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智宏、饒毅、顧紅雅透視轉基因:事實為據,不避鋒芒

許智宏、饒毅、顧紅雅透視轉基因:事實為據,不避鋒芒

毋庸諱言,轉基因爭議已經成為當代中國觀感最差的公共話題之一。一些參與者的話語方式帶著強烈的文革遺風。在這種氛圍裡,大多數中國科學家都回避矛盾,對於介入公共事務心存疑慮,甚至漠不關心。許智宏、饒毅、顧紅雅三位教授近日不避鋒芒,在北大公開“透視轉基因”,為公眾帶來了科學共同體的專業判斷。

許智宏、饒毅、顧紅雅透視轉基因:事實為據,不避鋒芒

三位嘉賓與主持人互動。左二起分別為顧紅雅、許智宏、饒毅。

李曉明/文

11月24日晚,當許智宏、饒毅和顧紅雅三位教授現身北大金光生命科學樓鄧祐才報告廳時,現場已經座無虛席,不少人在講座開始前才得以擠進來,尋找空地坐下來。

關注過中美雙邊關係、克里米亞大變局等宏大話題的“博雅文化沙龍”是北京大學研究生會的品牌活動,此次以“透視轉基因”為主題的科普講座,受關注程度之高超過了主辦方的預期。

為轉基因問題寫過十幾篇文章的饒毅在主席臺落座時,環顧四周,特意表白:今天主要是許智宏老師主講轉基因,自己是來保持氣氛,如果萬一出現扔西紅柿或雞蛋的情況,可以“為年紀大的許教授、性別比我好的顧教授擋著”。此言一出,聽眾開懷大笑。

許智宏作生物工程和現代農業報告。

生物技術新革命:不改變物種本質

“今天我們吃的大多數農作物都是人類長期人工選育、轉移基因的結果。”許智宏表示,從科學的角度而言,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並無本質不同。

實際上,許多農作物,如栽培稻是由野生稻經歷人工長期馴化而來,野生醋栗番茄被馴化為栽培番茄的過程中,果實變大了上百倍,黃瓜則由苦澀難食變得香甜可口。這些長期馴化過程背後發生的基因轉移,近年來陸續在《自然》《科學》等國際期刊上被揭示。

“今天我們種植的絕大部分作物已經不是自然進化而生的野生種,而是經過千百年人工選育改造,即不斷打破生物間生殖隔離、轉移基因創造的新品種和新物種。”許智宏表示,“即使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李振聲的高產抗病小麥也是分別將親緣關係較遠的野生種或遠緣種中的優良基因轉移到作物中的結果”。

顧紅雅表示,自然界的轉基因現象古往今來普遍存在,現在仍悄悄發生,只不過不為人所察覺而已。生物進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種屬內外、甚至不同物種間基因的轉移,不斷打破原有的種群隔離。“我們不要忘了,現在高等植物中的葉綠體基因其實是來自原始光合細菌基因的轉移。”

她進一步表示,“轉基因並沒有改變物種的本質。只是改變作物的特性實現增產、抗蟲的目的,這樣的特性改變並不會使作物變成新物種。”科學家們所做的,不過是通過與傳統育種不同的方法對作物進行更有預見性和準確性的定向改造,順應並加快了生物進化的進程。

許智宏在報告中指出,隨著在分子和細胞水平上對植物生長髮育和形態建成、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代謝和養分利用、植物抗病蟲害和抗逆境等過程及其調控的深入瞭解,根據人類的需求定向進行“作物設計”將成為現實。

前景如此光明的生物技術正是各國贏得新技術革命的必爭之地。作為生物技術的核心,轉基因技術正在成為生物農業、生物醫藥、生物製造等現代生物產業的支柱。然而,適逢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面對激烈的世界產業化競爭格局,中國科學界在轉基因技術研發領域卻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局。

轉基因食品安全大考驗:無需過慮

安全,安全,絕對安全!

中國老百姓在轉基因新技術面前,近乎惶恐地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提出了苛刻要求。

“Bt轉基因的玉米,我們人類吃了之後真的沒有問題嗎?”“抗生素抗性轉基因農產品會不會與人體腸道菌群重組,產生超級細菌?”在當天的沙龍上,三位嘉賓再次回應了普遍存在於公眾間的顧慮。

“Bt蛋白是特意針對昆蟲有效的基因,只有被剪切變小在鹼性環境中被細胞上的受體接受這三點同時滿足才能發揮作用,而整個哺乳動物的消化系統這些條件一個也不滿足,因此它的安全性是不用擔心的。”顧紅雅解釋說,“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食物在人類消化系統會被降解吸收,不會存在完整的基因。”

許智宏在旁補充,“在酸性環境的胃裡,Bt蛋白最多在一分鐘內就會完全降解,變成氨基酸或者更小的單位。因而,美國農業部今年年初已經正式取消了檢測食物中的Bt蛋白,將其視為正常的蛋白。”

“(環境安全)炒得最熱的是瘋長的雜草,我覺得並非是轉基因作物惹的禍。”許智宏解釋道,而是因為各種農藥、除草劑大量地交叉使用,使雜草抗藥性增強。

談到轉基因食品標記時,饒毅表示:“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我是非常放心的,因為在原理上不會產生安全問題。如果轉基因是不安全的,靠標記在中國是沒有用的。中國的標記不可靠,官方不可靠,農民也不可靠。因為它根本沒經過檢測。目前階段,中國官方和民間都難建立廣泛的信任。在原理上經過美國批准的轉基因是沒有問題的。”

美國人不吃轉基因食品?其實轉基因食品為美國公眾廣泛接受並對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轉基因作物會破壞免疫系統和致癌嗎?已有的實驗並不能證實這一結論。許智宏專門針對轉基因熱門問題做了系統梳理,包括被熱炒的導致動物生長異常的“先玉335”玉米,其實根本不是轉基因玉米。

“我知道美國和中國都有一批科學家專門希望找到轉基因的安全問題,恨不得找到漏洞可以發表很重要的論文,但事實上他們已經失望了。各個國家對於轉基因安全問題都高度重視,都有真正的科學家在做負責任的研究和評估,結果明確無誤地顯示轉基因是安全的、可控的。”饒毅表示。

“要讓公眾更充分了解轉基因,但不能將轉基因妖魔化、政治化”,許智宏呼籲,全社會要從理性的角度看待轉基因。

沙龍現場座無虛席,聽眾爭相提問。

技術研發國際競爭:內憂外患前景堪憂

20世紀80年代末棉鈴蟲的危害使中國的棉花產量減少了一半,連殺蟲劑都毫無作用。

當時,美國科學家開發了Bt棉花來抵禦害蟲。孟山都公司試圖將其技術以高價出售給中國,但是中國於同期在“863”計劃的支持下開始轉基因研究,最終科學家們的努力讓中國有了自己的Bt棉花。

一項2010年的數據顯示,中國轉基因抗蟲棉育成並審定品種超過200 個,種植面積超過6000萬畝,佔棉花總種植面積80%。累計減少農藥使用 65 萬噸,農田環境汙染指數降低 21%,農民增收250 億元。而且抗蟲棉產品走出國門,向印度、澳大利亞等國轉讓,在國際棉種市場上爭得了一席之地。

“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生物技術,就會落得印度的下場,棉花種子市場被外國公司控制。”許智宏說。

然而,12年來除棉花以外我國沒有一個重要轉基因農作物研究成果被批准產業化。相繼得到“863”計劃、“973”計劃乃至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大筆經費支持的轉基因研究成果,因政策限制止步於市場應用與推廣。

2014年8月17日,華中農業大學研發的兩個抗蟲水稻品種“農業轉基因安全證書”到期,對於研究成果耗時11年驗證了生物安全性,卻不得不繼續申請延期,既不能產業化、也無法銷售,科學家們不無怨言。

許智宏告訴《賽先生》,經過近30年的研發投入,中國已經初步建成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包括功能基因克隆、遺傳轉化、品種選育、安全評價、產品開發、應用推廣等各環節在內的轉基因育種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體系。已擁有抗病蟲、抗除草劑、抗旱耐鹽、營養品質改良等重要基因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棉花、水稻、玉米等轉基因作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已形成了自己的優勢與特色。

但是,一切的努力止步於產業化。妖魔化轉基因、反對轉基因的聲浪在社交媒體上此消彼長,政府顧慮重重,遲遲未能抉擇。

然而形勢逼人。中國農業對國際市場依賴度已高達21.1%,由於人多地少水缺,旱、澇、病蟲害頻繁發生,保證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長期有效供給壓力很大。數據顯示,中國化肥農藥用量不斷增長,分別達4700萬噸和140萬噸,均居世界總量1/3。近年水稻等農作物單產增長緩慢,難度加大。單純依靠傳統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已無法突破發展的資源約束和技術瓶頸。

而生物育種產業近年的蓬勃發展,既帶來成本的降低,又可增產增收:1996年到2011年,農業收益為982億美元,其中一半得益於降低成本,另一半得益於3.28億噸的產量。發展中國家1500萬農戶、5000萬貧困農民因種植轉基因作物而增加收益。同時新技術的採用節約了耕地,有利於環境改善。僅殺蟲劑一項6年間即節省使用4.73億千克。

但是一個顯著的事實是,近年中國在重要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推進上停滯不前,結果不僅在發展水平上與美國的差距重新拉大,而且發展速度已落到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之後。

近期發改委擬向外商開放轉基因研發的消息,使許智宏認為“在技術的先進性和自主性方面,中國科學家肯定將面臨更多的競爭”。當前,全球轉基因核心技術與產品大部分為五大跨國公司所壟斷。如孟山都公司連續三年生物育種年投資超過10億美元,2012年銷售額已達135億美元。

近年中國已經在為重要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推進上停滯不前付出代價。中國農業對國際市場依賴度已高達21.1%,其中轉基因大豆進口量佔國內消費的82%,轉基因玉米進口逐步攀升,保障中長期農產品穩定供應形勢依然嚴峻。而在外圍,國外公司倚仗技術與經濟優勢一直覬覦擠佔和控制中國農作物和種業市場。

目前中國轉基因大豆進口增長迅猛。2012年進口5838萬噸,相當4億畝耕地的產量,佔國內消費量82%。轉基因玉米進口則逐步攀升,2012年達540萬噸,預計今後還將大幅度增加。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不可理喻。歐盟拒絕轉基因是為保護本地農業市場建立壁壘,中國允許大規模種植轉基因棉花,證明我們相信不存在生態風險,允許大量進口轉基因玉米和大豆,是相信轉基因沒有食品問題,但是現在就是不允許發展自己的轉基因農業,把市場和巨大利益拱手送人。還有比這更愚蠢的政策嗎?”饒毅連呼不能理解。

許智宏也表示,中國轉基因生物育種發展正處在關鍵時刻:如果陷入“安全”之爭而止步不前,就將失去發展的難得機遇,積多年努力形成的研發優勢將會得而復失,結果不僅會讓生物育種發展與市場受制於人,經濟社會發展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在結束當天的報告時,許智宏停在了一張意味深長的幻燈片上:一位漂亮少女在等待轉基因作物產業化,一直等到變成皓首蒼顏的老太婆。

【延伸閱讀】

轉基因:事實與數據

中國化肥、農藥和水稻單產變化

中國化肥農藥使用量不斷增長,分別達4700萬噸和140萬噸,均居世界總量的1/3。近年水稻等農作物單產增長緩慢,難度加大。單純依靠傳統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已無法突破發展的資源約束好技術瓶頸。

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地區與面積持續增長

2012年28個國家的1730萬農民種植了1.703億公頃(25.5億畝)的轉基因作物;;比2011年持續增長了6%, 較產業化初的1996年(170萬公頃)增長了100倍。另有59個國家和地區進口轉基因產品。

2012年全球主要轉基因作物的種植率(%)

許智宏、饒毅、顧紅雅透視轉基因:事實為據,不避鋒芒

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種業快速發展

許智宏、饒毅、顧紅雅透視轉基因:事實為據,不避鋒芒

2006—2011年均增長率:轉基因種子市場21.8%,非轉基因種子市場:5.4%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刊物和機構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事宜:[email protected])

更多精彩文章:您可以回覆“目錄”,接收往期文章目錄和每一篇的獲取方式。謝謝!

關於我們

▃▃▃▃▃▃▃▃▃▃▃▃▃▃▃▃▃▃

饒毅、魯白、謝宇三位學者主編的《賽先生》 ── 與科學同行,關注科學與文化。關注請加微信號:iscientist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