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一個人獨處會出現什麼心理問題?

etleon


有“我”存在,才會孤獨,才會迷茫,才會痛苦,才會貧窮,才會與萬物格格不入。只有放下自我,才能迴歸真正的家園,心花才會怒放,你才會成為一個真正富有的人。


一個不信他人、不信社會的人,其心是極端的,其人是孤獨的。人離不開社會,更離不開朋友。

人不應該只為自己活著。人類看似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實則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彼此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凡大成就者無不靜心慎獨。靜心並非無所事事,而是遇事能靜下心來,認真分析,理性思考,抓住核心,瞄準重心。慎獨是在無人監督而又有機會圖謀私利的情況下,還能堅持原則,潔身自愛。


人既需要獨處,向內探索,也需要群居,與人交流。當內心晴空萬里時,不妨多做些善事;當內心烏雲密佈時,不妨獨處反觀內省。


行菩薩道方能成佛,福慧功德皆因令眾生受益而得圓滿,離開眾生無有成佛之期。修獨覺(只管自己,不管他人)難以成佛。

(本文選自萬行大和尚書籍《微言大義》)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國學漢字文化”——每日一字,透解人生!


國學漢字文化


作為一個曾經,自卑,懦弱,敏感,情商低,沒有魅力,被欺負,還得過抑鬱症,

後來,自己學心理學,儒佛道,久病成醫,自己救救人的人。


我想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覺得,長期一個人獨處,這是我以前經常乾的事情。

確確實實,我認為,長期一個人獨處是有心理問題的。


但凡是一個正常人,都會有心理需求,就是和他人交流,溝通情感。

一個長期不和他人溝通交流的人。

很可能精神狀態是不佳的,而且,心情也不會太好,容易有抑鬱,情緒非常不穩定。


本質上,愛社交的人,都是情緒價值比較高的人。

因為他們能夠為他人提供情緒價值,獲取更多的其他的價值。


一個人獨處,很多時候,是沒有能量,還有就是,經常出去社交可能會遭到很多打擊所以也就不太願意出去了。

但是,我也不推薦什麼經常出去社交。


偶爾一週出去一次就可以了。

一週至少給自己一個交朋友的時間,這樣保持自己的心態是敞開的。

但是你說幾個月都不出去認識一個人。

無疑,這個性格肯定是有點問題的。


至少說明心理還不夠健康。

需要多去反思一下到底是哪裡有問題,為什麼不願意去社交。


大多數情況下,是小時候沒有給到足夠的關愛,父母沒有強大到給予足夠的溫暖和支持。

甚至,家庭本身就像個叢林法則一樣。

那麼,小時候形成的世界觀,就可能會是什麼弱肉強食,會是,覺得這個世界是危險的。

人心險惡之類的,尤其是女孩,還經常被教育說男生都是什麼好東西。


那就更完了。

就更加對人恐懼。

其實人與人之間,並沒有那麼多危險,只要不傷害他人利益就好。

當然, 確實需要你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才行。


所以,需要不斷的突破自己舒適區,多去外面接觸人才行。


貓黍說


長期一個人獨處,有種情況是婚戀年齡卻一直長期沒有婚戀關係的狀態。另外一種是沒有任何朋友,也不跟親戚來往,長期獨處,人際關係淡泊。

第一種情況隱含2個問題,先看看為什麼適婚年齡一直獨身,另外1個問題是一直獨身的人會有什麼心理問題?

適婚的年齡一直獨身有很多原因,其中有社會原因,家庭原因,經濟原因,性格原因,工作原因等各種情況導致的;客觀點說那些生活質量很好,自我比較健全的獨身男女,工作也正常,社交也正常,完全不需要擔心有什麼心理問題,尤其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可能選擇獨身。如果一直期望戀愛和結婚卻有一直沒有進入戀愛和婚姻狀態的人會不會有心理問題呢?也許有,也許沒有,但有一樣可以肯定就是如果著急成家,各種相親等都還遇不到喜歡的人,那可能需要調整一下人際圈,調整一下人際交往能力,或者調整一下理性化對象。

第二種情況至少隱含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有人會社交恐懼或社交障礙,一個是因社交恐懼而長期獨處會有什麼心理問題 ?

那麼社交恐懼和社交障礙也是一種症狀,本身就是心理深層次問題引起的。因為有些人從小接觸的人少,見人會害羞、恐懼,由於社會關係簡單,接觸的人少,一直沒有太多交際機會或者社交中受過傷害,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都會導致人會有社交恐懼或者退縮,不願人際交往。

那麼基於社交障礙、社交恐懼的人獨處久了,都有什麼心理變化呢? 覺得自己被社會遺忘,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時間久了會越來越脫離世界,脫離現實世界。時間久了,可能會有抑鬱情緒,自我封閉。我們經常講能夠心理健康的標誌就是社會適應性,這種狀態獨處久了,自然就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啦。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姜娜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1.缺乏社會支持。如果一個人長期獨處,他/她將很難與外界建立聯繫,所以他們的語言功能、人際交往技巧都會退化,從而容易失去朋友、家人的支持。久而久之,周圍親密的人都會遠離他們。缺乏相應的社會支持則會讓一個人的心理變得更加脆弱,因為他們缺乏可以分享和幫助他們的人。

2.情緒問題。長期獨處的人,也許一開始他們沒感覺到有什麼問題,但是時間長了,由於整日不和人接觸,容易產生許多情緒問題。比如,有的人會容易抑鬱,有的人則容易暴躁。因為缺少和他人互動的參照,長期獨處的人會難以調整自己的情緒。時間久了,有些人的性格也會發生改變,變得冷漠、孤僻,更加難以和人相處。

3.引發心理疾病。鑑於前兩點情況,最終長期的獨處可能引發心理疾病。比如,有的人因為長期獨處可能會患上抑鬱症,無法與人溝通、交流,情緒低落,什麼事情也做不了,喪失了興趣愛好等等。

所以,雖然說有的人會喜歡獨處,但如果長期獨處,一定會產生許多心理問題的。這些心理問題又沒有辦法得到化解,最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那麼,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的獨處了,很少接觸外界,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要做的是重新嘗試回到人群中。重新嘗試和他人交流、溝通,產生社會交往。這中間可能需要學習一些技巧。建議多看一些相關的書籍,積累知識,然後去實踐,通過不斷的嘗試來達到目的。


鵜鶘心理陳小康


我是,李曉傑,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精神動力學取向心理諮詢師、家庭治療師,致力於兒童青少年心理成長、家庭系統完善、人際關係改善方面的諮詢與探索。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我提問諮詢!

人類屬於社會性動物,我們總是在接觸不同的環境刺激、體驗不同的感覺中得到發展。而心理的形成,主要依賴於我們所處的環境。長期獨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使我們所處的環境簡單化了,從而屏蔽了輸入的刺激與感覺。


心理學家做過感覺剝奪實驗,儘管是在比較極端的隔離狀態下的實驗,但我認為實驗結論對長期獨處所產生的心理影響是有指導意義的。


感覺剝奪實驗,就是奪去有機體的感覺能力而進行研究的方法。對人來說,感覺剝奪就是暫時讓被試的某些(或全部)感覺能力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把人放在一個沒有任何外部環境的刺激中進行研究,從而探索其生理心理變化的方法。


第一次以人為被試的感覺剝奪實驗,是於1954年,由心理學家貝克斯頓、赫倫、斯科特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學實驗室進行的。被試是自願報名的大學生,每天的報酬是20美元,所以被試是非常願意參加這個實驗的。


所有的被試每天要做的事就是24小時內儘可能長的躺在有光的小屋床上,只有吃飯的時間和上廁所的時間。嚴格控制被試的感覺輸入,如給被試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限制視覺;給被試戴上紙板做的套袖和棉手套,限制觸覺;頭枕在U型泡沫橡膠做的枕頭上,同時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限制聽覺。幾天後,被試就發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心理現象。


所產生的心理效應主要有:

1、 造成注意力渙散,不能聚精會神的從事某種活動;

2、 造成思維的混亂,不能清晰的思考問題;

3、 造成知覺能力的損傷,不能正常的進行感知活動和分析;

4、 造成想象能力的畸變,有些被試甚至出現幻覺;

5、 造成心理上的焦慮不安,產生痛苦和想逃離的願望。

所以,如果離開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長期一個人獨處,作為人類的正常的心理狀態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據獨處時的具體情況,或多或少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上述研究結果中的病理心理問題。


長期獨處不會導致自閉症。自閉症是兒童孤症的別稱,它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亞型,起病於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目前病因不明。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學習心理學、自我成長,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加入我們,實現精神自由!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吳瓊燕:

一個人在長期獨處以後,心理上會產生哪些變化,長期獨處是否會導致自閉症?

拿我本人為例吧,我曾在過去的某兩年時間裡長期獨處,因為在家辦公,而辦公時間裡只有我一個人,唯一的夥伴是電腦,或者電話那頭遠方傳來的同事的聲音,或者呆板的文字郵件,除此以外,別無其他。

在這期間我的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孤獨,歸宿感的缺失

當我處於一個人工作的狀態,與同事之間僅有冷冰冰的郵件和電話溝通,而不是面對面的溝通時,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是缺乏深入有效的聯結的。電話那頭的同事無法感受到我的微笑、我的熱情,無法知道我今天生病了,身體很虛弱,無法給予關心,剩下的只有冷冰冰的工作。於是,孤獨伴隨著我。

學習心理學之後,我知道了人是社會的人,群居動物無法離開群體而獨自生活。要想擺脫孤獨、要想重獲歸宿感,唯有重新走回社會群體中,與人獲得有效的深層次的聯結。於是,我加入了當地的志願者隊伍,與夥伴們一起做有益於社會的志願活動,在那裡重獲與人的心靈聯結。

煩躁,易憤怒

當我長期處於一個人工作的狀態,無人可聊天八卦,無人可分享開心或愉悅,無人可述說種種境遇或不順。覺得自己就像一臺機器在不停地工作,無法去傳達關於人的感受、情感之類的需求,無法被傾聽。而人有傾聽的需求、有訴諸情感的需求。當這種需求無法被滿足時,在壓力狀態下,是容易煩躁和憤怒的。

學習了情緒管理的科學方法之後,我知道了情緒並無好壞,它只是大腦發出的一種信號,告訴自己“我的內心有某種需求”,我開始接納它,通過不斷的練習,我逐漸能夠友好地與自己的情緒相處了。

低落,看事物容易悲觀消極

由於長期一個人獨處,無人分享更開闊的視野或不同的視角,我的思維陷入了自己的黑洞,片面地誇大了某些自認為不好的方面,看來悲觀而消極。如果旁邊有個人能夠指導或說說不同的看法,就能看到不同的視角了,不至於陷入黑洞。

當我重新走回人群中,我更願意和不同的人聊天,聽取不同人的意見或建議,去看到不同的視角,以避免自己的思維侷限。

自閉症由於生理因素而形成,和遺傳因素、器質性因素、弱智等聯繫在一起,並不是因為獨處而產生。

我總結了自己的過往,長期獨處對個體心理上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需要適當地調整。在經歷後,我更願意建議親愛的朋友們請與人群保持社會聯結,與信任的人保持深度的心靈聯結。

哈佛大學一位教授的研究表明,人幸福的根源在於與社會取得滿意的聯結。願我們每個人都得益於心理學,多瞭解些關於促進身心健康的知識,以促進人類的幸福!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在回答長期一個人獨處會出現什麼心理問題之前,先要和大家澄清:長期獨處“會不會出現問題”。

答案並不是唯一的。

如果一個人長期獨處,並且自得其樂,獨處是他自主自願的選擇,他並沒有感到任何的不適,那麼這種獨處,被認為是一種“不會”出現什麼心理問題的狀態。

但如果一個人長期獨處,但同時內心是渴望與他人有往來的,獨處有時候是他的偽裝——明明內心渴望交朋友,但出於種種原因,只能一個人待著,那麼這樣的長期獨處,就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最主要的是,後一類人可能會陷入一種“孤獨”的惡性循環——渴望與他人往來,但又沒有朋友或者交不到朋友,於是選擇拒絕再與任何人交往,選擇自我孤立、獨來獨往。

那麼,他們的自我孤立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1. 加重抑鬱情緒和焦慮感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時間自我孤立與人的抑鬱情緒,以及社交方面的焦慮感,有著較強的聯繫。一方面,一個本身對社交感到焦慮的人,或者被抑鬱情緒折磨的人,本來就有更大的概率選擇自我孤立,他們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能量去面對外面的世界。

但另一方面,長時間地將自己與外界進行隔離的狀態,也會加重人的抑鬱情緒,以及對社交方面的焦慮感。

此外,雖然表面上,一個人呆在家裡獨處有更多時間睡覺、休息,但實際上,自我孤立者的睡眠質量反而會更差。研究者指出,這是因為他們的作息往往是紊亂的——運動不足導致的精力無處消耗,夜晚難以入睡,白天睡到下午的情況比比皆是。

2. 影響我們對自我完整的認知

“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們對自我的認識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與他人相處時的自己,以及在社會交往中他人給我們的反饋。就像山本耀司的一句話:“‘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瞭解‘自己’。”

而一個長期獨處、自我孤立的人,就會缺少這部分來自外界對自我認識的補充,所以,他們會漸漸難以對自己形成一種完整且相對客觀的認識。

3. 逐漸削弱我們與他人的情感聯結

有時候,你的朋友約了你一次又一次,你每次都拒絕對方,說”下次吧“,漸漸的,你的朋友就會停止發出要約,選擇不再主動靠近。

自我孤立的人在給自己關上門的同時,也給想接近自己、和自己建立聯結的他人關上了門。即使是和家人,和最親密的朋友之間的情感聯結,也都是需要時間和精力去維繫的,更不用提普通的朋友、同學或同事之間的關係了。長期自我孤立會逐漸削弱我們與其他人的情感聯結。

其實,短暫、適當的獨處本身是有益的,可以幫助我們管理自己的情緒,可以讓我們更冷靜地思考問題和反思自己。但是,長期的自我孤立,它是一種消極的、對人際交往的逃避和抗拒,並不是一種健康的狀態。

希望正在經歷自我孤立的每個人,最終都可以漸漸走出這座“孤島”。看完這篇回答,你有什麼想法和感受嗎?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一起分享!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謝謝大家一直以來對《知我心理學》的關注,這次我們決定給所有關注我們的粉絲獻上知識大禮包『免費心理學習精選資料包』,想領取的小夥伴們,歡迎移步查看評論區,或直接私信我們領取。

知我心理學


【長期獨處會帶來什麼心理問題】這個問題本身就帶有一種價值判斷——獨處是不好的。這個價值判斷不能說完全不對,但也有失偏頗。


要問獨處有什麼不好,首先,我們要定義什麼叫「長期獨處」。對於一個人來說,獨處多久算「長期」?


每個人對於獨處所需要的時間,都有一個最佳舒適值。


這個最佳舒適值取決於人們的人格特質中的一個維度——外向性


外向性是坊間,人們最常誤用的一個心理學詞彙之一。通常人們說一個人很外向,一個人很內向的時候,往往是從表面上一個人的行為動作、言談舉止來判斷的。


在社交場合,行為拘謹、沉默寡言的人往往被人們認定為一個性格內向的人,而一個行為張揚、滔滔不絕的人會被認為是一個性格外向的人。


但是內外向的真實含義並不完全是一個人在社交場合的行為和言談,它可能會最終影響到一個人在社交場合的表現,但本質上內外向的性格是指——人們對於社交(活躍)的需求量


也就是說,外向的人會更多需要在社交場合活躍起來,所以他們對於獨處所需要的時間少,最佳舒適值低。他們花大量時間和人群在一起,只有很少時間一個人


相反,內向的人更多需要獨處的時光,他們的最佳舒適值高。他們對於在社交場合活躍的需求比較低。

這意味著他們在社交場合的活躍會消耗更多的精力,更需要長時間的一個人來恢復精力。


所以,長期獨處這個概念,在內向者和外向者身上是不一樣的。


從這個角度看,在相同長時間的獨處下,對外向者來說,帶來的心理痛苦和情緒困擾會更強烈,而對於內向者來說,獨處原本就是其需要的,可能不會帶來心理問題。


所以,獨處並非一種絕對不好的狀態,它對於內向者來說,是恢復精力的舒適區。而對於外向者來說,長期獨處就像缺乏社交的滋養,會造成孤獨、痛苦、抑鬱等情緒。


曾旻


雖然我們無法割裂社會而獨立存在,相比喜歡與別人社交的人來說,的確存在一部分人喜歡獨處。

那麼就有些人有疑問了,這麼長期一個人獨處會不會讓人悶出現什麼心理問題來?

有書君認為有心理問題獨處還是會有心理問題,而沒有心理問題的人也不會因為獨處而產生心理問題。這需要分成三類人群來分析:

1、獨處人群中的孤獨人群

這世上總是有些人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得不選擇自己獨處,也許遠離他鄉獨自奮鬥,也許自卑膽小不敢與人社交,也許生活拮据只夠蝸居。

不管是何原因,都讓這群孤獨的人在無數個夜裡獨自舔傷,自我安慰。

他們的獨處是迫不得已,他們並不喜歡獨處,他們只是孤單罷了,一旦有機會他們還非常願意在人群中狂歡。

2、獨處人群中的抑鬱症患者

獨處人群中必然有一大部分是存在抑鬱症或者其他病症的患者。

最近熱議的峨眉山跳崖身亡的21歲女孩就患有抑鬱症。

抑鬱症患者對所有的事物都提不起興致,甚至連是生是死都無所謂。

有些抑鬱症患者也許表面看著很積極向上,但是實際上他心已死,卻強撐著自己無趣的過每一天。

獨處應該是抑鬱症患者最喜歡的一種方式,因為可以避免社交,也能避免其他人看到自己突然抑鬱暴躁的一面。

抑鬱症更需要更多社交來打開心理的心結而非獨處來緊閉心扉,至於獨處,只會加重抑鬱症患者的病情。

3、獨處人群中喜歡獨處人群

獨處人群中還有這麼一些人,他們既不孤獨也不生病,甚至他們還很享受獨處帶給他們的放鬆感。

獨處於他們而言,是自己為自己規劃的一段可以思考、可以放鬆的時間。

在這個小天地裡,他們可以暫時的做自己,不管是看書、思考、運動、嘶吼、品茶、禪坐,總之一個人獨處讓他們覺得舒服極了。

甚至有些人即便工作再忙,也會特意留出時間用來獨處。

獨處讓他們可以暫時與外界隔斷聯繫,可以讓人更專注、更放鬆、更容易找到自我。

每個人選擇獨處的理由不同,因此獨處對每個人的影響也不同。

偶爾獨處可以暫時遠離世俗的喧囂,迴歸本我的片刻寧靜。

但是長期的獨處因為斷絕了跟外界的交流很容易陷入一種孤立無援的境地。

有書君認為,只有獨處適當才會讓獨處成為一種美而非一種累。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長期一個人獨處,本人覺得獨處越久的人心理疾病會增多。

首先是身懶,越不想出去活動,久而久之,一日三餐變成兩餐或一餐。開始還能日伏夜宿,時常一長就變成夜伏日宿。

也不想和周圍的人往來,還最怕見熟人,和周圍人的語言交流也會發生變化。對外界的事物也處於麻木狀態,感覺別人的事與自己無關。甚至自己的事也與自己無關。

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獨處生活,如同監獄裡單押的罪犯沒什麼兩樣。

遇到周圍的人,就兩種表現,一種是沉默寡言,見人也不喜歡打招呼。一種是話不停口,東拉西扯,說的沒完沒了。和精神分裂症沒什麼區別。

大該是仰鬱症和精神分裂症一樣。

心理上也會出現毛病,久而久之一個熱心人也會變成冷血動物。

更有一點,也不喜歡梳洗打扮。甚至於三四天都不洗臉。

有時還會一個人自言自語。

人生活在社會上就要和社會上的人打交道,不和人打交道就會變的獨避。

總之,長期獨處的人,心理疾病相對就會增加。一個獨處久的人會變成瘋子或傻子和精神病及心理疾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