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息肉 切还是不切?它是癌症“近亲” 需小心应对

体检是判断身体健康状况的常用方法,很多不易察觉的病症都是通过体检发现的,比如息肉。体检发现息肉,有的说没事,有的又说很危险需要尽快切除。那么,息肉究竟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危险?到底要不要切呢?

一、正确认识息肉​

发现息肉 切还是不切?它是癌症“近亲” 需小心应对

1、什么是息肉?

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

​它们会生长在鼻腔、声带、胃肠、胆囊、子宫、膀胱等地方,根据其出现部位的不同,息肉有“声带息肉”、“胃息肉”、“肠息肉”等许多名称。

如果某一部位出现两个以上的息肉,又称为“多发性息肉”。​

2、息肉的生长特性

一般而言,息肉生长缓慢、也很隐蔽,如胃息肉可能长到很大时,患者依然没有感觉。

不过,也有比较容易暴露的息肉,比如声带息肉或鼻息肉。声带息肉小如芝麻或绿豆大小的时候就能引起声音嘶哑,从而被发现;而鼻息肉长到豌豆大小的时候会导致鼻塞、鼻衄等症状,也比较容易被发现。​

3、息肉是癌症的“近亲”

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一般情况下不会威胁生命,但其中一部分息肉有恶变的倾向,绒毛状管状腺瘤的转癌率达到75%。

那么,什么样的息肉容易发生癌变呢?

●短时间内迅速生长,尤其是直径超过2cm的息肉;

●组织学上属于腺瘤型的息肉;

●宽基广蒂的息肉;

●某些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等;

●多发性息肉。

息肉癌变的时间较长,一般需要5~10年,且在40岁以后癌变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能在40岁以前发现息肉,并积极治疗,就能降低其对人体的威胁。

因此,息肉最“怕”检查。一般而言,通过鼻镜、喉镜、膀胱镜、食道镜、胃镜、胆道镜、结肠镜等检查方式,就能发现息肉的存在。

那么,如果查出息肉应该怎么办呢?

二、发现息肉,切还是不切?

发现息肉 切还是不切?它是癌症“近亲” 需小心应对

Colon polyp

不同的息肉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肠息肉:越早切除越好

肠息肉多发分布,平时隐蔽生长,因此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便血且血色暗红、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异常。

此外,口唇周围、手掌或脚趾末端有黑色的色素沉着,大便出现凹槽或形状不规则可能预示肠息肉。

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类,非腺瘤性息肉与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但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

腺瘤性息肉是否癌变与患者年龄、息肉数量及大小有关。一般来说,息肉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高;息肉越大,癌变率也越高,如1厘米以下的息肉癌变率为1%~3%;1厘米~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为20%;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变率则为50%。

所以,一旦发现有肠息肉,最好尽早切除,以免带来其他疾病或发生癌变。此外,肠息肉易复发,切除后也要定期复查。有家族史的人群,最好每1~3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胃息肉:发现就得切除

发现息肉 切还是不切?它是癌症“近亲” 需小心应对

胃息肉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可以分为较为常见的胃底腺息肉、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性息肉,以及癌变风险较大的腺瘤样息肉等。

胃息肉不易被察觉,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消化不良,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等。

如果发现胃息肉,即使是小腺瘤,最好也要及时切除。因为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长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所以建议及早切除。

温馨提示:息肉虽是良性肿瘤,但存在恶变的可能,尤其是隐匿生长的息肉更容易威胁人体生命。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减少身体各器官的不良刺激,同时做好息肉预防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