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皇帝如果迁都至南京,会是什么结局?

六合同风


假若崇祯皇帝迁都南京,至少可以暂缓明朝的灭亡,重振兵力,整顿机构,或许可以与清军划江而治。

明朝初期,对于国家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因此明太祖封封时,将骁勇的燕王派驻在北京,目的就是对付北方的侵扰。当时的目标并不是白山黑水间的后金,而是蒙古及其分裂的兀良哈、鞑靼、瓦剌等部,分布在东起辽河,北到贝加尔湖,西跨额尔齐斯河等地域。明初在嘉峪关以西,设置了沙洲、赤斤、曲先、阿端、罕东、哈密诸卫,安顿蒙古与回部人员,并防范鞑靼、瓦剌等部的侵入。

到了明英宗时,瓦剌部开始侵袭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部以明朝不给他公主下嫁,悍然反动进犯明朝战争。

八月三日,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山西宣府过去的土木堡,与瓦剌部交战,九月明英宗被俘。50万明军大败,伤亡过半。

当瓦剌大兵压境北京城时,就有大臣提出迁都南京。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在孙太后、钱皇后的支持下,确定新君,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登基成为代宗,年号景泰,又称景帝。

明太祖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建文帝也在南京登上大宝。迁都北京,是因为燕王靖难成功,推翻了建文的皇位,他取而代之,他回到北京的封地,更能掌控全局。但是从建都来说,北京尽管可以掌控北方,却也容易受到北方势力的攻击。

于谦反对迁都,是基于增强士气,反击瓦剌的需要。如果明代宗迁都南京,势必影响士气,兵败如山倒,无法打赢北京保卫战。在当时情况下,不迁都比迁都更有利。

从嘉靖年间开始,后金崛起,辽东频频受到后金的侵扰,在陕北又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内忧外患,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时过境迁,如果崇祯皇帝在此时迁都南京,可以缓解京师的压力。清军一过山海关,北京的危险就大了。从北向南,路途遥远,隘口、战略城市有多座,对于抵抗清军进攻,以及农民军攻击,都有帮助。而且,南方的军队也能发挥作用。郑成功的军队主要在东南地区,有可依托。在清军入关后,明朝残留军队尚有数十万,仅郑芝龙就有30万军队,但是崇祯皇帝煤山自缢之后,明朝群龙无首,明代宗室成立了南明政权,彼此不服气,勾心斗角,分散了力量。假若崇祯皇帝没死,而是迁都南京,抵御清军,作为大明王朝的正统皇帝,仍然会有巨大的号召力。

尽管大明王朝到了末期已经衰败,崇祯皇帝手上也没有什么好牌,但是与清军抗衡还是有些势力的,牌让崇祯皇帝打坏了,出了很多昏招。


黄强黄不息


历史没有如果,不过我本人也十分喜欢假设。我们假设崇祯南迁了,明朝可能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历史上非正统的南明都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正统的崇祯如果南迁了效果真的会好的多。

明朝是两京制,南京本来就是明朝的都城,在南京有一整套的朝廷班子还能正常运作,卷土重来未可知,崇祯的死,造成了太子也死了,导致藩王争皇帝,是以群龙无首,而曾经也出现了多个皇帝并立的情况,谁也不承认谁了。这才让满清有机可乘。


如果崇祯帝南迁,明朝没有激烈的内讧,双方就会在江淮,荆湘拉锯,可能一开始清军有优势,然后明军后来可能有优势,毕竟南方的战争潜力更大。

南迁不是说就一定皆大欢喜了,朱由检这个人性格很急躁,南京登基后几年就意图恢复大明江山,由于南方富庶,和他一起南迁的官员恐怕不愿北伐,所以在朝廷上愿意北伐和不愿北伐组成了两股势力,新一轮的党争开始。明朝灭亡,党争占很大原因。

南明对崇祯其实是一个机会。 不破不立,他在京城,旧格局里,已经没有人真的信他服他,执行他的意图,为他出谋划策。



清军入关,李自成劫掠北京,是崇祯的最后一个机会, 崇祯在位期间的所有努力和挣扎,不论结果好坏对错,他想努力的当个力挽狂澜的明君。但是显然,他的学识和阅历,在事发之时都不够支撑起他的“野心”

如果南明能存在下来,基于历史与世界大势的拷考据,肯定比晚清要好得多。如果崇祯会是南迁的那种皇帝,早就和清兵和谈了。在那个时候明朝需要的就是一个敢背负骂名的皇帝。
可是崇祯太珍惜自己的名声了,也可以赞他一声有骨气。以身殉国,不愿后退。但是他的自杀就等于间接放弃了无数忠于明朝的人民,也给了清朝很大的可乘之机。


小伙子别放弃啊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张献中在谷城重新起兵,李自成也在商洛山中打出闯字大旗,重又活跃在陕、鄂,川边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煤山上吊自尽,至此统治中国二百七六年的大明王朝,宣布灭亡。



如果崇祯当时选择南下,或许还可以和大清朝隔江而治。其南方还是有一定的实力,只要让李自成和大清朝两股势力僵持着。提前把山海关主力一起南下,稳定局势。就会有东山再起的可能。但是崇祯优柔寡断,生性多疑。注定是不能力挽狂澜的!



逝去一首首歌


崇祯帝如果南迁,明朝会出现许多转机,清朝可能不会取代明朝,而李自成也可能会消亡。面对迁都南京带来的如此好处,崇祯却没有迁都,而是以上吊来结束了一生——这里就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崇祯帝是绝不会迁都的。

第一点,明朝的天子和大臣很看重气节,宁死不迁都。

明朝历史上,在崇祯之前,也出现了一次京城面临被攻占的情形,如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京师险些被攻占,有大臣提议迁都,但最后都被严厉拒绝,最后中兴之臣于谦力挽狂澜保住京师。而面临李自成的逼近,崇祯帝与臣子也绝不迁都,坚决护住明朝的尊严“京师”,以彰显明朝的气节;祖宗先帝可以守住京城,而崇祯也可以的,同时命令一些将领进军护都。

第二点,崇祯与其臣子判断局势失误,认为自己可以抵御李自成。李自成挥师逼近京城,崇祯与臣子在一些要地部署兵力,以此来狙击李自成的进攻,为确保安全,同时下令一些明将入京守卫京师。但李自成连续攻克许多要地,很快就使京城陷入危难之地,这是崇祯帝没想到的。曾经一些誓死说要保卫明朝,京师的大臣,将领,太监,死的死,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这是崇祯对局势的错误判断。

第三点,臣子的欺瞒与不忠,使得崇祯坚守京城。李自成逼近京师,而京师却没有太多可以调用的兵力与将领,于是崇祯帝思索可否迁都,与大臣试探性的讨论这些问题。而许多要臣却是延续明朝官场的一些恶习,竟说吉祥话、空话谎话,什么京师是龙气之地、必可保住,而且还有许多要地有忠贞臣子坚守,劝皇帝不要迁都。可实际上,众多守城将领面对李自成都是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哪有忠贞可言;京师的臣子,在崇祯临死之前没有一人去见他,却在李自成进城之后,大开城门欢迎闯王!

崇祯是一位比较有能力的君王,但明朝晚期的混乱,以及自身性格上的多疑,葬送了这片大好河山。崇祯坚守保卫京都,是错误的。可恨那些满口忠诚仁义的臣子抛弃君王、跪迎新王!这是崇祯的悲哀,也是明朝的悲哀。


岁七夸父


大明是庞然大物。。。战术上就不应该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攥紧拳头才是上策。。。第一主动撤退至长江以南,把部队武将全带走。。。第二,尽量缩小控制地盘,最好就控制那几个省就是了以便集中防御。。。第三动员一切支持明朝朱家的力量来自己控制这几个地方,帮忙练兵,发展,第四,派出使者和李自成张献忠达成默契。。。表示不会互相攻打甚至可以给他们赐爵,让他们转移枪杆抵抗清。。。第五,练一支强大的海军,时不时的去辽东沿海骚扰一下,逼迫清军不得不在辽东后方放置大量兵力,分散他们的力量,天下本来就是大明的,有实力害怕没土地?等你足够强大以后再逐渐陆续收回土地也可以啊! 第六,放弃土地以前在这块地上放上小股部队打游击。。。让敌人即使得到土地也不能安心治理。。。


嬴小波


具体的结果并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比现实中的情况好很多,至少在较长一段时间能保住半壁江山,甚至有希望收复一些失地。因为如果迁都对明朝而言虽然丧失了一些土地却少了一些劣势,而明朝的对手李自成和清军则增添了很多劣势。分别看看他们三家的情况会怎么变化。

一、明朝:保持相对于南明来说有更高效的政府运作和更团结的状态。


明朝的灭亡与其说是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不如说是1645年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被清军俘获。因为南京本来就具有“留都”的地位,在崇祯死后很快推举出了新皇帝朱由崧,弘光政权也拥有比李自成、清军更多的土地和军队。只有朱由崧被俘虏后,继续南逃的南明小朝廷才真正变成了“流亡政府”。而朱由崧的弘光政权不到一年就倒台,所存在的问题恰恰就是崇祯亲自到南京能够解决的。



朱由崧是崇祯的叔叔第一代福王朱常洵的长子。因为朱常洵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儿子(一度要立为太子,被群臣苦谏阻挠最终作罢),所获赏赐非常丰富,而被李自成残杀,尽夺其财富。朱由崧悲惨逃亡,终于躲到南京,正逢清军攻破北京,而南京马士英等大臣为了找一个与崇祯血缘近又没势力好控制的人当皇帝,才把皇冠戴到他头上。而朱由崧不仅重用马士英、阮大铖等奸佞,排挤史可法等正人君子,更是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众王与大臣对其不服,导致弘光政权不到一年土崩瓦解。


试想如果是崇祯迁都南京,就不存在继承人纷争,崇祯是理所当然的皇帝。以他的性格也不会被马、阮等人控制,更不会贪图玩乐。我们可以想见,南明(姑且还是这么叫)会成为一个保持高效运作的政府。

二、李自成:取代明朝位置被明、清两面夹击


上面那张1644年的地图已经说明,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南边依然是南明掌握,北方则是清军虎视眈眈那。之所以南明没有北上收复失地,主要是因为崇祯已死,朱由崧不能服众,南明陷入内部派系林立,军阀割据的情况。如果是崇祯回到南京,定然会继续组织北上与李自成交战。

另一方面,吴三桂投降清朝的事件依然会发生,多尔衮照样会率军南下与李自成交锋。于是,原本是明朝面临西边的李自成、东北的清军,现在则变成了中间的李自成被北方清军南方明军两面夹击,势必败亡。

三、清朝:失去“为明朝复仇”的“正义”旗号,难以顺利占领土地


清朝在入关之初之所以能非常迅速地占领北方地区,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一个“正义”的旗号,那就是:替明朝复仇。现在很多人觉得当时的官员百姓应该恨清朝多过李自成,实际上恰恰相反。由于是李自成占领了北京,逼死了崇祯,所以清军是正大光明地替明朝复仇。这点南明方面也承认。南明的史可法在与多尔衮通信时还多次对清军赶走李自成、安葬崇祯的“义举”表示感谢(即使心里知道他们不坏好心,表面上也只好这么做)。南明军队也不能与之对抗。而对普通百姓来说,明朝灭亡了,被清朝占领和被李自成占领也没有多少区别。真正受到大规模抵抗是清朝南下后实行“剃发令”,引发了汉族百姓的强烈反感。这时才有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故而,没有了为明朝复仇的旗号,有崇祯主政的明朝依然是最权威的,北方也会坚持继续抵抗,不会轻易落入清军手中。而已经退守南方的明朝军队也势必会适时反扑,清军想要入主中原,可能性怕是微乎其微,最多只能与李自成交手夺取一些土地钱财。

综合以上三方面,如果崇祯退守南京,则明朝(南明)实力加强,而李自成、清朝都会被削弱。三家实力此消彼长,一切情况都朝着对明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即使不能一举收复失地,也至少可以保证半壁江山。


伊耆角木


如果崇祯帝迁都南京,可能会形成的局面要好于南宋。

1.明朝的南京做为故都和京师一样设有六部,人员和组织架构齐备,迁过去以后,立马政府就能正常运转。

2.当时明朝的敌人主要是李自成和山海关外的后金,南方全境基本都是在明朝掌控之中,李自成攻到北京城下时,还只是提了要钱分地封王的要求,还不敢奢望取而代之。

3.明朝的军队战斗力还是有的,从开国以来,到万历三大征,以及后来的戚家军等等,做为正规军,战斗力要远高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

但是,崇祯守着祖训“不割地,不和亲”,面对局面又不够灵活,也就造成了明朝的灭亡!


游走开封


对于汉族来说是个利好,首先明朝会避免亡国,起码把亡国时间推迟,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利好的可能,因为无论清朝还是明朝最后都想统一,那么就只能大力发展军事,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如果能够形成科学系统化,无论清朝统一还是明朝复兴,中国都避免历史上的悲剧…不过这样的可能性比较低,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悲剧的可能更大一些,首先长期的统一战争会导致人口,经济的滞后,不利于发展…其次,明朝亡国是制度和官僚以及皇帝本身的问题,明朝晚期西洋对东南亚的殖民已经开始,台湾,澳门已经被欧洲殖民者占领,而明朝中央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对于科学技术在朝廷当权者眼里依然是奇淫技巧,即使有一些对欧洲知识感兴趣的士大夫把那些东西也是当做爱好,而没有提高到改良民族文化的高度去,明朝复兴的话,科技不发展,制度不改良,后来的悲剧依然会发生!最后,因为两者的争斗同样会把国力耗费在内战上,清朝从康熙开始对新疆,西藏的攻略都不会出现,因为二者无论谁都负担不起那样的战争了,这就会给西方殖民者可趁之机,在俄罗斯的支持下西北地区会被准噶尔人长期占据,西藏,青海等地在英国支持下也会形成藏传佛教国家,所以从长远看还是很难的


天天话事人


如果崇祯皇帝南迁,明朝的实力仍然还有,崇祯在,就有向心力,还能团结起所有的力量。就会形成李自成,清朝,明朝三方面的力量角逐。那样吴三桂不见得会投清,李自成抵抗不过清朝的话,也许会和明联合抗清,结果未可知,至少比崇祯上吊这种结局好太多了。明朝不会那么快灭亡的。




北地君


北京都守不住,南京也会守不住。不改变旧有体制,不改变领导风格,不提升驾驭能力,在南京也坚持不了多久。

南宋之所以能坚持,一方面是采取求和行动,另一方面是改变祖制,允许武将自由发挥,武将地位不断提高,军队战斗力不断上升。不然,还是片面以文制武,文官到处胡说八道,南宋也坚持不不住。

后来南明的皇帝,全是坚持祖制的,文官还是不团结。所以被清军逐一击破。崇祯皇帝若是到了南京,必须召开军事检讨会,同时深刻反思问题出在哪?然后大刀阔斧改革,提高武将地位,大幅降低宗室开支,这样才有可能稳住阵脚。

否则,只是晚一点的事情,家底照样败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