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海瑞一生都未被重用,这是为什么?你怎么看?

谈文论史


中国讲究中庸之道,官场尤其如此。

海瑞太较真儿,先期为了扳倒严嵩,要和严嵩对着干,没被允许,而后直接怼起了嘉靖,弄得官场各个都和他划清了界限,就连他的户部上司,也对他没好感。

隆庆年间下方地方当官,专找富人的麻烦,完成富户流失,朝廷没了赋税,同僚关系紧张,又怎能高升。

当然,身上体现的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还是很值得赞扬的,和王阳明先生一起构成了明代知识分子阶层中兴的标志吧。

其实嘉靖万历年间改革可以有他,但又不能完全用他,改革这种事本来就会伤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必须用能平衡各方关系的人,他太极端,就像戊戌年间,康有为说变法杀几个人就成了,书生之见,为何庚子以后新政和戊戌年间的差不多,却没有那么多人反对呢,就是因为办事的人很重要,太钢的自然不能用。


多嘴的一说


海瑞终其一生也没有进入权力的中心,最多也只是到了一个二品官员,还是在京城之外的闲职,而这个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清官,极受百姓爱戴的人,为何会收到这种待遇?



主要是因为,海瑞一生为官清正不阿,正直廉洁,是个能吏,能力很强,是个理想主义者,但却与古代封建王朝大背景格格不入。


海瑞又比较迂腐,缺乏最基本的变通意识,太过正直,待人苛刻,无法融入到当时的官僚体系之中,缺乏同僚的支持。


海瑞的性格和为官理念注定他是得不到重用的,他为官是为民做主了,但是却把皇帝及文武百官得罪个遍,不管谁有问题谁做的不对他都敢于指出来,这种官谁敢重用,弄不好就给自己埋了个定时炸弹!


智帝辉煌


海瑞是一个谏官,是一个清流,人称“海青天”。但他监督别人可以,轮到他自己执政,却做得一塌糊涂,重用这样的人,只会把经济搞得更糟。



张居正在做首辅的时候,就坚决不重用海瑞。海瑞骂皇帝的时候,上表敢于逆鳞,列举出皇帝的种种错误,确实让人敬佩。但是这个人又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持者,他只有七八岁的女儿,有一次从男仆那里拿了一只烧饼吃。他就训斥女儿,男女授受不亲,怎么能从男仆那里要烧饼!他就不让女儿吃饭,最后把女儿活活饿死了。



张居正死后,海瑞被外放到苏州做太守,他的原则是专门给富人对着干。只要是穷人告富人,他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判穷人胜诉、富人败诉,弄得那些有财产的富人纷纷逃离苏州,致使苏州的经济下降了2/3。

海瑞还以清廉著称,在苏州时自己坚决不坐轿子,弄得那些副手和下属们都不敢坐轿子。后来这些下属们都纷纷打报告,要求调离苏州,海瑞成了孤家寡人。



应该说,海瑞是刚正不阿的。在海瑞的晚年,他被任命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虽然是个副部级干部,但却是个闲职。终其一生,海瑞没有得到过重用,这当然是与他不被官场所容有很大关系;但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海瑞的性格不适于建设性,让他监督别人可以,执政一方就不行了。


迷楼


对主政当权者,海瑞是头痛人物,关系远不得,近不行,惹不起也躲不了。海瑞奉行儒家正身治国信念,专职揭发捡举官员不法行为,皇帝老子做的不对也敢骂,恪守了言官职责。海瑞是清官,廉臣,民间有海青天赞誉。但海瑞短板也明显,不知庶务,不懂农商和民生,为苏州地方官时,言官作风带到任上,地方生产生活下降。身边同僚,因他严峻敬而远之。“水太清”,没有自己团队班底,孤家寡人又怎么造福一方?海瑞特点,专职言官是合适的,但不能做行政长官。其一生,不受朝庭重用。后调南京,闲职上终老。敬其清廉,舍其性格。如果海瑞再多点人间烟火昧,其形象要丰满厚实的多。


情欢江川


海刚峰是一个好官~对黎明百姓而言的,他能不能体擦百姓疾苦,为民所想。确实能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和爱戴。他已经也塑造一个刚正不阿,清廉爱民,为朝廷国家效力形象。假如社会主流意识是这个趋势的话,他一定会受重用的。然人皆有贪嗔痴的念想,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社会环境,所以就造成了你要死守规矩法纪,可能会处处碰壁。别人也会对你敬而远之。也就出现了清流和循吏、爱好阿谀奉承,贪墨等的说法,在古代君王有道那么善于变通的能随机应变的人才能在官场上会被重用。君王无道那么阿谀奉承贪墨的人可能会被重用。而海瑞他是二者皆不是,想想也是能够理解,肯定是不会重用,最多会成为别人的打到另一派的工具。


山中茅店


海瑞确实是清官,是个清流,但清官不代表能做好官,实际上海瑞的执政能力很一般,这样的人既无法拿出政绩,又不会溜须拍马、行贿讨好,怎么可能升职


tomdu24999464


说海瑞一生都未被重用,是不符合实际的。不要说按明朝的观点,就是按现在的观点,海瑞也是被重用的。

第一,海瑞是个举人,没有中过进士。你看看现在如果那里提拔个非名牌学校毕业的学生,网上都大有质疑之声。而在明朝,如果没有中过进士,内阁是不能进的,想做到巡抚、侍郎、尚书之类,难乎其难。而海瑞曾经做到了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权力极大。

第二,海瑞得到吏部公正考核与皇帝的特别对待。被朝廷选拔做平南县教谕,御史到县学宫检查工作,他的下属一左一右都下拜,唯他昂然站立。御史自嘲说他面前立了个笔架山,但并没有打击报复海瑞。吏部经过考核,还提拔海瑞任淳安知县。在知县任上整治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慢待朝廷都御史鄢懋卿,这些与严嵩交好的大官都没有报复他。吏部经过考核提拔海瑞任户部主事。进京后就发生了著名的骂皇帝事件,但嘉靖并没有处死海瑞,反而给海瑞当了回电灯泡。隆庆皇帝重用海瑞,任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大家称道的海瑞惩贪治恶、兴修水利大多就发生在这一阶段。可惜这一阶段时间很短,只有半年,就平级调任南京管理粮食储备。为什么呢?海瑞的作为与官场规则格格不入,朝臣不断上疏弹劾他,起初皇帝不听,但架不住反复弹劾,而且最后的罪名是“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一句话,就是海瑞以搞运动的方式行政,没有按照官场规则运行。这应该是属实的,不要说在明朝,就是现在,也有很多制度不符合社会实际,但没有变更制度前,越制度而行,也是不行的。当时的当国者高拱认为海瑞行政能力不足,并海瑞的新任职务于南京户部,海瑞很有个性,干脆就辞职回老家了。万历年间张居正当国,也想到了海瑞,专门派人去调查了解海瑞的情况,得知海瑞清贫不改志节,性格依然后,便放弃了启用海瑞。张居正是个务实的政治家,他用人的原则,是要能够解决问题,而不能制造问题。公允一些说,海瑞的行政方法,是会制造出新的问题的,在当时不能改变社会制度的情况下,可能造成大的混乱,这是张居正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考虑再三,没有敢启用峭直不弯的海瑞。万历亲政后,重新起用了海瑞。万历皇帝重视的是海瑞的广告效应,没有给他实职,名曰恢复职位,其实给的都是南京政府的职务,任吏部右侍郎。海瑞仍然是老性格,工作量不大就上疏建言,劝万历恢复朱元璋时的酷刑以整肃吏制,甚至连剥皮充草也提出来了。朝臣惊恐,御史弹劾海瑞,皇帝不听,下弹劾者狱。但终因反对者众,没有能够给海瑞以再次展现行政能力的机会。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死在任上。

第三,海瑞的性格造成自己的最终结果,不是未被重视而造成最终的结果。讲第二点的时候说到,海瑞由一个举人升到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内有皇帝支持,外有大众拥护,应该能够大有作为了,但他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仍然是老作风,一人担当,飚发凌厉,部下成天惴惴战栗,所属区域豪富逃遁,红门漆成黑门,有钱的装成穷汉等等,这在当时情况下是危险的。以海瑞的行政能力,运筹全局能力,不足以掌控这样大的变革,甚至称为革命。其最终被弹劾是迟早的事。后世以来,称赞海瑞,因为海瑞的言行代表了大众心愿,代表了大众想办的事,大家把对现时一些问题的不满寄托在新的海瑞身上。而这只能说是一种愿景,如果真正的海瑞出现时,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了。社会是个综合性的大机器,只有让大多数部件、设备运转正常,整部大机器才能有效长期运转;如果只一个零件,那怕是主件,能够运转、而且是拼命运转,整部大机器也是不能发挥效力的。


二曲人


海瑞在明朝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清”官。他过于迷信清名,对于一切有违“圣人训导”的行为都深恶痛绝,所以虽然徐阶当年于他有救命之恩,却也因为占有土地而被海瑞告状,差点一命呜呼。

海瑞的做派,确实给所在之地的贪污腐化当头一棒,但是也造成他在官场上“吃不开”,来往官员对他极为恼火,治下的官员更是因此怨声载道。

所以后来海瑞虽然很受皇帝的器重,但是器重归器重,始终难以掌握实际的权力职位,最终被供养在一个闲职上,终老一生。


阿庆还是阿庆


海瑞虽为有能之士,一心想为国家社稷做点什么,可是纵观明史,前期皇帝清明,可是中后期就没落了,有很多皇帝从小大大就没读过什么书。

不读书就很难明理,批阅奏折都需要别人帮忙翻译,又加之先祖设定的内阁,皇帝实际上的奏章都是由大学士票拟之后,让宦官呈送给皇帝抄一遍。

遇到权臣,皇帝估计也够呛了,自己有意见还得和他商量商量,这一商量就有讨价还价,最后的决策就不一定很符合当初的设想了。

试想海瑞的去和留都是由朝堂上的人把持着,加之皇帝不务正业,就不会管你是不是贤臣,他要的就是安宁,只要地下大臣不太过分,大家就和和气气的。

对于海瑞一个“异类”,去哪儿都是掌中刺,肉中钉,不过好在他为官时党派间的争斗到给了他机会继续做官,而且是一次比一比高,但始终没有进入到权利的中心。

一来官员讨厌他挡了升官路,二来皇帝嫌他碍眼,整天劝谏挑毛病。

总而言之,是那个社会,那个朝廷注定让他这个贤臣被人忽视和打压,这也是海瑞郁郁而终的一部分原因吧。


小彭说说那些年


海瑞性格不合适,太刚啦,也不够圆通,而且右倾严重……做做小事情,帮老百姓干点实事,造福一方百姓,审点案子绰绰有余,但是说要官居一品,治国安邦的话,还是能力不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