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管理市場機遇與挑戰並存

2018年,亞太地區總體保持穩健增長態勢,繼續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之一。展望未來,受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和金融市場波動性增強等因素的影響,地區經濟增長前景面臨的不確定性正在上升。

復甦勢頭延續與分化並存

得益於全球製造業、國際貿易和投資的持續復甦,加之國內個人消費穩步增長,亞太地區大多數經濟體的增長勢頭得以繼續。2018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的《亞太地區經濟展望》指出,該地區今年經濟增長率預計為5.6%,較2017年的5.7%略有降低。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長趨緩,預計經濟增速將由2017年的2.4%降至2.1%;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依舊強勁,2018年的增長預期為6.5%;太平洋島國以及其他小國經濟增速進一步放慢,其經濟增速最新預測已下調至1.4%。受上半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整體通貨膨脹率預計將上升至2.7%。

作為全球重要的生產基地和消費中心,2018年,亞太地區的貿易實現了溫和增長。

2018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區域趨勢分析》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APEC成員國貨物貿易額佔全球的比例超過52%。由於貿易緊張情緒上升、市場貿易壁壘增加,貨物出口增長顯示出放緩跡象,出口總額增長11.1%,低於同期的世界平均增長水平,出口量增長4.6%,低於去年同期的5.7%;進口增速總體快於出口,顯示出亞太經濟體內需的持續擴大,進口總額增長12.7%,進口量增長5.5%。服務貿易穩定而持續增長,成為亞太地區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2018年上半年,服務貿易出口額增長10.3%,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5.4個百分點,服務貿易進口額增長9.5%,比去年同期高出3.1個百分點。

亞太經濟體吸收FDI(海外直接投資)的規模總體相對穩定,但各國間差異較大。2018年,全球FDI增長乏力,主要原因包括稅改後美國跨國公司總部大量撤回海外投資收益、發達經濟體投資審查加強、利率上漲以及地緣政治等不確定性增強。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球FDI規模預計為470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1%。相比之下,上半年,東南亞經濟體FDI流入規模高達730億美元,新加坡、印尼和泰國是主要投資目的地;南亞吸引FDI的規模為250億美元,其中印度FDI流入達220億美元;東亞FDI流入規模有所下降,同時,中國成為上半年全球FDI最大吸收國,利用外資的規模為700億美元。

作為本地區唯一的發達國家,日本的經濟增長低於預期,季度產出起伏變化特徵顯著,通脹率始終與日本央行設定的2%目標相差甚遠。2018年第一季度,日本經濟意外下挫,摺合年率萎縮0.6%,結束了連續八個季度的正增長,私人消費和商業投資疲弱是主要原因。第二季度,該國經濟恢復增長,環比年化正增長3%,高於1.9%的初步估計;第三季度受颱風等臨時性負面因素影響,GDP環比年化負增長1.2%。IMF預計,今年日本經濟仍能維持溫和擴張,增速預計為1.1%。

韓國經濟增長阻力加大。2018年前三個季度GDP同比分別增長2.8%、2.9%和2%,對GDP貢獻率佔到一半以上的個人和家庭消費增長並未失速,但由於政府打壓房價,建築活動顯著放緩,企業設施投資持續萎縮,拖累了經濟。IMF將韓國2018年的經濟增速下調至2.8%。印度經濟在經歷廢鈔政策和商品服務稅改革等短暫干擾後,繼續穩步增長,IMF預計,其2018年經濟增速將由2017年的6.7%提高至7.3%,且2019年增速將再提升0.1個百分點。東盟整體增長勢頭良好,據悉將實現5.2%的經濟增長,但10個國家的經濟表現有所分化,其中文萊和泰國增長前景明朗,而印尼、馬來西亞、緬甸和菲律賓的增長預期有所下調。

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

儘管總體上增長勢頭得以延續,也必須看到,2018年亞太各國仍面臨不少挑戰,經濟下行風險不容忽視。

一方面,貿易緊張局勢不斷升級,威脅地區經濟增長前景。自2018年初提高洗衣機、鋼鋁、太陽能電池關稅開始,美國不斷加強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力度,矛頭直指中國,挑起中美經貿摩擦。美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不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貿易逆差問題,反而可能進一步打擊市場信心,抑制全球貿易和投資,甚至導致區域生產網絡重塑和跨國生產鏈條失序。亞太各國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經濟增長對貿易依賴程度高,發達經濟體日益內向化的經貿政策對整個亞太地區的發展具有不良影響。IMF認為,在未來兩到三年裡,受貿易緊張局勢拖累,亞洲經濟增長可能會下降0.9%。

另一方面,美聯儲加息縮表產生負面溢出效應,加劇部分亞太經濟體的金融市場波動。2015年12月開啟本輪加息週期後,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立場堅定,2018年已加息三次,令美元持續走強,大量國際資本撤離新興經濟體,使這些國家的股債匯市場面臨劇烈調整風險。印尼、印度、菲律賓和緬甸等亞太經濟體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貨幣貶值和金融市場動盪,已經出現的混亂可能進一步惡化,進而加速資本外流,提高融資成本,加深新興經濟體的美元債務清償壓力。IMF近期表示,金融條件收緊可能導致亞洲經濟增速下降0.75個百分點。

地區經濟合作將為發展注入新動力

2018年,美國單邊主義傾向加劇,不斷尋求“退群”。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堅決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積極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共謀亞太發展繁榮良方。

亞太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不斷提高,區域一體化深入發展。今年7月,《亞太貿易協定第二修正案》正式生效實施,作為《亞太貿易協定》第四輪關稅減讓的成果文件,中國、印度、韓國、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和老撾6個協定參與國將對共計10312個稅目的產品削減關稅,平均降稅幅度為33%。今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政策支持小組發佈的《2018年茂物目標進展報告》顯示,地區平均最惠國稅率已降至5.3%,非關稅措施數量呈下降趨勢,多國出臺政策改善商業環境,使企業在亞太地區開展商業活動更有效率、成本更低,19個成員國已開通APEC商務旅行卡系統,使用量從2010年年底的8.8萬人增至24萬人,人員流動性大為提高。IMF認為,亞太地區目前仍有空間實施新一輪的自由化,這種自由化可以提高地區貿易、生產率和產出水平,最理想情況下可促進GDP平均增長近12%。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取得實質進展。2018年,RCEP談判任務完成度從去年的不到50%迅速提高至將近80%,貨物、服務和投資等市場準入領域已進入要價談判的衝刺階段,規則領域已有七個章節完成談判,另外還有三個章節基本接近結束。11月在新加坡舉行的RCEP第二次領導人會議通過聯合聲明,對談判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表示歡迎,並指示各方在2019年加緊努力,儘早達成協定。RCEP成員國覆蓋全球人口的44%、全球貿易的40%和全球GDP的30%,若能順利達成,將大幅提高區域內的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程度,為地區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並進一步堅定各國支持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體制的信念和信心,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貢獻。

中國在積極推動RCEP談判的同時,還分別與亞太多國取得雙邊及多邊談判進展,為深化區域經濟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中韓自貿協定第二階段首輪談判在韓國首爾舉行,雙方對第一階段實施情況感到滿意,並將進行服務和投資領域的市場準入談判。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發佈聯合宣言,重申進一步加速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為加速談判注入了政治推動力。中國-新西蘭自貿協定第四輪升級談判在北京舉行,就技術性貿易壁壘、海關程序與貿易便利化、原產地規則、服務貿易、競爭政策、電子商務、農業合作、環境、政府採購等議題展開磋商,取得積極進展。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係2030年願景正式發佈,提出實現到2020年雙向貿易額1萬億美元、投資額1500億美元的目標。此外,中國和新加坡已正式簽署《中新自貿協定升級議定書》,對投資領域的規則進行了全面升級,體現了中國在國際條約締結實踐中的最新進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