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的匾額上有個錯別字,為什麼這麼多年都不改?

跟著心去流浪


這個字其實不是錯別字,而是書法體,自然不需要更改,這個字就是門。

故宮由很多宮殿組成,也有很多門,門上都有匾額,匾額上的“門”字大多沒有右下角那個小鉤鉤,於是很多人發出疑問:這不是一個錯別字嗎?

更有甚者,編出了一個煞有介事的段子說,秦漢時代的門字是有勾的,但到了南宋高宗時,有一次宮門失火,原因不詳,有人就說是門上的勾勾來了天火,去掉勾就沒事了。

南宋滅亡後,元朝皇帝不講究這個,門字裡又有了那個勾,但到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建都,發現宮門匾額的門字有勾,寓意門要絆倒人,不吉利,又把勾去掉了,以後朱棣遷都北京,建造故宮,所有的門字都沒有勾,所以故宮的門字到如今還是錯別字。

這個段子的水平之低,簡直令人髮指,我敢說絕對是當代人編出來的。

在早期文字小篆以及更早的甲骨文中,門字本來就是沒有勾的。門是象形字,想想古代的大門就知道門是一個左右對稱的形狀,不可能平白無故出來一個勾。

書法是一門藝術,篆書、隸書、行書、楷書中,即便是同一個字寫法都不同,同一個字由不同人來寫也不同,有時為了好看,還專門多一筆、少一筆,這是藝術,無所謂正誤。

比如明字,古代書法中經常寫成“眀”,濟南大明湖的題碑上就是“眀”,而趵突泉的“突”字更是少了兩點,你能說這是錯別字嗎?

退一步講,就算故事屬實,我們也不能說不帶勾的門是錯別字。

漢字本來就是人發明的,怎麼寫正確怎麼寫錯誤都是人說了算,而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一言九鼎,他的話就是聖旨,既然是皇帝下令去掉了門勾,就說明不帶勾的門是正確的,你如果不聽皇帝的話,偏偏要寫一個帶勾的門,反而才是錯別字呢!

另外故宮的匾額原本沒有滿文,清朝入關後,重新制作匾額,上面有了漢文和滿文兩種文字,這些匾額都是清朝皇帝書寫的,人家又不是文盲,不可能寫出這種錯別字。

歸根到底,我們不能用當代的漢字寫法,去衡量古人是否寫錯別字,如果你穿越回古代用現代簡體寫字,人家都會笑話你寫的都是錯別字呢!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北京故宮匾額上的錯別字?在哪裡呢?到底在哪裡呢?

看題目的配圖明顯是配的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可這匾額上的字沒一個是錯的,所以啊,這所謂的“錯別字”並不在這裡,配圖錯誤。

那麼,哪裡有“錯別字”呢?至少有兩個!

“門字是這樣寫的嗎?

“門”字咋寫呢?連小學生都不會回答錯誤的。

可細心的小夥伴發現,故宮的凡是帶“門”字的匾額,好像都寫的不太對,比如這樣的:

是不是少點啥呢?

“門”字的右下角少了個勾!

好吧,關於其中的原因,野史,請記好了這是野史裡說的,說是這門字不帶勾起源於南宋的趙構皇帝,當時皇宮失火,大臣們把原因怪責於“門”字下帶鉤,寓意有火勾。

而皇帝竟然相信了!!這麼荒唐的理由,你信不信?!

反正我不信。

自此,門字都不寫勾。

還有更荒唐的小說認為這“門”字不帶勾是乾隆皇帝搞得,他覺得自己是龍,這門帶鉤,容易把自己的龍鱗刮傷!

乾隆這麼能YY呢?!你信嗎,反正我也不信。

以上所謂的野史、小說的說法竟然被很多人採信,真以為門字不帶勾是因為這些荒唐的理由,哎。。。。

那麼,到底為什麼呢?這“門”字不帶勾又算不算錯別字呢?

答案:當然不算!因為咱們古代書法裡“門”字本來就不帶勾。

小君給大家從甲骨文、金文和小篆裡找到了“門”的寫法:

是不是都沒勾呢,現在帶“勾”主要是簡體字的演化。

“這裡也有兩個”

說完“門”,咱們再看看另一個錯別字:

發現了嗎?“明”字,左邊寫成了“目”字旁。“盛”字少一點。

這個是翊坤宮的木影壁,當影壁關上時,呈現的是四個字“光明昌盛”。

那麼,這“明”真的寫錯了嗎?

答案:當然不是!

因為古代書法裡增筆和減筆的現象非常常見。這“明”字增一筆和“盛”字減一筆在很多大書法家那裡都有體現。比如王羲之的“明”就經常這麼寫:

所以,根本就不是錯別字!

不過關於這個錯別字,小君每次去故宮都能聽見導遊給遊客“神演繹”它的故事,說什麼順治皇帝為了克大明,專門把它寫錯。

呃。。。。直接拆了不是更克大明嗎?!

所以啊,今天給大家講的“錯別字”根本就不是錯的,而是古人書法裡就有這樣的寫法,咱們千萬不要用簡體字的思維去思考古代漢字哦!


宮殿君


過去的字都是手寫,不排除會有筆誤,不過在正式場合,不太可能出現錯別字。

可是,我們確實看到有些字與現在不一樣,比如“避暑山莊”的“避”,孔府門前對聯上的“富”、“章”二字等,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一、古時候,異體字,通假字較多,在書法中這些都不算錯別字。

二、在書法中,偏旁部首可以改變位置,比如“松”字,可以把“木”寫在“公”的上面,這些也不是錯別字。

三、在書法作品中,為了尋求藝術效果,可以增加或減少筆畫,比如《蘭亭序》中第二個“和”字,“口”寫成“日”,古代碑帖中這種情況較多。

四、文人的文字遊戲。比如上文說到孔廟的對聯,“富”少一點意味著富貴無頭,“章”一豎通日意味著文章通天。這些也不能算錯。

五、還有一類是避諱。古時候寫文章,寫到含有皇帝名字和父母名字的字時,要增添筆畫,尤其是要避皇帝諱,否則有可能掉腦袋。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北京故宮的匾額上錯別字,為什麼這麼多年未改,這個問題,也許是我們不是古人,對繁體字瞭解的甚淺,所以對古人,亂加以評論,實際古代要講對文字體規比現在講究,對匾額,墓誌銘,詩詞韻律,排連對吟,是不會隨意亂寫,相當規範,中華的文明史,淵遠流長,歷經幾千的傳承,包括詩詞的韻律,對聯的平仄,撰寫墓誌銘規格,都是從古代傳承的,現在新文化並沒有多少創意。

通過一九五五年十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一年多的工作,於一九五七年十月提出《修正草案》十一月一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六十次會議作為新的《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一九五八年二月十一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一九五八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全後經過五次文字改革,才形成現在的簡化漢字。



我所寫這段歷史,是說明六0以後出生的人,對繁體字出專業研究字的人,一般都不懂,所以我們也沒有資格評論古人,北京古宮歷朝歷代,都是皇帝和大臣居住的地方,如果要改正錯別字,難道他們看不出有錯別字嗎?




由於本人書讀的少,簡單談點看法供參考。請指導!文原創《圖片來自於網絡)


不忘青春18魏良成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在我看來,漢字不能隨意更改,這是一個國度尊嚴問題,規規居居作人,規規居居寫字,隨意更改漢字結構,是人格的扭曲。被後人齒笑,對青少年更為不利,古人有可能故弄玄虛,迎合力數人心理,我勸告同胞們不要學那歪門。去認為自已才算有文化,不可取之!

書法是用作欣賞和表達藝術的一種意義,風格。不能當之於印刷簡體字和當代幼兒識字衡量對錯,希望各界志士不要過界糾結。




怎麼看上去是給頭條經常出錯別字找藉口。社會環境不一樣了,使用文字就得規範化。特別是具有些影響力的刊物,更應該遵規守矩。否則,只能讓人恥笑。

書法無錯字。故宮內所有的"門"字最後一筆橫折豎勾是沒有勾的,這既不是錯字也不是別字,而走由於忌諱而造成的。因為皇帝是真龍天子,既然是龍,則龍有鱗,而有鱗物怕鉤,所以皇帝的住所不能有鉤,皇帝進出往返之重要通道一一門,就更不能有鉤(勾)了。


小羽網絡


看到古人寫的字和我們今天不一樣就說是錯別字,包括讀古文的時候讀到通假字就說古人寫了錯別字就成了通假字。這都是以現行的漢字標準去看古人的結果,卻不知古人的為何這麼做的本義。

是錯別字嗎?

以今天的標準來看,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等等很多都有錯別字。更別說諸多的書法名帖之中各個書法家自己的簡寫漢字的習慣,舉一個例子,有興趣的可以參看一下顏真卿的《多寶塔碑》,以現在的標準來看,裡面錯別字不知道有多少,那為什麼如今還有這麼多人要去研習它呢?


故宮的那個“門”字

懂隸書的朋友就知道,用隸書的標準來看,那個門字就是隸書的寫法,所以按照這種標準你不能說它是錯別字。但是用楷書的標準來看就少了一鉤,而古人的添筆畫少筆畫,多多少少都有背後的深意在裡面,比如相傳這個鉤是火筆,為了防火就少寫它等等。


而且這些字基本上都是皇帝題寫的,誰敢去質問皇帝為何如此寫?這不是嫌自己的腦袋是多餘的想掉腦袋嗎?而到了如今為什麼不去改?首先我們得尊重古人的原意,所以書法帖子中也沒有去改那些現在“認為”是錯別字的字。更別說那些匾已經成了文物保護起來了。


淡看天上月


根本沒有錯,改什麼呀? 我看說這句的人腦子有毛病,應該改改,孤陋寡聞,不學無術,看印刷體字看魔症了。你是哪個朝代的人? 皇上是哪個朝代的人? 書法是手寫體,和現代印刷體字是兩個性質,不可能絕對一模一樣。

告訴你,皇上本身就是書法高手,怎麼會寫錯? 你知道什麼叫楷書嗎? 見沒見過這種楷書?

不知道現在的人怎麼了,喜歡姚錯別字玩兒,莫非是閒的蛋疼? 沒文化就是無聊。

有人曾說蘭州火車站的〈蘭〉字錯了,那是簡化字隸書體! 到底是誰錯了? 還不是瞎說那個人錯了。

不懂可以問,但不要裝……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又不是擅長的專業,輕易不要說錯!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並非錯別字。

1、中文演變變化眾多,字形和很多書寫習慣、字體,有很大關係。而我們目前使用的文字是經過統一的簡化字。

2、故宮是名勝古蹟,一切力求保存原貌,保留文物價值。

3、古代皇宮非常人之處,文字表達的含義,有多層,並不是簡單的讓人懂。講究引申義,寓意。字形發生變化,可能為了某個寓意,皇帝喜歡就好。

所以,所謂錯別字,是一種文化現象,有意為之,而非書寫錯誤。


Leo1980街頭攝影


這種事在今日頭條几次三番的說過。

有一種人是這樣的,明明是他自己錯了,而他自己卻不知道。他總在挑別人的毛病,這種人我覺得特別悲哀。


中國漢字有古代寫法和現代寫法,現代的寫法都屬於簡化的寫法,書法家們在書寫大型牌匾時,為了追求古香古色,採用的都是古代的寫法。

所以我們作為一個書法人,書法愛好者來說,必須學習中國古代漢語文字。因為學習書法不單單是寫字,必須有深厚的中國古文化的功底。


京東千里行書法



這是一個笑話。錯的不是皇帝和古人,恰恰是我們自己!非常不幸的是:這個笑話已經流傳許久,而且有好多版本。所置疑的也不僅僅是一個“門”字沒鉤,還有避暑山荘的避字中辛字三橫、明字左旁不是日,而是目、流,缺了頂上一點、碑字不冒頭、富字無點等等好多字。雖不斷有人出面指正,“笑話”仍然“頑強”地流傳著,還有不少人跟風點贊。足見謬誤播散,影響深遠!最令人佩服的是那“天馬行空”般的想像力!好多碑扁上的漢字,被他無辜地“打”成“錯”字,並且還都能編造出一段曲折離奇的傳說,以資佐證。足以誤導他人。 中國古代碑扁,一般都是由書法功力深厚的“飽學”之士題寫。不能說絕無舛錯,但確實罕見有錯。何況:刊石勒銘、標榜名門。都是非常嚴肅、鄭重之事,真的不會犯“放過錯別字”這樣的低級錯誤! 這個故宮的門,和避暑山荘的“梗”,已經多次出現。非要說門沒有鉤是錯字,“避”的辛字寫三橫了,並杜撰出:皇帝御筆、無人敢指明的故事。 大家可以看看題頭照片,是我五月份在山東曲阜的孔府,拍的[魯壁],其中壁字,就是三橫的辛。孔府:斯文在茲,學問淵藪。會寫錯字嗎?其實,辛字寫三橫,古來如此。同理,幸福的幸也是寫三橫。

下圖、是漢隸【曹全碑】局部,可見:闕、開、門幾個字,門都沒有鉤。明字左旁就是“目”字。

下圖:唐朝大書法家歐陽詢寫的[九成宮醴泉銘]。中的“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避”字的辛就寫成三橫。


知道承德“避暑山荘”幾個字的出處了吧。 同在九成宮中,牆壁(粉壁)的壁也是三橫。有的提問者還質疑:流字少一點。其實就是他自己無知,流字在古代就是少一點。請看歐陽詢的[九成宮]帖右上角的“流”字。


有的提問者還大驚小怪地說“明”字不該寫成“目、月”。其實稍懂書法的人都知道:古時候“明”就這樣寫!上圖兩個“明”字都是如此。下圖是[曹全碑],刊刻於東漢中平二年。其中的“明”也是寫成“目”旁。

可見,無論漢、唐,這樣寫都不是錯字。希望大家再看到那些,貌似“有文化”、胡亂質疑、調侃歷史的文章,一定不要輕信、盲從。自己去查證一下,費不了多少時間,就可以避免“誤入歧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