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本質是什麼?

用戶4520601411


來試想一個場景:快要考試了,你發現還有很多英語單詞沒有記住,於是,在考前一晚,臨陣磨槍,突擊學習。第二天考試的時候居然還用上了,暗自得意。


考試之後過了幾天,老師再次在課堂上提出上次考試的相關內容,你居然沒有一點印象,即便那道相關題你當時還做對了。

生活中太多這樣的場景了,明明急匆匆往家趕要拿某件東西,但是到家看到洗衣機剛洗好的衣服還沒有曬,於是立馬去曬衣服,等下樓或者走遠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回家要拿的東西忘記拿了。


明明是當時熟稔於心的知識,過了兩三天還是要費老大一番力氣才記起。昨天跟朋友一起去喝酒,記得開始還跟小張打賭誰先被喝趴下誰就慫,今天怎麼就莫名其妙地躺在自家床上了?


這些都是我們平時很常見的場景,而且都是關於記憶的,短期記憶,工作記憶以及失憶等等,這些不同的記憶到底是怎麼工作的,又為什麼會被遺忘,我們且來看看柿木隆介的這本《記憶的常識》。

關於作者,來頭還真不小。首先他是一名醫學博士,日本腦研究第一人。也是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生理學研究所教授,順天堂大學和綜合研究學院大學教授,同時還是日本內科學會和日本神經學會專業醫師。經常參與各電視臺的腦神經專題節目。


這本由柿木隆介著的《記憶的常識》概括起來特點就是:實事求是,謙虛嚴謹,通俗易懂。有深度還能深入淺出,實屬難得。


記憶常有,但對記憶瞭解的人並不多,很多人通常只是抱怨自己記性越來越差,卻沒有任何改善的措施,這主要也跟他因為對記憶的不瞭解導致面對問題也不知道如何下手。我們就需要了解該如何更高效地記憶?人類是如何科學利用記憶原理的?以及記憶為什麼會消失?

如何更高效地記憶?


我覺得在弄清楚這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要了解記憶的原理是什麼,然後再來討論如何提高記憶。


1,記憶的原理。


在人的大腦中,有一塊區域叫海馬體,是專門負責接收我們對身邊各種現象的記憶,即類似“剛才買那塊蛋糕花了多少錢”這種短期記憶。

信息在海馬體內被過濾,保留下的那部分被傳送到顳葉,這種被顳葉接收的記憶也就是長期記憶。就像我們工作之後幾乎沒有怎麼運用英語,但是看到一些單詞依舊回憶得起它的意思,這就是長期記憶。


通過分析對比,我們大概也會發現,很多長期的記憶都有一些特點,那就是:印象深刻、意義重大或者經常反覆的事。


2,提高記憶力的方法。


關於提高記憶力,很多人都在探求適合自己的那一種方法,有人認為運動能促進自己記憶,有人認為大聲朗讀出來記得更牢,在我看來,很多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力都是暫時的,最終還是需要後期多次重複回憶,這就牽扯到了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忘記是一個逐漸推薦的過程,如果我們在剛記住不久就再回想一遍,然後在一天以內再複習一遍,這樣一來記憶的效果就大大增加,要是過了更長一段時間再複習一次,那基本上就已經記得非常牢固了。


現在才明白為什麼上學期間老師要敲黑板,苦口婆心地教我們這種記憶方法,常識蘊含真理。

人類是如何科學利用記憶的本質的?


人們總是在探求各種提高自己記憶力的方法,最終是想要記得更久,學更多的知識,學習知識的目的之一應該就是科學地充分地利用知識為人類服務,P300腦指紋就是其中一個成就。


P300的原理是因為某種刺激而產生的一類腦波反應。一般是在遇到少有的,出乎意料的情況時容易發生。並且,相應的記憶越強烈,P300就越容易出現。


這樣一來就可以運用到偵探中,比如當嫌疑人看見自己使用過的兇器照片時就容易出現腦指紋,這也可以作為進一步判定兇手的依據。當然,為了儘量防止有人對抗腦指紋,需要在很多條件下多次進行腦指紋檢驗,提高準確性。

為什麼會失憶?


有得到就會有失去,有記住也會有忘記,沒毛病。就像開篇講的那個場景,醉酒之後不省人事,第二天完全不記得酒後發生了什麼事。這主要是因為酒精進入了人的身體後,大腦會被麻醉,從額葉到小腦再到海馬體,不難想象,負責短期記憶的“倉庫”被封鎖,記不起來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關於失憶,大家可能知道還有另外一種更嚴重的形態,那就是痴呆症,學名是阿爾茨海默病。這跟很多的因素有關,很多的疾病也會表現出來這種病症的症狀,比如說腦中風,腦損傷等引起此症。


但最常見的應該還是跟年紀有關,老齡化導致的阿爾茨海默病的病例正在逐年增加。


生活中幾乎每時每刻都會用到記憶,我們曾經因為記憶力差學習不好而病急亂投醫,因為自稱“腦科學家”的一番吹捧就買來大量提高記憶力的神丹妙藥,現在通過《記憶的常識》我們對這些行為也會有非常清晰的認識了。


記憶對於我們是潤物細無聲般的存在,就跟我們的呼吸一樣,正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對記憶有更深刻的瞭解。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踏實行動,並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反哺社會,讓記憶更有價值。


有書推薦


記憶的本質就是一個超大型圖書館。海馬體就是一位圖書管理員。它負責把我們的記憶分門別類放好。新放進來的記憶會放在好拿的地方。



對於一些從來不被借閱的圖書,它會定期清理,扔到潛意識垃圾桶(遺忘)。對於經常被借閱的(反覆記憶)、重要的圖書會從短期館移入長期館。

在這個圖書館還有一位小助手叫杏仁核。是一位比較隨性的管理員。它會把有情緒色彩、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書(深刻記憶)放入專門的人氣書櫃。


所以綜上我們對於重要的、印象深刻的、反覆重複的記憶會記住,變為長期記憶。人的記憶非常地智能。

另外記住臉的記憶部位和我們對語義、情景的記憶不在一個地方,所以會出現記住了長相卻無論如何想不起名字的現象。


亦君說書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先問2個問題

1、記憶是如何產生的?

2、記憶是如何儲存的?

好,帶著這些問題,我將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給大家大致講一下記憶的本質。

記憶如何產生,大腦接收到外界的刺激,轉換成電脈衝(任何事情任何刺激都會轉化成電脈衝),然後傳輸到神經網絡中進行傳導,他會直接到叫做海馬體的腦組織中暫時儲存。這個時候,就產生了所謂的記憶,不過是暫時的,比如說讓你一次性記一個電話號碼,30秒之後你可能還能想起來,但是過了2分、3分鐘如果你不反覆練習,一定會忘掉。


記憶是如何儲存的,上圖我已經很清楚的標註了各個階段,剛才說暫時記憶是儲存在海馬體當中,那當這些記憶持續刺激後,這些細胞集合會持續的活躍,會跟你的其他記憶相結合,他是一個網狀的結構,聯繫越多,記憶越強,這就是為什麼市面上各種記憶方式都離不開聯想記憶的原因,經過很長時間的記憶,這部分記憶會與更有效的神經元形成更緊密的鏈接,最後鞏固記憶儲存在了前額葉皮層中,記憶就留下了。但如果你長時間不去激活它,可能也會與其他神經元斷開,從而忘掉。

下面是我做的記憶的分類,很明確的說明了記憶都是儲存在哪裡的

記憶的原理大致就這些,另外給大家科普一些關於記憶的小知識

1、人類大腦約有860億神經元

2、20歲之後會每十年減少2%的神經元,40歲之後每天減少1萬個。

3、大腦大約能儲存3PB的內容

好啦,先說這些,如果還對記憶感興趣,可以關注我,後續還有更多關於記憶方式的內容。


MeeoLi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f930002ac2fa6be5862\

大腦時代


作為一名對記憶力頗有興趣的人來說,我發現最吸引我的記憶項目不是記憶部分,而是速讀的無聲訓練,看到這,或許你會奇怪,不要急,聽我慢慢道來。

以前,我曾寫文談過無聲訓練對記憶的試金石意義(見《無聲訓練是快速記憶的試金石》)。最近,突然發現,無聲訓練對記憶訓練的價值,不僅僅是試金石,它更像是記憶訓練的寶庫,包含了記憶過程中所需的大多數元素。

記憶材料的排列組合

任何事物的排列都講究最佳組合,記憶也要根據實際的需要對原始的記憶材料進行加工組合,使之利於記憶。而記憶的最佳組合,我以為是使之成為一個好故事(見《快速記憶就是"講個好故事"》)。

好故事的最佳配置=包羅萬象的經典情節+連續不斷的影像+持續高潮的情感。

同樣,記憶材料的排列組合也要按照這樣的配置:故事+影像+情感。當然,如果有音樂更好,情感和音樂的配合能讓故事滿滿的代入感;而無聲訓練可以同時包含這些元素:記憶材料本身、音樂、故事、影像、情感。

無聲看圖中的記憶樂趣

無聲訓練的兩項內容:無聲看圖和無聲思考,前者可以當作圖片記憶訓練,後者可以當作文字記憶訓練。後者的記憶難度高於前者。

無聲看圖訓練,每10秒鐘換一張圖。它的核心點在於有既定的彩色圖片和限定的時間。

1.彩色本身可以調動訓練者的多種感官。

(圖1-1)

如這張彩色的圖,看起來便給人陽光的感覺,而如果換成右邊的黑白圖,視覺的刺激便遠不如前者。

2.時間。10秒的時間限制就像一道測試題。

3.場景。場景是故事發生的環境。訓練中的圖片本身就構成了故事的場景,比如(圖1-1)陽光下的山林瀑布。

4.故事線的參與者。故事線的形成需要人物、事物和故事。圖片裡的元素便是故事線的主角或配角,如本張圖片中,陽光、瀑布、綠色的林子都可以是故事線的開篇主角。

同時,每個參與者本身也構成了記憶的材料。

5.音樂。音樂不僅可以調動人的聽覺,也可以調動人的情緒。不同的音樂能夠帶給人不同的情感體驗。jint速讀中的音樂是可以自己任意更換的。如上圖,若是配上一首悠揚閒適風格的曲子,無需個人專門花心思想象,一幕陽光休閒情景便已形成,胸中更會被滿滿的溫暖與閒適充斥,後續的情節想象不過信手拈來。

6.情感。情感=圖片場景+音樂。訓練者要做的,不過是讓自己的心跟著走……

7.故事。有了故事線的參與者、故事發生的場景加上應景的背景音樂,編一個短小的故事也是易事。

例如:

( 圖1-2 )(注:以上3張圖片均選自無聲看圖,且為我個人訓練時的3張連續圖片)

在30秒的時間裡,我是這樣編造這三張圖片的兩兩串聯的:身處開闊的山林高地,望著遠處的平原碧水,若是能日日棲息於此,抬頭便可見藍天,轉頭便可見綠水,該多好(有場景、有元素、有內心的希冀);我喜歡沐浴在藍天白雲下,抬頭便可見耀眼的陽光,溫暖著內心的所有角落,頓時胸中的各種鬱積消散,心情舒暢;如果有機會我要攀上山澗間的白瀑,看陽光燦爛,聽瀑布澎湃……

而當我要回想這三張圖片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山林水邊清涼的風、遼闊的天,然後是暖暖的直照進心底的陽光,接著是陽光下閃著金光的瀑布水滴……

以上僅為舉例,在實際記憶過程中,場景(或者說情景)、記憶元素、音樂、情感、感官與故事的形成幾乎是同步的:

1~2秒的時間捕捉記憶元素,從圖片的場景構建記憶情景,再用1~2秒的時間想象故事線的安排,剩下2~3秒形成故事,基本上7秒的時間足夠將一個故事徹底想完(音樂和情感、感官是一直持續的,幫助加深故事印象和對心靈的觸動),剩下3秒,我個人基本用來鞏固故事線(包括回想前面的圖片)。

目前,基本能做到120秒的12張圖片播放完後,能回想起10~11張圖片,只是先後順序到第五六張後會有打亂。一方面是因為想象的串聯不牢靠,有時也因為12張圖片裡,會有3張左右的圖片雖然不同,但主題和色調卻大致相同,導致記憶過程出現混淆(如同為陽光、貓、道路等)。

總之,與無聲思考相比,無聲看圖以彩色有影像、有場景的圖片作為記憶目標,算是比較容易且基礎性的記憶訓練,因此,對記憶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也試著用記憶技巧來體驗一下無聲看圖吧。


sdsyns


記憶的起因,過程,和記憶的內容。都是一種心行,都是末那識主導的現象,沒有什麼本質。宇宙中,科學知識中,都沒有什麼叫做本質的東西存在,本質的概念,是人類想得知事物的成因而設立,但因果的流程是永遠追溯不完的,永遠永遠都只會翻出一層層現象,都不可能得到什麼終極可靠的“本質”。

不要以為電腦能記憶,它不是在記憶,而是我們把自己需要記憶的信息放在那裡,如果我們不能記憶了,放那裡也白放。

如果說那麼多過去的信息是存在腦器官裡,我們現在知道量子是不連續的,它在以極快的速度更替,即然在更替,就表示每一個大腦的狀態都已經清除掉,一絲不留,每一剎那都在被清除,所以記憶不是靠腦量子態來存儲。

只有覺悟的佛能告訴我們記憶的原理。略說幾句唯識的記憶過程:第七識有我執,有我執則有對外境的攀緣,有攀緣則有分別,有分別就需要記存信息。在第七識主導之下,出現記憶的相關心念,第八識配合第七識輸出過去事的識種子,由第六識來了別判斷,這是記憶的讀取。反過來,眾生每一剎那的心行,世界每一剎那的全息狀態,都存入如來藏中,任何一絲微細的信息都同步保存,包括一份量子的生滅,一剎那意念的生滅。只是我們第六識十分健忘,也沒有第八識那麼不思議的智慧,感覺不到。

記憶的動作與內容,毫無實體,談何本質,如夢泡影。


用戶6679292416


這個問題是我提出來的,當然也可以由我來回答。記憶的本質是慣性或者是刻錄,如果沒有慣性或者是刻在某物上的符號記錄,那麼記憶將“消失”。記憶就像慣性一樣,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必須由另外的能量來改變。同時若需要長久保存必須要由不會被“毀滅”的物質載體來記錄,當時的記載和事後的回憶偏差不是一點點的小。理論上說我們一般而言的意識記憶都是慣性記憶,比如說我,我曾經肯定是一個偉大的國家經營者,因為我對國家理論和政治理論信手拈來。


真相從來就簡單


我個人以為,記憶的本質是人意識的載體。人的意識不是空洞的,否則,人就不會被稱其為高級動物了。客觀存在決定了人的意識的存在,而人的意識又會反作用於客觀存在,在這個運轉過程中的載體就是人的記憶。風雨雷電是客觀存在,它作為信息反映給人的意識,人對這種自然現象不斷認知,形成了記憶並被儲存在大腦裡。當人們再遇到上述現象時,人的意識就會通過記憶的信息反饋,區分出:什麼是風,什麼是雨,什麼是雷,什麼是電。繼而人們才會對這些自然現象進行預防和利用。這恐怕就是人類記憶的本質罷?!


皛舒


我粗淺的認為,記憶不僅是大腦不斷更新的完善,也是提煉記憶的分析斟酌,以便讓大腦始終處於常用常新的狀態,記憶因子把所有經歷經過閱歷歷練統統集中起來,加以質的量變,達到特有的人類記憶,而進行的行為規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