其危機處理措施批評意見的辯解和回應,具有“揭秘”效應,自然也十分吸引眼球。剖析和反省次貸危機的作品早已汗牛充棟,伯主席的評點雖然精道但新意不多,通讀《金融的本質》全書,反倒是前兩講關於央行職能和美聯儲歷史這些看似ABC的內容,通過伯南克深入淺出、舉重若輕的解讀,更引發我的興趣。

在市場經濟體系中,中央銀行具有貨幣發行權、市場規則制定權和監管權,因而成為金融市場的“首腦機關”。一般認為,央行應當具有獨立性,最好不受政府的微觀干預,目前美聯儲和歐洲央行也確實具有很大的政策自主權。長期以來,一種批評聲音認為我國央行缺少與主要經濟體央行一樣的獨立性,貨幣政策掣肘過多,金融部門成為政府意志的附庸。也有很多研究認為,政府幹預央行決策並不能提高經濟政策的效率,相反還會造成社會福利損失。我國貨幣政策始終與財政政策配合使用,兩者搭配關係大致根據經濟增速和通貨膨脹水平決定。這種“兩手抓”的經濟治理模式似乎是十分奏效的,最好的證據是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功。但是,隨著經濟結構轉型深入,市場化程度提升和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角色異化,缺少可預測性和獨立性的貨幣政策在效果上越來越表現出難以駕馭的複雜性,如同是一個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性格中多了叛逆的成分。

貨幣政策的影響需要通過特定的渠道層層傳導,大家最熟悉的傳導渠道是利率渠道,也就是央行通過調整市場關鍵利率(在我國主要是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影響資金價格,進而影響市場長短期流動性水平。除了利率,信貸也是貨幣政策傳導的重要渠道,貨幣政策導向可以通過金融機構融資供給量的變動體現。一些實證研究表明,在我國,信貸渠道對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要明顯強於利率渠道。近年來有學者還提出了貨幣政策傳導的風險渠道理論,即央行的貨幣政策會改變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風險偏好,經驗證,貨幣政策的風險渠道在我國也顯著存在。考慮到央行對金融機構的實際影響力,可以認為我國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貨幣政策實施工具的角色。在這種背景下,商業銀行根據央行貨幣政策節奏而逆週期“翩翩起舞”也就不難解釋了。

古語云,謀定而後動。央行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屬於經濟生活中的“頂層設計”,對每個企業乃至個人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貨幣政策調控工具,無論是市場化的還是行政化的,都應當遵循科學合理和透明易懂的實施原則,盯緊主要矛盾,為核心目標服務。迴歸和堅守維護經濟穩定和金融穩定兩大本職,告別過多包攬經濟社會發展使命的“父愛主義”,是對央行保持戰略定力的考驗。好的央行不會同時追逐兩隻奔跑的兔子,這也是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道出的“金融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