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基因編輯嬰兒”突破了國際上科學家互相達成的協議

時隔三年,中國科學家針對基因編輯的研究,再次引發廣泛爭議。

11月26日,人民網報道,中國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團隊成功對一對雙胞胎嬰兒施行了基因編輯,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這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嬰兒據稱已經誕生,如果該消息無誤,她們會是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

此事一經報道便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爭議既涉及這次操作本身的安全性,更關乎對基因技術的認知。“這突破了國際上科學家互相達成的協議。”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一位教授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因為涉及同行評議,他要求匿名。

專家:應公佈更詳細數據

據人民網報道,賀建奎是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對外宣佈了經基因編輯的雙胞胎嬰兒在中國誕生,而他的團隊是這次基因編輯的操刀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這一研究結果是學者本人向外界透露的,目前未見論文,也沒有詳細的實驗數據。多位學者因此拒絕評議此舉。

人民網報道稱,賀建奎團隊利用“CRISPR/Cas9”技術,對受精卵的CCR5基因進行編輯,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此舉可使人在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不過,多位專家學者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達了對該技術安全性的擔憂。

“在這樣的胚胎植入過程中是否會存在基因脫靶,是否會暴露其他未知的風險等,這一切都是不明確的。”供職於上海一家三甲醫院生殖遺傳科的專家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也要求匿名接受採訪。

前述要求匿名的復旦大學學者表示,儘管此次使用的技術相比以往有進步,但目前基因編輯技術存在脫靶和大片段缺失等可能性。

他認為,在事實已經發生的基礎上,賀建奎團隊應公佈更詳細的實驗數據,以供外界更好地判斷這次操作的安全性,“要確保基因編輯的安全性。”

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國家艾滋病救治領域專家盧洪洲表示,完全可以通過母嬰阻斷技術實現艾滋病病毒零傳播,根本不需要通過基因技術來實現。

“增加或者改變基因,都是對人類倫理的一種最大挑戰,存在諸多未來不可預知性和風險性。”盧洪洲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倫理之爭

相比技術層面的安全性問題,此次引發更大爭議的,是倫理問題。

早在2015年,中國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就曾引發廣泛的倫理爭議——人類是否應該修改自身的基因。

當年4月,生物學雜誌《蛋白質與細胞》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副教授黃軍就的研究,其宣佈成功修改了人類胚胎的DNA,為治療地中海貧血症提供了可能。這項止步於胚胎的研究,當時引發了軒然大波。

2015年12月,為期3天的首屆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在華盛頓召開,世界頂尖學者相聚探討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帶來的科學、倫理和社會問題。

據新華網報道,當年峰會通過的聲明為研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開了綠燈,但同時指出被修改的生殖細胞不得用於懷孕目的。

相比之下,中國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邁出的步伐之大,超過了許多業內人士的想象。“這突破了國際上科學家互相達成的協議。”前述要求匿名的復旦大學學者表示。

前文提及的生殖遺傳科專家介紹,目前國家明確將輔助生殖列為限制性技術,其所在醫院或機構必須通過技術准入才能開展相應的技術,從業人員也必須取得相應的資質才可以從事輔助生殖技術服務。而輔助生殖技術中的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PGD)和胚胎的基因編輯完全是兩個概念,是在胚胎期階段對嚴重的致死致殘的遺傳疾病進行診斷,不涉及基因改造和操作,“這是違反倫理學的,業內都是明確反對的。”

據新京報11月26日報道,深圳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表示,該項試驗進行前並未向該部門報備,“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並未經醫學倫理報備。

“我知道我的工作可能會引發爭議,但是家庭需要這項科技,而我願意為他們承受批評。”在自己發佈的一則視頻中,賀建奎回應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