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魏碑书法是工匠凿刻的,没有文化,是清朝人把它当文化炒作起来的,对此你怎么看?

长乐随喜


这句话,实在可恶,属坐井观天!

南北朝的动乱,我就不普及历史知识了,就言简意赅的说吧!



从十六国到隋代的建立,这中间的北魏书风,经历了太多:

1,北魏统一北方后,先把首都定在平城。

这个时期,出现了《嵩高灵庙碑》《好大王碑》等,楷隶夹杂的情况。

2,北魏接着把首都迁到洛阳,实行汉化。既然推行汉化,书法当然受到南方书风的影响。



这个时期,出现了《始平公、杨大眼、孙秋生造像记》,《司马景个妻墓志》等,基本上都是楷书了,这个时期的出现的碑碣,造张记,墓志铭等,是典型的后世称道的魏碑!

3,北魏的后期,由于南方书风的影响,出现了如《张猛龙碑》《崔敬邕墓志铭》《元羽墓志铭》等,它们结字紧密,挺秀多姿。

试想,如清贫百姓,谁去立碑呢?

4,到了王褒入关,南风北渐,他携带了大量的王氏书迹北来,那个时候“贵游等翕然并学”,这个时候,出现了《张玄墓志》《郑文公碑》《高盛碑》等。



大致是这么个情况。

没有北碑,哪里来的隋唐的鼎盛呢?隶书的传承,又靠谁来完成?

它的意义在于,为后世书家提供了更多取法的范围。


飞鸿踏雪


有人说魏碑没有文化,是北方鲜卑影响下的书法,是工匠直接刻的,当时的书法家也不写碑刻,只不过清朝人清朝人把它放了当文化炒作而已。不喷不黑,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原因如下:

1、魏碑书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上承隶书,下启隋唐楷书,虽然受北方拓跋氏影响,但只是风格上更加粗犷,其笔法上并没有断,隋朝《董美人墓志》、《龙藏寺碑》、唐代颜真卿、欧阳询,就和北魏书法一脉相承。

书而未刻的魏碑墓志

2、说当时的书法家不写碑刻也是错误的,这不仅否定了魏碑,也否定了小篆,汉代的隶书、金文、甲骨文,书写《郑文公碑》的郑道昭本身就是一位大书法家。还有当时书写四山摩崖佛经的书法家安道一被当时的书法家评价为“精跨羲诞,妙越英繇”。

3、大部分魏碑都是先书丹,后刻石头,现在出土有当时写完没有刻的墓志铭有很多,而且像张猛龙碑还都有格子,以张猛龙的地位,他的碑肯定不是普通人写的,这一点从它的文字内容也可以看出来。



4、不管是碑还是帖,它都有精品,和次品,只是帖的次品在时间里腐朽了,没有流传下来,留下来的都是精品,而碑因为刻在了石头上,好的坏的都留了下来,良莠不齐,但有精品。不能因为部分造像题记水平差而否认了所有的碑,这显然有点以偏概全了。

5、即使一部分碑刻的水平不高,但当时的刻碑题记之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文人雅士叫文化,普通百姓的风俗也是文化,西北的信天游是文化、民族舞蹈是文化,甲骨文是巫师刻的、《曹全碑》也是无名氏写的,魏碑怎么就不是文化?

所以,个人认为,魏碑书法的兴起并不是简单的清朝人的炒作,它的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归类于炒作太过于片面。

张黑女墓志

喜欢书法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谢谢。


不二斋


极关健是當時的毛笔由管外裏毛刚转化为管内腔毛不很长時間,其毛笔质量可想而知只是稍强于之前,所以说魏碑体是当时工具決定的。


山西一塵


我认为这说明清朝人比他之前的书法前贤都高明!取得了有书法以来最伟大的成就!出现了盖过前史的一大群巨匠!书法史从来都没有如此灿烂辉煌!是吧?糊涂虫!


君8887387


这话里满满的歧视,不就是看不起工匠吗


千劫97552


是,它本身就是一种不成熟的字体


喜悦王成富


书法本身就是个笑话


上等的外国人


无一丝米书的味道。伪书无疑!


伯闻126


说这话的大都是有点儿文化、好写几笔,又弄不太好的人……😪


用户8819244311035


此乃没文化无知无脑精神病变态之瞎论胡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