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还有多少人有心情欣赏诗歌?你怎么看?

柳家建军


诗以言志,文以达意。先秦以前的诗歌都是当时的白化文所写,无论是国风还是大雅小雅,当时的民众读起来都朗朗上口,意思一眼都能明白。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秦汉以后,诗歌就发展成了一种高雅生活,只有贵族士宦文学之士才能写作欣赏,一般的平民百姓连生计都难以维持,还哪有心思去品评欣赏诗词歌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还比较接近秦汉语言,比较直白些,那时的赋与汉赋就比较晦涩难懂了,更因杨雄等人提倡浅显文字隐晦化,故意让人看不懂,以此来显自己学识高深,虽然遭到当时不少人反对,但在内心却也都接受了这一观点,也时刻想显摆一下自己的才学,诗词歌赋就慢慢向苦涩意境高深方向发展。到了唐代诗词歌赋更是讲究引经据典仿古复古平仄压韵,脱离了平民百姓,完全成了上层社会的风雅娱乐方式。唐诗在当时确实盛极一时,有了很大发展,但没听说过唐朝有从民间采风留下的诗歌。唐朝提倡的古文运动,虽说屏弃了魏晋以来骈体文那种不实浮躁文体,但盲目仿古文写作,民间白话与文章已经脱节,民间说话交流一套,文章写作一套,普通老百姓是看不懂古文的。古文运动也为后世各朝立下了榜样,有了文言和白话之分。文章尚且如此,诗词歌赋更与一般百姓脱节了。难怪苏轼在游石钟山记中说,士大夫能文却去不了艰险的地方,农夫愚夫虽能到那些地方,却不能文。宋以后到明清,诗文都是官宦贵族文人的专利,平民百姓却如看天书,一脸懵逼。为什么古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正因为那是富贵人才有的,一般平民都将其看成了圣物。因此从唐至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诗文都与民间百姓严重脱节,为什么我们都会一致认为秦汉以前的诗文最好,后世无法超越?也许这就是根本原因所在吧。诗词文化,一般在太平之世,就会繁荣,乱世成就不大,原因恐怕大家都明了。但唐宋元明清繁荣的诗词歌赋,都是上层社会的,与大多数平头百姓何干?现在文字提倡推行白话文已有百年,各种书信文章也都白话,诗歌也提倡现代诗歌,但是,最近在诗文歌赋方面有过于崇古的倾向,有些人写文章也爱引用一些文言文句子,如果更能表情达意,别人一看就懂,那也无可厚非,可笑的是一些文言句子就连他自己都没整明白,就盲目引用,以此来显摆自己文化水平高深,你说可笑不可笑呢?白话诗歌看来有些衰微了,代之而来的是仿古诗。有些人甚至提出写诗越有古意越好,在写的古诗里不能有现代的名词,什么手机呀、汽车飞机呀、微信呀等等都不能在写古诗中显示,那样写出来的诗就太没意境了,非得回归到古道衰草、斜阳巷陌才行。这是什么逻辑?这不是在开历史倒车吗?写出的诗都古言古语,苦涩难懂,这是想让大多数人去欣赏品评吗?现在的生活都是快节奏,生活工作学习压力都很大,有谁还会有闲心去欣赏诗词歌赋呢?更何况你写得那么深奥那么朦胧,让人看了半天尚是一头雾水,有谁还会去喜欢去深读呢?因此除非一些“待业”、无事、退休闲人外,去关注喜欢诗歌的人是很少的。在生活中有了一些诗情杂感吧,想写出来,但鉴于不懂平仄压韵、用典仿古,也就只能作罢。因此要想被平民大众喜欢接受,要想让诗歌文化得到发展,在诗歌创作上,就要打破条条框框,不管用什么形势写诗歌,只要能酣畅淋漓地把自己所想所感所看都尽情挥发出来,适当修饰,大众都能看懂理解欣赏,这就是好诗歌。要多写些“下里巴人”,少写些“阳春白雪”。白居易的诗歌为什么能在民间受欢迎?能传播到海外?就是因为他写的诗歌文字浅显更接近当时白话。学古是为今用,只有古文今用,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运用,诗歌文化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sunjin72976689


当代有多少人有心情欣赏诗歌?你怎么看?

我认为诗歌是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写照,是一个朝代变迁的反应,是劳动人民在工作之余的片刻享受。

当代诗世大兴,无数文人墨客争相献技,普通老百姓也走进各个软件平台,把自己写的小诗呈献出来。贡大家欣赏。现在“我爱中华好诗词”,办得好,无数人士为了比赛得名次,白日黑夜地背诵。在比赛现场上气氛火爆,大家情绪激动,为选手们,呐喊,助威。电视台的这个节目推动了诗词的普及。哪些平时不爱诗歌的也背诵起来。

诗歌起源于民间纤夫的号子。纤夫拉纤是又苦又累的活。我们祖先们苦中寻乐。把简直的喊号编成了歌。这样艰苦的劳作变成才艺演义午台,其不乐哉。当代“纤夫的爱”经歌唱家演唱,真是妙言动听,情意浓浓。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里面收录了大量民间诗歌。有《硕鼠》此篇,诗中抒发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愤恨。大喊"硕鼠 硕鼠,勿食我麦"。句简意精,掷地有声。把心中的愤怒爆发出来。

劳动人民创作很多作品,因为没有社会地位,其作品名字常被佚名。但作品的光芒早已射到世界各个角落,被永远传颂。其中《木兰辞》就是杰出代表。

人们对古诗中精华句子,喜欢冠上最名。例如,世界上最长的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李白。

现在各个平台都有诗词群体,其中大部分都是普通百姓。不要担心诗词被遗忘,那是因为不喜欢诗的人。感受不到诗的阳光,美好。











新浪阳春白雪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中国古代是以诗歌来教化文明的。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一。我们天天都在听歌手唱歌,演唱会、主题曲;古代的《岳飞~满江红》,现当代的《国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励志的、亲情的、爱情的等等,其中的歌词都不是诗歌吗?

当下,中国社会已经进入解决温饱之后,开始追求精神安慰的阶段。这是一个传统观念分化,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年代。也是人们希望重塑新的精神价值的时代。诗歌正好承担特殊的慰藉心灵的作用。比如个人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寄托和相互安慰,个体精神的救赎⋯⋯。慰如:获得"咸宁第二届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的

题目:《故乡》

故乡真小/

小的只盛下/

两个字//

全诗十三个字。奖金10万元,可谓一字千金。作者施云说:故乡是什么?他也说不清。便想把这个回答交给读者。有人感叹"问到心里去了"。


还有一位小学生写的一首诗,也值得我们称赞:

题目:《我想变成一棵树》

我想变成一棵树/

我开心时

开花/

我不开心时

落叶//

网络诗歌的普及,草根诗人和女人性诗人的出现,为诗歌大众化铺平了道路。

诗歌期盼"高峰"。英国伟大诗人,"天才预言家"(恩格斯语)雪莱说:"在一个伟大民族觉醒起来,为实现思想上和制度上有益改革进行的战斗中,诗人是一个最可靠的先驱、伙伴和追随者。




李彬文


确实,当今社会,喜欢和欣赏诗词的人很少很少。根本原因是,人们太浮躁了,静不下来。静都静不下来,又怎么可能去赏析经典诗词呢?

其实,诗词是绝美的,我们应该好好去赏析,才能让自己活得更从容、更淡定……

诗词之美:

一生最钟爱的诗词缱绻,如明珠熠熠,如月华皎皎,如星辉灿灿。撷取最优美的诗风词韵,谱下最清丽的墨迹书香……

在质朴的上古歌谣里,是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随意自然;

在天然风流的诗经里,是百姓“桃之夭夭,宜室宜家”的灿烂;

在瑰丽奇绝的楚辞里,是屈原忧君忧国“长太息以掩涕”的长叹;

在魏晋名士的清谈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

在豪迈奔放的唐诗里,是“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的盛唐气象;

在缠绵婉约的宋词里,是“杏花烟雨江南”的明媚春光;

在哀婉真切的元曲里,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无限沧桑;

……

最美的诗词,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读的典藏。



青年作家刘志良


退体前,一次和朋友闲聊,开始聊物价,聊市埸,聊工资,后又聊到诗歌上头去了。我问朋友:“喜欢诗歌吗?”他说:“喜欢诗歌,给钱吗?”我说:“不给。”朋友说:“不给钱,喜欢它干啥。”我又问:“喜欢读诗吗?”他说:“读诗给钱吗?”我说:“不给。”朋友说:“不给钱,读它干嘛。”诗歌在我朋友的心目中一点地位都没有,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全完是由钱来确定的,给钱就喜欢,不给钱就不喜欢。这件事使我想到,在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横行的社会条件下,诗歌是没有地位的。在有些人看来,诗歌与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当今社会倍受推崇的是企业家、金融家、各单位的高管,等等。必须承认,这些人为国家、为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理应受到推崇。但也必须看到精文化方面,主要是诗歌的创作和欣赏受到了忽略,因为诗歌带不来人们所期望的物质财富,因此倍受冷落。书法、绘画、歌曲、小说都能买出大价钱,唯独诗歌买不出钱。这是人们无心创作和欣赏诗歌的主要原因之一。要使诗歌创作达到较高水平和提高人们欣赏诗的能力、水平,必须给诗歌创作者和诗歌应有的社会地位,使诗歌创作也成为创收财富的手段之一。否则,很难挽回诗歌的颓势。

据笔者所知,现在虽然写诗歌的人不少,但真正用心写诗歌的人却聊聊无几,绝大数是应景或附庸风雅,业余的居多,专职的极少。我们中国,号称诗的国度,难道进入现代社会只剩个虚名吗?

对那些不为金钱所动,孜孜不倦地创作诗歌的人,点大大的赞。我相信,随着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中国的诗歌一定会重新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布衣闲人10


我不知道说的是现代诗歌,还是旧体诗歌。中华诗词歌赋源远流长。

对于现代诗歌我不甚了解,不做评说。但是古诗词知道的也不多。还是因为孩子才来读的。

读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古诗,所以我敢说做为一个中国人,大多数人都会吟诵几首古诗。随着国家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改革。不仅古诗越来越受关注,连带着古文也有所增加。

我家孩子今年读一年级,除去书上的几首古诗。老师额外打印了10首古诗发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背诵。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的古诗词会越来越多。

至于为什么要背诵这些古诗,就像网上说的,当你看到夕阳余晖下河面飞过一群鸟时,不会只感叹:哇塞,太美了这景色。而是随口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诗词不仅能表达我们的情感也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古诗词的。


轩宝的老妈


当代国人都有哪些人还在欣赏诗歌?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于某个时段经历欣赏诗歌的体验。

学子时,诗歌与文字语言一样是必读,只要文字语言还在,诗歌就不可缺。

离开了学校步入了社会,有些热爱诗歌的人,可能还会看诗写诗,但大部分忙于生计,恐怕离诗歌是渐远了。有些人生活稳定,无须为权财势奔波的时候而又是诗爱者,就会向诗歌靠拢。这个群体,以退休人员为主。这群体可能是除学生外最大的写诗读诗团体,而且,写读古体诗词的以这群体为主。当然,写诗读诗的还有一个主要团体,那就是文艺工作者,即作协会员,诗会会员等。

有些人很鄙夷诗歌及写诗的人,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曾饱含诗意,不然怎会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人生原本就是一首诗啊!


钟禅


我觉得诗歌离不开人们的生活,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诗歌。下面我就诗歌的一点看法说一说。

第一关于诗歌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他的字数和问题的内容深刻,方便,而且抒写简单,可以随时随地的发表。他的语言是高度的总结和凝练的,是每一个写作者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的问题,内容也是多样的,可以反映生活,反映社会,也可以反映人文。《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他也是语言文化艺术的表达。

第二发挥网路优势

我们今天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写文字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一直在坚持写作,尤其是诗歌,大家也可以看看我的作品提提建议。在互动的过程中也发现看到了很多喜欢写诗歌的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必须是大力气的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看到很多地方开办学堂和文化艺术馆,发表诗歌的网络,我觉得诗歌文化还是比较繁荣的。

第三每个人都可以是诗歌文化的传承人

今天我们看到了很多热爱诗歌写作的人,他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方式在发表写作,而且电视节目和学校也在大力的学习。我想通过一些培训和互联网的讲座,还有网络的大力扶持推广,喜欢诗歌的人会越来越多。


可以关注我,一起学习交流文化知识,感受文化的魅力,谢谢!


兵传媒


《诗之新印象》

仿佛街边

长椅上休闲的老太太

过往行人多多

无一留意你的寂寞

你也曾拥有

如花如月如水如云的青春

你也曾经历

如风如雨如山如海的爱恋

如今,闲暇有影视消遣

思念有微波传递

激情有摇滚渲泄

记忆有电脑储蓄

到那里寻覓你的知音呵

文人们各忙各的事去了

空留些感慨

微薄的稿酬,难以维持生计


兰花花4722


我注意观察了周围,真正喜欢诗歌的人十分之一都不到。大多数人只是觉得挺好,但是并没有把它当作回事真正去喜欢。以此类推,中国当代人喜欢诗歌的同十几亿如此庞大的群体相比较应该是个羞于启齿的数字。

不能不说,这个数字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越美国也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同经济相比,却没有那么出彩。放眼看去,满街的手机“低头族”,通俗读物,小报花边,明星绯闻,财富大佬,网红,电游……唯独少了诗歌一席之地。表面看,它并没有干扰到国家整体崛起的态势和趋势。但是,它造成的深层次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文化与经济失衡,会影响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影响和促进。一个文化素质肤浅,文化实力欠缺的国家是不可能引领世界的。

喜欢诗歌与否,说到底,不是个心情问题,也不是有无时间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的文化和精神境界的价值取向问题。一个人爱好纯文学,爱好古典诗词,爱好当代的诗歌,是他精神世界丰富,高雅,美好的表现。在这样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引领下,这个人会因为心情好否去到诗词歌赋,文学殿堂里寻求寄托和安慰,会想方设法去找时间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诗名作,用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更多的人喜欢诗歌,是国家强大繁荣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反馈。是让国家更加强大繁荣,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看一下唐代诗歌的发展程度,看一下《全唐诗》收录了几万首诗和几千个诗人,就可以知道。唐朝是当时的世界之都绝非虚词,就不难看到我们现在的文化差距有多么大。

喜欢诗歌的人多起来的一天,就是中国真正强大起来的标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