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宵一刻值千金,為什麼會理解偏?原因就是白居易這句詩

春宵一刻值千金,為什麼會理解偏?原因就是白居易這句詩

文|歷史青櫻

古代文人墨客喜歡用詩句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往往能引起後人共鳴,像蘇軾的這句“春宵一刻值千金”,使得無數後人引用,不過經過時代的發展,這句話的意思已經偏離了他原有的意思,不過反而使得這句話更加知名。

春宵一刻值千金,為什麼會理解偏?原因就是白居易這句詩

“春宵一刻值千金”原本是蘇軾對於時光易逝的惋惜,它的後半句是“花有清香月有陰”,意在指自然界中原本這些美好的東西也是有時限的,而後面的詩句是對那些夜夜笙歌的地主富豪沉迷酒色的鞭撻和對平民人家的同情。

很顯然,這是一首非常勵志的詩作,時光易逝,勸人好好珍惜青春,珍惜歲月。但是現在的意思很少被用來描寫成對時光易逝的惋惜,而是直接取它的字面意思,成為洞房花燭夜的代名詞。蘇軾如果知道了,一定會很生氣吧。

春宵一刻值千金,為什麼會理解偏?原因就是白居易這句詩

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古代文人在表詞答意上比較委婉。這是古代文人的一種很常用的手法,描寫自己的思鄉之情,不會直接說我非常思念家鄉,而會說“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描寫戰況緊急,不直接說,戰況很急,而是用“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是一個文人特有的表達方式。

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現代的人太沒“文化”了,如果你多讀幾本詩集或者多看幾部史書,你起碼會有一定的文化常識,而現在我們所用的直白的白話文,雖然很直接說明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但是相比古代的文學作品,總覺得少了一些韻味。

春宵一刻值千金,為什麼會理解偏?原因就是白居易這句詩

至於“春宵一刻值千金”這句話能夠被理解偏差,我認為直接的原因還是來自於白居易《長恨歌》中的一句“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同樣是春宵,蘇軾用來表達時光,而白居易則是指的就是洞房花燭那些事。唐玄宗後期不思朝政,整日飲酒作樂,白居易對此看不下去,於是大筆一揮,《長恨歌》問世。

春宵一刻值千金,為什麼會理解偏?原因就是白居易這句詩

白居易的詩作簡單明瞭,爭相被人稱頌,長恨歌傳遍大江南北,人人耳聞能詳。也許歷史就是這樣的巧合,也不知道那哪個讀書不精的人對此混淆,硬生生的把蘇軾的詩作與白居易的詩作混淆了。

其實發展到現在,對錯已然不重要,誰讓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呢?我們中華民族的語言魅力也就來源於此。時光易逝的春宵我們一定要珍惜,而洞房花燭我們也要珍惜。一句詩傳個幾千年,也是不容易,希望多多看點書,來彌補一下自己的文化修養,不要再弄出這樣的笑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