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化」字字形怎样分析?

用户61431949


甲骨文「化」从构形上来看,是互相颠倒180度的两个「人」字:


「化」的构形本义比较主流分析是:以一正一反的「人」形,会「颠倒变化」之意。


《说文》说的「敎行也」是引申义,非本义:

《说文》:敎行也。从𠤎从人,𠤎亦聲。


文字学家董莲池先生的论述:

引:李学勤编,《字源》(2012,天津古籍出版社):页723



我们常说的「变化」,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變(变)」字诞生比较晚,始见于《说文》小篆,「變」之初文为「䜌」(战国楚简用法)。「化」字则始见于商代甲、金文。


按照王安石的《易解》:「变」是「从有到无」,「化」是「从无到有」

《易.乾卦》:「乾道變化。」《易解》:「自有而無謂之變,自無而有謂之化。」


王安石在训诂方面才能并不咋地,为极尽望文生义之能事,比如「波为水之皮」。

按照《说文》以递训之法来看,似乎不成立:


《说文》释「变」为「更也」,释「更」为「改也」,《小爾雅》释「变」为「易也」。


所以,「变」应该是「更、改、易」的意思,和「化」的意义很相近。


------------------------------------------------


另外,我在武汉大学简帛网看到「化」的另一种解释,学者薛培武认为「化」为「过」之本字:

  • 摘要:甲骨文中“化”字常見,而不見“過”字。要之,甲骨文中“化”字爲“過”字的象意初文,“過”字為後起形聲字。
  • 引自: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68



这种说法也颇有一定道理,我稍微解释一下这篇论文的核心论点:


  • 第一,从形分析,「化」像「两人相遇擦身而过」之形,会意「经过」。


  • 第二,从音分析,「化、过」同为歌部,见晓旁纽,故上古音相通。


  • 第三,「化」始见于殷商甲、金文,「过」始见于西周金文,时间上来说不矛盾,



  • 第四,甲骨文中疑似有以「化」表「过」的卜辞,如:

大雲北西化,唯風 《京2920》

如果这个「化」释为「过」则非常恰当。


还有一些细枝末叶的论据,就不一一想说,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原文。学者赵平安也有过「化、过」古今字的说法。

-------------------------------------------


综上之述,甲骨文的「化」的字形,就是互相颠倒180度的两个「人」字,


《化鼎》·商代金文「化」


有两种分析:


第一种比较主流,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以一正一反的「人」形,会「颠倒变化」之意。

第二种则是「两人相遇之形」,会「经过」之意,是「过」之本字,「化、过」古今字。

第二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我个人认为似乎没有第一种坚实可靠,可姑备一说,以待后证吧!


小汉字见大历史


现在的化字是从人从匕。化字甲骨文还得从匕说起。有人释匕为恭敬施礼之人。甲骨文里和匕相关的字:比,妣等都是和人相关,比,二人相并也。妣,女性先祖也。并非现在的短刀之意。《说文》:化,行教也。所以匕从人是确定的,至于为什么从刀就另说。

回过头再说化字,甲骨文是相背相逆之形,那个匕是倒逆的。现在有人解释化为由生到死的转变,好像也能自圆其说。也就是说匕头向下的人,表示死亡之人。甲骨文里坠字人头向下,但不表死亡。死,葬等与死亡相关的字,人头并没有向下。《说文》:化,改变。

总结一下,《易》释:变之为阳,化之阴。甲骨文化字是两个人相背相逆之行,有相离,分开之意,引申转变之意。这和甲骨文中的止字,开口向上是出意,如:出。开口向下入意,如:各。以上是个人之陋见,能和大家共同探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亚父城1


“化”是会意字。

请看下图,甲骨文的“化”字像二人相背上下颠倒之形。之后,逐步演化为我们现在使用的“化”字。

本来,人的身体是不会颠倒错乱的,这里,古人用具体的人体改变想要表达的是人内在的改变、变化之义。也就是古人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概念,是以有形表现无形的一种造字方法。

“化”的本义指人或事物状态或性质发生改变。如变化、分化、溶化、教化。常用在名词或者形容词之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如绿化、丑化、简化、城市化等。也引申来指长期形成的习俗、风气。如有伤风化等。

欢迎大家来讨论!


大文化导航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b767000492f503fb4794\

汉字谷主


会意字。甲骨文的写法是二个人,一正一反,象背靠背之形,表示变化。它的本义变化:变化,改变。

大约有几种引申用的意思:一是变化,二是教化、三是感化、是募捐,比如化缘,四是火烧,比如火化。五是领会,比如消化知识,六是转变,比如顽固不化。其实这些意思里面都只是这个“化”字词性的一些延展和引申,意思本义是差不多的。


茅坨


一个站着的人“亻”和一个躺着的人“”。寓意一个活人看着一个死人,发出呼哇呼哇的哭声。读音来源于呼(hu)和哇(wa)的切音。引申为物质的质变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