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一下秦腔的表演藝術風格

瞭解一下秦腔的表演藝術風格

說到秦腔表演藝術風格,首先不能不談秦腔音樂的風格,因為它是秦腔表演藝術風格的決定因素。秦腔音樂是在民間音樂和說唱藝術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反映了陝西乃至西北地區廣大人民所具有的開闊豪放、慷慨激昂的心理素質。

正如著名作家賈平凹在散文《秦腔》中描寫的那樣:“廣漠曠遠的八百里秦川,只有這秦腔,也只能有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勞作農民只有也只能有秦腔使他們喜怒哀樂。秦人自古是大苦大樂之民眾,他們的家鄉交響樂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還能有別的嗎?"因此‘人們常用高亢激越來形容秦腔音樂的風格,應當說是符合實際的。嚴長明在《秦雲擷英小譜》中提到的“上如抗,下如墜……”是說秦腔的聲腔能高能低,能屈能伸;後面一段話,所謂“英英鼓腹,洋洋盈耳……”,是說秦腔的聲腔高亢激越,有強烈的震撼力,特別是其中“聲震林木,響遏行雲”兩句,幾乎成為此後形容秦腔風格的定論。

秦腔聲腔來源於流傳於陝西一帶的民歌——西調;西調,是流傳於陝西一帶的民歌,是秦腔聲腔來源的重要曲調。有人將西調等同於秦腔固然不妥,但其節奏和風格確實與秦腔十分相近。作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的李自成,不愛聽崑曲而特別喜歡西調,除去陝西家鄉的欣賞習慣之外,也與他所處的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有關。也就是。”然而從審美的角度看,這“繁音激楚,熱耳酸心”的西調,與“聲震林木,響遏行雲”的秦腔,卻是一脈相承的,作為其風格也是十分相似的。因此,後人也常用“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來形容秦腔的風格,應當說也是十分貼切的。

瞭解一下秦腔的表演藝術風格

秦腔的高亢激越的風格,主要體現在音樂唱腔上,特別是苦音音樂唱腔上。秦腔各種苦音板式,諸如[慢板」、[二六板」、[帶板」、[滾板」等;各種苦音彩腔,諸如[苦中樂」、[軟三滴水]、[哭腔子]等,無不具有高亢、悲壯、慷慨、雄渾、蒼勁的特點。在唱腔行腔中,加上彩腔託腔,特別是文武場面的伴奏與烘托,更能給人以一唱三嘆、慷慨激昂的震撼。如《打柴勸弟》中,陳勳因兄弟說出“不願讀書”的話,令他悲痛萬分,欲打不忍,接著唱的那段[苦音慢板」:“他雖然年紀小卻有識見,小兄弟呵,老呵爹孃……”真嗓中拉彩腔[三滴水],在雄厚悲壯中更顯高亢激越;特別是其中唱“小兄弟呵,老呵爹孃”的[哭腔子」和[喝場],加上打擊樂與嗩吶那種特殊的音調,更增加了一種沁人心脾的情感和大氣磅礴的氣氛。因此,秦腔劇作家高培支說:“秦腔素以慷慨激昂見長,其歌也,高亢悠揚,一唱三嘆。”京劇藝術大師歐陽予倩也說:“秦腔的主要成分是廣大平原上的牧歌,其聲高亢激越,有莽莽蒼蒼的氣概。適宜於表現慷慨激昂或激楚悲切之情。”

瞭解一下秦腔的表演藝術風格

與秦腔音樂風格相適應,它的表演藝術風格同樣表現出慷慨激昂的特色。一般說來,在秦腔的伴奏音樂中,文場面即絃樂,多為演員歌唱伴奏;武場面即打擊樂,多為演員的表演伴奏。但是,文武場面合奏的牌子曲,更多的則是特定的場景和人物的伴奏曲。牌子曲又叫曲牌,是秦腔音樂中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表現特定的場景和表演方面,有獨特的戲劇功能。用來表現神仙上場、國王登殿、將軍升帳、番王起兵、行兵破陣、迎賓參拜、排宴飲酒、設堂祭靈等場景和人物,能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韻味和氣氛,與秦腔表演藝術的總體風格保持一致。

瞭解一下秦腔的表演藝術風格

秦腔的表演藝術,在歷代藝人的舞臺實踐中,創造和積累了大量的表演程式、表演技巧以及絕活。如各個行當的表演身段、手勢、臺步、亮相;摩捶子、拉架子、踏二錘、抖馬、搜門、二凡等程式;髯口功、哨子功、翎子功、帽翅功等表演技巧;吹火、耍牙、鞭打燈花等絕活。秦腔的表演藝術,無疑繼承了包括雜劇、南戲和崑曲在內的優秀傳統,同時也吸收了其它劇種的好的東西;但是,根據秦腔音樂高昂激越的特點,秦腔劇本多表現忠臣義士的優勢,秦腔的表演藝術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風格。秦腔表演藝術,如身段、臺步等,大致與別的劇種相似,但它的動作更大,更誇張,更富於戲劇效果。有人說,秦腔表演大動作多於小動作,粗線條多於細線條,硬線條多於軟線條。這話是有道理的。還有人說,秦腔的表演就是“吹鬍子瞪眼亮靴底”。如果拋開貶義,大致的意思也是說動作誇張,大動作多,粗線條多,硬線條多,倒是符合秦腔表演藝術風格的。如秦腔的鬚生紗帽戲,包括《殺驛》、《放飯》、《打鎮臺》、《廣寒圖》等,其動作之誇張,節奏之急促,氣氛之緊張,為其他劇種同類劇目難以比擬。秦腔花臉戲更顯粗獷,如《火焰駒》的艾謙,《絕龍嶺》的聞太師,《黃河陣》的趙公明等,僅其登場亮相時,或執馬鞭,或執雙鞭,或執鋼鞭,臺步威武,動作雄健,再配以大鑼大鼓,大號嘶鳴的音響,一把彩火從上至下或從兩腿間飄健,再配以大鑼大鼓,大號嘶鳴的音響,一把彩火從上至下或從兩腿間飄然噴出,既烘托出人物的豪邁氣概,也將整個舞臺氣氛渲染得極其熱烈火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秦腔表演藝術的風格。

瞭解一下秦腔的表演藝術風格

秦腔表演藝術的慷慨激昂風格,應當說形成是比較早的。秦腔的這種演法,一直延續至今,秦腔由花臉扮演,而京劇由老生扮演。秦腔的這種不勾臉而由花臉扮的演法,也和秦腔花臉更能發揮其慷慨激昂的風格具有很大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