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多強勢,孩子就有多悲慘

曾經有一位女高管,在網上曝光過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受到欺凌的事情:

有一天她回家發現,孩子的眼睛受傷了。

她詢問原因,孩子一開始不願說,在自己再三逼問下,才坦誠是被同學打的。

讓這位媽媽沒有想到的是,這並不是孩子第一次在學校受到同學的“欺負”。被迫為別人洗飯盒、幫別人做作業……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

這位媽媽非常氣惱,責問孩子:“為什麼不早點告訴媽媽?”但是,孩子竟然說:“怕你罵我。”


孩子竟然會因為擔心被媽媽罵,而隱瞞自己在學校受到欺負的事情。這位媽媽也坦誠說,可能是平常對孩子太過嚴厲,讓孩子非常害怕。這位媽媽說,自己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但是孩子居然會如此膽小懦弱,也不知道是像誰,這也讓她非常困惑。

父母有多強勢,孩子就有多悲慘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父母能力非凡,事業成功,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很用心,可他們的孩子卻懦弱、笨拙、自卑、消沉,沒成為出色父母的“翻版”,卻幾乎是父母形象的“反面”。

許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背後的深層原因正在於父母的強勢。父母在生活中時時刻刻希望能夠代替孩子去選擇、做決定,包辦代替孩子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1

家長不要以自己的有限,

來指導孩子無限可能的未來

我們常常聽到父母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當我們做的事情不合父母心意,或者父母認為不對時,就會拿出這句“至理名言”,試圖讓我們知道,按照我們的方法去處理這件事情,一定會吃大虧的。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習慣以過來人的身份,長者的姿態,憑藉自己的經驗,試圖斬斷路上所有的荊棘,讓孩子少走一點彎路。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你告訴我梅子是酸的,可是如果我從來沒有吃過,我又怎麼可能知道梅子的酸到底是什麼味道。即使前路坎坷,但是我沒有親身經歷過,又怎麼知道什麼是對是錯。

即使父母的經驗是正確的,但是孩子不可能牽著父母的手走一輩子。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當孩子要獨自一人面對事情時,沒有經驗,沒有經過挫折與磨難的他又該怎麼辦呢?

家長不要以自己的有限,來指導孩子無限可能的未來。如果家長急於以一種成人世界的思維和標準來限制、規範孩子,很容易壓抑孩子的自由意志和創造力;壓抑感還容易刺激出負面情緒,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父母有多強勢,孩子就有多悲慘


2

物質的優越,精神的貧瘠

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曾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的訴苦:

自己的兒子從小就是學霸,985名校畢業。可是大學畢業一年,他失業三次。前兩次是沒過試用期,第三次是自己估計通不過,主動打包走人了。

然後他就拒絕再找工作,現在已經在家悶了快半年,整天打遊戲到深夜,無節制地吃垃圾食品。這位媽媽急得起火,偷偷打電話給兒子的前領導。

對方也坦誠,說:你兒子對工作不上心,好幾次安排他工作,他根本就不幹,還沒有任何理由,批評他一次,第二天人家就不上班了。而且他不太懂事,開會老嗆領導,走廊裡見了老總從來不打招呼,跟同事相處也不好……


這些話讓這位媽媽很吃驚,她從來沒有想到在學業上如此優秀的兒子,會在工作上如此幼稚。

以前我們會把那些到了上班年紀卻還靠父母養活的人,稱為“啃老”,而現在使用最多詞則是“巨嬰”。

這些人,不僅是行為上顯得很幼稚,更重要是在思想上沒有形成獨立的思考能力,還沒有擺脫依賴的想法。

現在的孩子從小的生活環境很優越,家長們都是極盡所能為孩子提供自己所有的一切,但是這種面面俱到的保護,也讓孩子喪失了獨立的能力,不僅是獨立生活的能力,還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讓孩子從物質到精神上養成依賴家長的習慣。

對於這一代人來說,面對物質壓力相對較小,並不會因為一天沒工作就沒飯吃,父母提供的堅強後盾,讓他們可以選擇遇到困難與挫折時,龜縮在父母提供的避風港中,畏縮不前。

從這個角度來說,父母提供幫助的越多,孩子越長不大;父母包辦的越多,孩子越沒有責任感。

父母有多強勢,孩子就有多悲慘

3

你可以不認同孩子的選擇,

但請尊重孩子的選擇


很多父母與子女最大的矛盾在於難以認同對方的觀點與做法。父母試圖以經驗說服子女,而子女則認為父母的那一套早就已經過時了。

還記得那個12年春節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北大學子王猛嗎?在控訴父母的萬言書中,他寫道:

他想按老師要求穿短褲,媽媽不同意;

他對奧數有興趣,爸媽反對他上課、比賽;

他交的朋友,爸媽都要過目;

他想去外地讀書,被爸媽拒絕;

上了大學,爸媽將他託付給親戚,開始另一種方式的控制……

在父母看來,這些都是對孩子的愛,對王猛而言,卻是對他人生長達30年的肆意操控、包辦。

年齡之間的差距,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個體之間的差異,決定了父母與子女之間不可能事事達成一致。實際上,沒有兩個人能事事達成一致,即使雙胞胎之間的想法也不可能都一樣;父母之間也是如此,否則就不會有夫妻會吵架了。既然如此,又怎能要求孩子與父母之間在想法、做法上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呢?

作為父母可以不認同孩子的選擇,但請尊重孩子的選擇。

金星在一檔節裡問孟非,“假如你的女兒,談了一個男朋友,你一點都不喜歡他,怎麼辦?”

孟非說,“少來往。”


孟非對待女兒的樣子,也是所有孩子對父母期望的樣子。

正如畢淑敏所說,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該承受的,該經歷的,他都應該有完整的體驗。如此,他的人生,才能稱得上是值得的。

父母有多強勢,孩子就有多悲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