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乐毅为什么举荐赵括取代廉颇?

斌格谦


这纯属瞎说嘛。

根本没有乐毅举荐赵括这件事。

这里我来说说乐毅在伐齐之后,干了些什么。

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上台,关于乐毅的流言又死灰复燃。这些流言大体是说:乐毅伐齐,就剩两座城池一直没攻下来。乐毅实际上是想拖延战争,等齐国民心归顺后,自己就当齐王。现在齐国人不怕乐毅,只怕燕国调派其他将领过来,如果那样的话,齐国最后两城必破无疑。

这些谣言,并没有新意,仍然是诽谤乐毅心怀不轨,谋求称王。诬以谋反,可以击破九成以上君王的心理底线。生于忧患的燕昭王不信谄言,但他的儿子燕惠王就被这种流言吓倒了。一个平庸的君主,面对一个卓越的部下,心中总难免产生自卑感。不仅如此,在燕惠王还是太子时,与乐毅就有矛盾,这也促使他下定决心,要撤掉乐毅总司令之职。他派一位名叫骑劫的将领顶替乐毅,并召乐毅回燕。

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对自己非常提防。他担心一旦回到燕国,会遭到燕惠王的毒手,思来想去,最后他决定前往投奔赵国,回到自己的故国。此时的乐毅已是名满天下的将领,赵惠文王对他的回归非常欢迎,封他为“望诸君”,并把观津作为其采邑。

乐毅一离开,燕师就不行了,被田单乘机反击。田单成为齐国的”解放者“,他不可思议地开始伟大的进军,一鼓作气把燕师赶出齐国,解放整个齐国。

现在燕惠王终于知道自己犯下大错了。可他非但没有责备自己,反倒责怪乐毅了。他写了一封信送到赵国,交到乐毅手中,大意是说乐毅对不住先王的知遇之恩。燕惠王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反咬一口,拿乐毅出气,可见心胸是多么狭窄。

针对燕惠王的责难,乐毅写了一封回信。这是一封非常有名的信,只是信太长,我在这里不做全文引用,只择其要点。

在信中,乐毅先回顾自己投奔燕国并受到燕昭王重用的经过,以及伐齐之役的前前后后。他盛赞燕昭王“有高世主之心”,就是说,有超越当今君主的思想,并评价说“自五霸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燕国以弱国击破强国,这确乎是其他君主所未能做到的。

紧接着,乐毅为自己去燕归赵做辩护,说:“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如果他忍受别人的侮辱、诽谤,当初燕昭王杀进谗者不也是错误的吗?自己不能接受这种谗言的攻击。更进一步说,自己要是蒙受这种不明不白的罪,让那些奸佞小人得逞,这就助长了歪风邪气,从道义上说,也不允许牺牲自己来让小人得志。

虽然是为自己辩护,乐毅仍表现出名士之风范,正如他所说的:“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他并没有过多地指责燕惠王,只是指出“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把批评的矛头指向燕惠王身边的佞臣。事实上,他还尽力避免燕、赵之间爆发冲突。

在田单复国后,赵惠文王曾经想图谋燕国,他对乐毅说:“燕军在齐国遭到重创,燕王听信谗言,以致于国人都不愿归附他,能不能趁此机会图谋燕国呢?”乐毅一听,跪倒在赵王面前,流泪说道:“臣以前尽心竭力辅佐燕王,就如同现在尽心辅佐大王一样。假设臣现在身处他国,哪怕是对赵国最卑贱的刑徒奴隶,我也不忍心图谋,更何况是燕昭王的后嗣呢?”赵惠文王感于乐毅的忠心,便放弃了攻打燕国。

乐毅什么时候去世的,史书没有详说。但是在长平之战以及后来的邯郸之战中,都没有看到乐毅的影子,应该是已经去世了。否则,乐毅作为一代名将,赵国怎么可能在国家危亡关头,还置之不用呢?


君山话史


唉!

长平之战,赵国撤了廉颇,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很大程度上是秦国用力,赵王这边有人收了好处,替秦国说了话。

赵括这个人,在赵王要用他时,赵括的母亲还去找过赵王,说赵括的父亲,每次立功受赏都会分出一部分分给部下,每次受命出征前,都是与部下在一起研究方案,找括受大王封赏后把所有的金银都搬回家,看到好的宅邸就买下,天天在家坐与高堂吃酒玩舞,虽然他讨论军事很有条理,但他和他父亲完全不一样。如果大王非要用赵括为将,请允许我离开赵国。

后来,就有了长平之战,秦军坑杀40万赵军。


没有四季的冬天


很确切的说司马迁的《史记》和《战国策》等史书里面都没有记载乐毅推荐赵括而取代廉颇的问题,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从什么地方得出的结论,有出处吗?

乐毅晚年虽然在赵国,生卒年也不详,就算那个时候还活着也不可能推荐赵括,乐毅和赵括的父亲赵奢是朋友,赵奢不可能没有跟乐毅谈论自己的儿子。赵奢知道,让儿子做将领就是让他去送死,他绝对会给自己的朋友说这件事情。“知我者莫过于父母”赵括连自己的母亲都反对他做将领,做将领前都和他断绝关系,你可以想象赵括的真本事在哪里?赵王就算中了秦国的离间计,任用赵括就是把他往火坑里面推。

现在有人给赵括洗白,说他被低估了,在长平之战还坚持了这么久,只是对手太强了。赵括带领几十万人直接攻击秦军,结果被秦军几千人狙冲击,40多万人被分割包围,粮草断绝最后实在饿得受不了了才冲出去。之前为什么不冲,非要等到战斗力丧失的时候冲出去。

当时秦国的确强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与秦国正面作对,赵国明明知道面对面干不过,没有把握,为什么不防守。当时秦国也不敢打消耗战,想速战速决,秦国毕竟是出函谷关作战,国内空虚,加上路途遥远,他也不敢在长平与赵国长期对峙。当时坚守防御是最好的军事策略,战国格局,每天都在变化,诸侯国摇摆不定。这样僵持下去,说不定某天就给了赵国反攻的机会,这也说不定。

只是当时赵国的人才有局限,像廉颇和蔺相这些如都老了,蔺相如还卧病,乐毅、田单虽说都在赵国,这两个人在长平之战估计都死了。不然,赵王肯定会任用这些老将,为什么非要用赵括。有人说还有李牧,李牧当时还是一个看守烽火台的小兵,根本没有崭露头角。赵国能用的将领除了廉颇,估计也就只有赵括了。赵王任用赵括,就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把乐毅拉进来,真的别有用心。


谋士说


当年秦国和赵国是势均力敌的两个大国。长平之战在廉颇当政时,已经相持几年。古代打仗,双方投入兵力部署都在四十万人马,这是何等大的开支,双方都在耗尽自己的国力。包括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在战略层面上看,秦国明显比赵国棋高一招。秦国的白起,号称战国时期的战神,用离间的方式,挤走廉颇,引来青年才俊赵括领军,又刻意隐瞒自己身在秦营统领,放风自己病入膏肓。你一切都満过赵括。年轻的赵将军毕竟稚嫩,不幸入得谷中。以一比一的人马,被秦国白起击败。屠杀俘虏四十万。白起确实想一豉作气灭了赵国。因为秦国内部的原因,白起的战略目标未能成功。战争的胜负的机会瞬间变化,白起后来再没有攻击赵国的念头。战机的流失一去不复返了。因为长平之战,秦国也是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只有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白起就是死,也不再同意攻打赵国了。本人不玫读历史,只是看了学者作家孙浩辉的巜大秦帝国》长篇小说的一点点记忆而已。


刘声90883005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赵输在体制与综合国力,赵战略走保卫战,秦战走攻灭战,因然赵起初没有动用国运决战之心,只是战局拖延过久,国本无天下粮,致军中无粮境界,即使战机厄运没到,也不得已与秦决一生死!故赵输粮食战,非军事战!秦須胜了,也自损过半国力,致使秦重新用十多年之时灰复国力元气,才重新提程统一天下,统一天下中,秦召王无缘合一天下!致于赵帅赵括与秦帅白起对比,秦胜了,但白起也不敢承认自己胜了赵括指挥才能!可见赵括面对强秦如虎,在没平等对环境打下,丝毫不惧,指挥卓绝,而使秦国力亡半!后说评纸上谈兵,只是后来史书者说矣,非当时人或同时代人说!


严才杰1


乐毅举荐赵括取代廉颇?不知道是谁说出来的这话,说实话,长平之战之时,乐毅是不是活着还是个问题,如果非要问谁举荐了赵括,那应该是秦国。

先来说说乐毅

乐毅是中山人,后来成为赵国人,在赵武灵王死前就被举荐做官,说明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死时,他至少二十岁。那么到了公元前260年,他至少55岁了,是不是活着是个问题。

乐毅后来做了燕昭王的亚卿,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欲攻打齐国,乐毅建议合纵抗齐,燕昭王同意,乐毅遂说服赵韩魏楚共同出兵,五国一致同意,乐毅被封上将军,执相印,带领五国军队攻打齐国,在济水大败齐军。

四国军队返回,乐毅率燕军继续追击,攻下临淄,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乐毅攻下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只剩下了莒和即墨两城迟迟没有拿下,这时候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君臣不睦,齐国趁机离间两人,燕惠王遂将乐毅换了下来并召回。乐毅不肯回而跑去了赵国,赵国将观津封给了乐毅,燕惠王和乐毅还通过信。

这之后,再也没有了关于乐毅军事上和政治上的记录。他什么时候死的也没有记载。

更没有他与长平之战有关联的任何记载。

赵括与长平之战

关于长平之战,我之前已经写过一篇,前期,廉颇坚壁不出,试图打持久战,拖垮秦军。而秦国显然并不没有如廉颇想的那样好对付。

秦国对于廉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保证后备粮草充足,秦国自有了巴蜀之地后,粮草储备甩赵国十条街。相反赵国的粮草储备吃紧,赵孝成王已经暗暗着急,开始对廉颇的防守有了意见。

秦国又放出消息,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孝成王已经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赵国此时除了廉颇,已是无将可用,赵奢已死,蔺相如又病重,李牧远在边关。于是赵孝成王召见赵括,询问赵括可否打退秦军,赵括头头是道分析了一通,赵孝成王觉得可以出战,虽然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都不看好赵括,赵孝成王还是病急乱投医的决定让赵括取代了廉颇。

然而,赵括万万没想到,他面对的并不是秦国的王龁,而是白起。

白起专门为赵括设计了军事方案,而赵括熟读兵书,却经验不足,无法适应战场的瞬息万变。再者粮草断绝多日,赵括求胜心切,遂被白起耍的团团转,在突围中被射死。

饥饿难忍的赵军投降,而白起为了震慑赵国甚是山东六国,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赵国惨败。


萧晓四姑娘


这个史论纵横还真就没听说过!

乐毅的出生年史论纵横从网上没有找到,但是乐毅伐齐是发生在公元前284年,而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60年,两件事之间相差二十多年,如果乐毅还还活着,以乐毅当年率领五国大军伐齐气势,应该比较有说服力吧!

先来讲讲乐毅伐齐

齐国在战国中期的时候,一直承担着东方的霸主,因此,常常欺负弱小的燕国,曾经两次灭燕,燕昭王怀恨在心,后来燕昭王筑黄金台广招天下英雄豪杰,乐毅因此来到燕国。

后来齐国自恃强大,吞并了宋国,给了燕昭王机会,燕昭王联合三晋和秦国,开始伐齐,乐毅除了担任燕国的上将军,还拜赵国相国大印,统一指挥五国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干向齐国,可以说将齐国灭国了。

后来,燕惠王换掉乐毅,乐毅出走到赵国,关于乐毅的历史基本就这些了,生卒年不详,最后死在赵国。

我认为乐毅在赵国活的时间应该不长,或者已经很老了,大家来推算一下,什么样的人能够拜为上将军,并且有威望能够率领五国士兵去作战,肯定是特别有威望的人,这个人当时肯定要有四十岁以上,如果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其他几国将领必然不服。

那到长平之战时,乐毅肯定要六十多岁了,这期间,如果乐毅还活着,肯定会有所行动,当时赵国军事活动很频繁,这么有威望的人,不可能就在家待着,何苦二十年一点动静都没有,到长平之战的时候突然献计,举荐赵括。

所以,举荐赵括的人应该不是乐毅。


赵国为什么会选择赵括担任主将

很多人都说赵国换赵括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认为秦国急于决战,所以才让人放出风,说秦国最害怕赵括,说赵括如何厉害厉害,然后赵国就决定派赵括去了。

你感不感觉赵国人都是傻子,赵括如果没有一点水准,赵国就信服了,作为名将之子,熟读兵法,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将二代,选择这样的人当统帅很正常,除了赵奢的儿子赵括外,赵国后来还任用乐毅的儿子乐间为将,而乐毅是乐羊的后裔。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赵括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只会纸上谈兵,其实这都是人长期以来的误解,史记中对将军的生卒年都没有详细的数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赵奢死的时候有60多岁,而长平之战之前,赵奢已经死了,你说在古代一个六十岁的人,他的儿子会有多大岁数?

在赵括要上战场的时候,赵括的母亲还和赵孝成王说,如果赵括打了败仗,老身能不受株连吗?这里面也用了一句老身,可见,赵括的母亲当时岁数也很大,赵括就不可能是老来得子。

根据这些推算,赵括当时应该在四十岁已经,哪一个傻子也不会把几十万的军队交给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的。一个四十岁的名将之后,会一次战役都没打过?

所以,赵国选择成年的赵括应该是没问题的。

赵括如果不是意外阵亡,也许不会败这么惨

长平之战对峙三年,一个人口三百万到四百万的国家,将四五十万的青壮年劳动力放在战场上,哪个国家都吃不消,急于求战的赵王选择主战派的赵括前去替换廉颇。

可以说,赵括就像他自己说的,的确打不过白起,被白起大败,但是赵国一共被坑杀45万,其中二十万是投降的,死二十五万,杀掉秦国的人数也在二三十万,应该说,伤亡人数差不多。

关键长平之战决战的时候有几个拐点,第一个是赵括急于决战被包围,第二点是赵括在突围的时候意外阵亡。按照这个伤亡率的情况来看,如果赵括不是中了埋伏,或者赵括不是意外阵亡,结局还真未必这么惨!


史论纵横



首先说本人不懂历史,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说错了请各位帮忙指证,帮我改证错误。

乐毅的名气在于合纵多国部队伐齐,乐毅的政治水平远高于其军事水平,联合5国军队击溃齐国,并无法说明其军事水平有多好,只是口才类似诸葛亮,舌战群雄,所以严谨的说乐毅不能算个兵家。齐魏燕联军也曾打的秦国毫无还手之力,打齐国是5国,谁也扛不住啊。

长平之战时,乐毅已经死了吧,怎么可能是乐毅推荐赵括啊?

赵括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差,赵哥接管部队时,赵国粮草补给已经消耗殆尽。坑杀赵卒40万?为什么会被坑杀?是因为投降了,赵国兵马胡服骑射,有名的彪悍为什么会投降?那是因为粮草没了,所以才会投降,廉颇守了三年,耗尽了国力,赵国地少,所以赵括不出战,最后赵国也会被困死,只是赵国的大黑锅让赵括背了。

赵括如果早三年接管部队,不守直接开干,就算是白起也不可能坑杀40万赵卒,楚云飞说过,就算是猪,也得抓半天吧,更何况是40万赵军,所以,这就是一场弹尽粮绝的困兽之战,没粮食,部队必然生变,所以赵必输,无论谁为主将赵国都会输,战争面上士兵之战,实为国力之战。



非专业车评


大哥,你在逗我吗?

乐毅那时候应该死了吧,我记得当时有个叫乐乘的将领。

翻了翻史记,发现这事根本没有,没人举荐赵括代替廉颇,相反蔺相如和赵括母亲都反对赵括代替廉颇,而赵王跟赵括谈了谈就觉得这小子可以,赵王肯定以为赵括有他爹赵奢的能力,没想到是虎父犬子


小韩游戏解说


乐毅推荐赵括这事,多半是网友演义杜撰出来的,汉朝以前的历史主要依据就是史记,史记中并没有记载乐毅推荐赵括这事。

乐毅是战国时期名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出山之前就经常自比管仲乐毅,可见乐毅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他本是魏国大将乐羊的后裔,生在中山国(今天的河北),后来工作在燕国,生卒年不详,最出名的功绩在于率领五国联军把当时的大霸王齐国打的落花流水,燕昭王死后,乐毅收到燕国的猜忌,跳槽到了赵国,被封为望诸君。后来死在赵国!

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纸上谈兵的原型,长平之战的主谋,赵国衰落罪魁祸首,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长平之战启用赵括的原因做过论述,结果被不少人骂,但是在这里还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赵括并非像成语中所表现的那样无能,只不过是遇到了白起这种级别的神将,所以才会败的一塌糊涂,借此机会,再来说说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缘由在于秦国想抢夺韩国的上党,而上党的守将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于是以上党十七城作为投名状,引诱赵国出战。

赵国十分矛盾的接受了冯亭的建议,于是长平之战爆发,秦军主将是王龁,赵国主将是廉颇,两个老炮儿都是成精的人物,用兵十分谨慎,互相磨了三年,谁也奈何不了谁。

三年,对于两个国家都是难熬的持久战,双方的国力都被消磨殆尽,为了拿下对手,各种盘外招开始出现。

秦国暗中放出谣言,秦国最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括!

历史记载:赵国中计了,派出赵括,所以战败。

我个人十分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果历史是如此的脸谱化,那简直太侮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商!

赵王用赵括并非中计,而是基于自身实际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量,廉颇迟迟不愿意决战,采用拖字诀,也许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赵国的国力耗不起了,他需要改变。

而此时,能用的人手有限,乐毅是个人物,但是此时还在不在都是个疑问,后起之秀李牧要防守匈奴,名臣蔺相如是个文官,并没有大兵打仗的经验,还不如赵括。

虽说赵括没有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但是好歹是名将之子,理论达人,因为父亲的关系,在军中有一定的威望,年轻有朝气。

当今世界足坛主帅的代表人物瓜迪奥拉就是从巴萨B队直接提拔上来,最终创造了梦三六冠王的神话,菜鸟主帅齐达内卫冕欧冠,可见用新人当家并非没有道理。

死马当作活马医,用也是死,不用也是死,何不赌一把。

总不能一直把国家的命运拴在一个垂垂老矣尚能饭否的廉颇身上吧!

于是赵括取代了廉颇,最终被白起斩杀,赵国四十万大军被活埋,从此一蹶不振。

据说在此之前,蔺相如和赵括老妈都极力反对由赵括带兵,但是赵王没有采信,至于乐毅是否有推荐,有待历史考证。

纵使乐毅真的推荐赵括,也并非全无道理,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各种办法都可以尝试!

我自己也有一个疑问,如果乐毅还在,如果乐毅挂帅,赵国是否会输?

大家也可以告诉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