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息肉 切還是不切?它是癌症“近親” 需小心應對

體檢是判斷身體健康狀況的常用方法,很多不易察覺的病症都是通過體檢發現的,比如息肉。體檢發現息肉,有的說沒事,有的又說很危險需要儘快切除。那麼,息肉究竟是什麼東西?它有什麼危險?到底要不要切呢?

一、正確認識息肉​

發現息肉 切還是不切?它是癌症“近親” 需小心應對

1、什麼是息肉?

現代醫學通常把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錯構瘤、腺瘤及其他腫瘤等。

​它們會生長在鼻腔、聲帶、胃腸、膽囊、子宮、膀胱等地方,根據其出現部位的不同,息肉有“聲帶息肉”、“胃息肉”、“腸息肉”等許多名稱。

如果某一部位出現兩個以上的息肉,又稱為“多發性息肉”。​

2、息肉的生長特性

一般而言,息肉生長緩慢、也很隱蔽,如胃息肉可能長到很大時,患者依然沒有感覺。

不過,也有比較容易暴露的息肉,比如聲帶息肉或鼻息肉。聲帶息肉小如芝麻或綠豆大小的時候就能引起聲音嘶啞,從而被發現;而鼻息肉長到豌豆大小的時候會導致鼻塞、鼻衄等症狀,也比較容易被發現。​

3、息肉是癌症的“近親”

息肉屬於良性腫瘤的一種,一般情況下不會威脅生命,但其中一部分息肉有惡變的傾向,絨毛狀管狀腺瘤的轉癌率達到75%。

那麼,什麼樣的息肉容易發生癌變呢?

●短時間內迅速生長,尤其是直徑超過2cm的息肉;

●組織學上屬於腺瘤型的息肉;

●寬基廣蒂的息肉;

●某些有遺傳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結腸息肉等;

●多發性息肉。

息肉癌變的時間較長,一般需要5~10年,且在40歲以後癌變的可能性較大。如果能在40歲以前發現息肉,並積極治療,就能降低其對人體的威脅。

因此,息肉最“怕”檢查。一般而言,通過鼻鏡、喉鏡、膀胱鏡、食道鏡、胃鏡、膽道鏡、結腸鏡等檢查方式,就能發現息肉的存在。

那麼,如果查出息肉應該怎麼辦呢?

二、發現息肉,切還是不切?

發現息肉 切還是不切?它是癌症“近親” 需小心應對

Colon polyp

不同的息肉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腸息肉:越早切除越好

腸息肉多發分佈,平時隱蔽生長,因此多數腸息肉患者沒有臨床症狀。只有少部分患者會出現便血且血色暗紅、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數增多、便秘、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異常。

此外,口唇周圍、手掌或腳趾末端有黑色的色素沉著,大便出現凹槽或形狀不規則可能預示腸息肉。

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類,非腺瘤性息肉與腸癌的發病關係不大,但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

腺瘤性息肉是否癌變與患者年齡、息肉數量及大小有關。一般來說,息肉數量越多,癌變機會越高;息肉越大,癌變率也越高,如1釐米以下的息肉癌變率為1%~3%;1釐米~2釐米的息肉,癌變率為20%;2釐米以上的息肉癌變率則為50%。

所以,一旦發現有腸息肉,最好儘早切除,以免帶來其他疾病或發生癌變。此外,腸息肉易復發,切除後也要定期複查。有家族史的人群,最好每1~3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胃息肉:發現就得切除

發現息肉 切還是不切?它是癌症“近親” 需小心應對

胃息肉多發於50歲以上人群,可以分為較為常見的胃底腺息肉、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性息肉,以及癌變風險較大的腺瘤樣息肉等。

胃息肉不易被察覺,出現症狀時,常表現為上腹隱痛、消化不良,少數可出現噁心、嘔吐等。

如果發現胃息肉,即使是小腺瘤,最好也要及時切除。因為隨著腺瘤息肉體積的長大,其癌變率也隨之增加,所以建議及早切除。

溫馨提示:息肉雖是良性腫瘤,但存在惡變的可能,尤其是隱匿生長的息肉更容易威脅人體生命。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減少身體各器官的不良刺激,同時做好息肉預防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