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河流魚塘裡的野生魚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怎麼會比飼料魚好吃,你吃過嗎?

七星老農


農村河流魚塘裡的野生魚到底從哪裡來的,怎麼會比飼料魚好吃,你吃過嗎?這個問題花腰妹為你解答,因為我從小就喜歡拿魚摸蝦,這些魚蝦都是河流魚塘裡的野生魚哦,吃過很多,至今都是回味無窮!


花腰妹的家鄉雖說是山區,但是大小壩塘和小溪、河流也不少,所以從我記事開始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跟隨村裡的小男孩一起到河流、魚塘裡拿魚摸蝦,為此,沒少挨父母打罵,說我一個女兒家家的,整天和男孩子一天混在一起,像個假小子,成何體統,但是我天性如此,父母也沒辦法。


我們最喜歡捉的是兩種魚,一種是池塘裡的野生鯽魚。記得在半山腰的一個山箐裡,以前有一個牛打滾塘,不是很大,平日裡靠雨水和山箐水積蓄,一般都是給上山的牛羊牲口喝水的地方,常年四季不會幹水。

以前一直沒聽說塘裡有魚,偶爾有人說時不時會逮著幾條泥鰍、黃鱔之類的。但是很奇怪,有一年一小夥伴突然召集大家說,看到那水塘裡好像有魚在遊動,於是幾個小夥伴帶上撈魚的工具就直奔池塘。


我們先把池塘的水放幹,就看到魚兒跳個不停,我們幾個高興壞了,連蹦帶跳下到池塘,藉助撮箕、拉耙等撈魚工具,一個多小時就捉到了幾十公斤的魚。

說來也奇怪,池塘裡的魚全部都是我們喜歡吃的野生鯽魚,有三指大小,最大的有巴掌那麼大,當時我們很奇怪,沒人放魚苗,這些鯽魚從哪裡來的。


回家問父親,父親笑了,說真是一群傻孩子,鯽魚喜歡把卵產在碎草葉上,而且生命力非常強,哪怕是卵乾枯了,但是遇到水就能重新活起來。

所以,有可能是人或者其他動物不經意中把帶有魚卵的碎草帶入了池塘,也有可能是山洪水爆發,從上面流下來的水中有魚卵或者小魚苗進入池塘。我們聽了覺得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喜歡捉的第二種魚就是溪流裡的野生石頭魚,也叫小紅尾巴魚,因為它的尾巴是紅色的。下到小河或者溪流中,把小河水用石頭和泥巴堵斷,讓河水順著一邊流淌,然後掀開截斷河面的石頭,就可以捉到肉嘟嘟的石頭魚了。


如果運氣好的話,一天可以捉一小桶。石頭魚喜歡把卵產在石頭或者河岸邊,只要有水無論漂到哪裡都會成活,怪不得山澗小溪和河流裡經常有石頭魚的身影呢。

除了野生鯽魚和石頭魚外,我們當地還有釘子魚、白條魚、苦馬魚、泥鰍、黃鱔等數十種野生魚類,因為獨特的水源和生態的食物來源,這些野生魚雖然不是很肥大,但是味道卻很鮮美,富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還有傳統的藥用保健價值。我們常用來煎、炸、燉、煮,是大自然賜予農家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


花腰妹


其實,小時候一直都好奇,學校門前的魚塘,每年冬天都乾枯,然後第二年春天下雨時,又滿水。冬天乾枯後,很多人都去抓魚,挖泥鰍,把魚塘裡的魚都抓完了。可是,第二年,等水滿了後,又有魚了。

其實,農村魚塘河流裡的魚,到底哪裡來的呢?

河流裡的魚哪裡來。一般都是從別的河流支流,很水來的。至於你想問,別的河流裡的魚哪裡來的。這個問題,就像人是哪裡來的一樣了。

而魚塘裡的魚,一般又幾個途徑來。

1:河流水漲時,漫過了魚塘。而魚隨水進入魚塘後,沒有隨水出去,就留下來,進而繁殖成群了。

現在農村那些無主的魚塘,水溝裡的魚,大部分就是這樣來的。都是跟水進來,然後被困在那裡,然後繁殖出來的。

2:人為放的。

在農村,有些人也喜歡放生。在特殊的日子裡,把魚放生到野外無人的池塘去。

或者,通過別的渠道無意把魚卵帶入那野生池塘裡。

3:風無意中把魚卵吹到別的池塘裡。是的,真的是風。我是在網上看一個紀錄片知道還有這種說法的。我當時看時,也覺得特別震驚。

魚卵的生命力是非常強了。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它有自己特殊的保護機制,可以存活幾年。而有些魚卵是很輕的,猶如塵埃。

有些魚喜歡把自己的卵產在水邊的草葉上。然後,颳風時,就把那些輕如塵埃的魚卵吹走。有些幸運的魚卵,會落到水塘裡。


4:動物把魚卵帶過去的。

如鳥類喝水時,不小心在嘴邊的毛上沾上了。等鳥到另一個水塘喝水時,又落了下來。

於是,魚卵孵化,繁殖成群。

野生魚比飼料魚好吃?這是錯誤的觀點。有些野生魚也不好吃,還有一股濃濃的味道,就像那些臭水溝長大的野生魚。


而一些被汽油廢水汙染過的水池裡的野生魚,也有一股濃濃的汽油味。

所以,魚好不好吃,是和它的生存環境和吃的東西有關的,還和它的生長週期有關。

如果,在山清水秀湖泊裡,就算喂飼料,成長的時間足夠的話,一樣好吃。

如果,在一個長期被廢水汙染的水塘里長大的魚,就算野生的,天天吃草長大,也不好吃。

不過,總得來說,野生自然長大的魚,大多數比養殖的好吃。


村哥小凡


首先,農村河流魚塘裡的“野生魚”有兩類;

一類是我們常見的養殖品種;如“四大家魚”或者其他常見養殖品種,這類魚大都是從養殖場裡“跑”出來的。由於人工養殖池塘發水或者有漏洞,導致魚兒跑到了自然河流裡,經過不斷的繁衍,農村河流和池塘就出現了我們看到的“野生魚”。

還有一類“野生魚”是本來就在自然河流池塘裡生長的,這類魚顏色各異,體型很小,長不大,有的還叫不上名字,但繁殖能力很強,經過不斷的繁衍和遷徙,最終出現在各個河流和池塘中。



那麼為什麼野生魚比飼料魚好吃呢?

因為野生魚的的生長環境和所吃的餌料有關。飼料魚由於常年在高密度的池塘環境生長,吃的都是人工配合飼料,生長週期短,所以導致做出來的魚肉口感一般。而野生魚常年在自然水域生長,水質情況良好,吃的都是一些天然餌料,生長週期也較長,所以做出來的魚肉口感鮮嫩,爽滑!


以上就是我對野生魚來源和口感的一些理解,相信很多農村的朋友經常吃得到,也會深有體會!

| 我是小河農業創始人 | 作為蝦蟹產業技術體系淮安綜合試驗站 | 我們專注於蝦蟹養殖 |


灣塘谷


野生魚到底從哪來的,我也感覺很納悶呢:有水的地方就有魚,小水溝,小水坑,線頭魚多的是,一群群的,跺跺腳,跑無蹤;小時候常常捉魚摸蝦,站在水裡,這些跳皮的小魚啃人腿,癢癢的。有個水窪趟幾趟,水渾了,大魚鑽腳窩裡藏著,小魚嗆得呆不住,在水面只露個嘴兒喘不止;用網兜一抄,都是小線頭,弄一桶回家餵雞餵鴨子。

這些小魚從哪來的?老人們說是草種子魚,是草種子變的。有一年雨大下澇了,滿地都是水,滿地都是蛙叫聲,當然水裡也有不少魚,而且還不小,隨便逮一條就有斤八重。草種子變魚不可能這快吧?老人們又說,那是下雨時從天上下的。儘管那時生活艱苦,奇怪的是沒見誰家燉過魚吃,小孩象光腚猴子下水摸魚,只不過圖個涼快,圖個樂子。

這野生魚到底從哪來的呢?我想與水有關,有水就有魚,莫非水裡自生的?我不相信什麼草種子,也不相信什麼魚卵子,那過去水井裡也有蛙有魚怎麼解釋,過去說井裡的蛙,醬裡的蛆都是自生的,並不意味著髒。那糧食受潮在一定溫度下就生蚰子,同理,水在一定環境溫度下也能生出魚來,所以,野生魚是在水裡自生自長的,是大自然的恩賜。

野生魚當然比飼料魚好吃,飼料魚只能稱為魚,而野生魚才是真正的魚!




生活多彩719


農村河流魚塘裡的野生魚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在農村,只要有足夠大的一片自然水域,哪怕之前是塊地挖出來的,不用三五年,這水裡自然就會有魚,時間在久一點,幾乎都能見到各種野生魚類了,那麼這些魚到底從哪來的呢?


第一、魚卵孵化

老話說的好“千年的魚籽萬年草籽”,這魚卵的生命力特別頑強,沒有水的時候就自我保護起來,直到有一天,有了孵化的條件,就會重新孵出小魚。魚籽也會通過一些捕魚鳥類傳播,有水就會有鳥過來喝水,順便把魚卵帶進水裡,所以說,魚卵孵化是野生魚最為主要的來源之一。

第二、外來魚種

在農村,有的地方喜歡稻田養魚,這遇上漲水,魚兒順著水就來了也有的自然水域,有心向上的人,會選擇買一些魚來放生,這水裡放生的魚也不少,只要環境合適,自然就有了野生魚了。

野生魚為什麼比養殖的好吃?

像我,從小野生魚、野生泥鰍、野生青蛙等等農村常見野物吃著長大的,長大了,隨著人們過度捕捉,農藥化肥的濫用等因素,野生的越來越少,吃的變成了養殖的,養殖的魚又肥又大,可論口感和營養,和野生的比,真的差遠了。

野生的魚魚肉中的營養物質是來自純天然的一些野生浮游植物,或者其他食物鏈上的食物,都是純天然,自然營養價值高,且魚生長週期長,肉質細嫩,而養殖的魚類,為了快速增大增肥,投放的魚飼料中保不準投放了一些激素,而部分地區還缺乏有效的監督,給養殖鑽了空子,這樣的魚肉疏鬆沒嚼頭,品質自然降低了不止一個檔次。

不僅如此,為了降低養殖成本,水域魚類養殖密度大,為了降低魚的發病率,餵養過程中,必須還得用藥,這樣的魚,比不了野生魚也就不足為奇了。

怎麼識別野生魚呢?

野生魚稀少難得,和養殖的比起來,不僅體現在品質上,也體現在價格上,在兩種魚的分辨上,普通人很難從外觀選出哪個是野生,因此,集市上就出現了很多假冒野生魚的情況,特別是鯽魚和甲魚,以假亂真的最多。

怎麼識別呢?拿鯽魚來說,首先看顏色,野生的魚白裡透著淡黃,而養殖的都比較單調,黑白色,白色略帶點灰暗色,第二看魚嘴,養殖魚吃的是顆粒魚飼料,長期在水面覓食,其嘴巴更薄有些泛白(如圖養殖鯽魚),而野生的魚嘴巴因為要覓食,會相對厚而堅硬一些且泛黃。第三觸摸,養殖魚往往拿在手裡軟綿綿的,沒有力,而野生的,魚亢奮有活力,身體硬朗,且魚肚子下的魚鱗比養殖的堅硬的多。


農人解說


誠邀回答:農村河流魚塘裡的野生魚到底是從何處而來?其實在農村由於環境的原因,這些野生的魚還是從別的池塘和河流跑出來的。也就是說,所謂的野生魚還是來自養殖場的魚或者魚塘的魚;只不過是換個環境而已。比如:漲洪水或者發春水,這些魚都會跟著流動的水而逃走。魚一旦離開自己生存的環境來到新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洗禮,魚自然就好吃。大家都知道,農村的水質好、汙染少,魚在這樣的環境生存,味道能不好嗎?而且魚吃的是原始食物生態鏈來的,味道自然上乘!我們通常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從而說明,生存環境跟魚的味道密不可分!

愛吃魚的人都知道,農村裡吃草和吃浮游生物的魚,味道鮮美、魚湯白濃、魚肉不散爛,這都是飼料魚無法相比的。因此,環境和投放食物,就決定了它們的本質區別。作為農民的我,吃魚是我的愛好!特別是每天的春雷一響、發春水時,河流邊那些魚都隨著流水跑;一裝就是一桶,餐餐都是美味。就連在平時,拿著網在自家魚塘一撒,那都是真真的乾貨。






鄉下庭院


俗稱千年魚籽,百千草籽,野生魚由此而來。

1,野生魚是生存的環境是沒有任何汙染的,非常適應魚兒生存與繁衍,而很少患各種疾病,魚身,肚子裡非常潔淨新鮮,野生魚兒是來源於豐富的自然餌料而自強不息,源遠流長。

2,魚溏裡的魚是依賴人工詞養而生存,甚至還沒有來繁衍後代,就被捕提前捕撈,人工餵養的魚,基本都是人工詞料,水質不被大自然汙染,也被自身排洩物所汙染,況且有很多養魚溏是死水一潭,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就是人工養殖魚兒環境寫照。

3,將野生魚破腹後,內臟除了血水之外,洗淨後非常乾淨透亮,甚至魚腸內臟沒有混濁物。

4,將自家詞養魚肚打開後,一股臭味撲鼻而來,魚壁上掛一層黑皮,而有的魚身有紅色癍塊,這就水汙染魚而引起炎症。

5,我非常喜歡吃生魚,味美而嫩潤無比,當知青時,我吃過”大淩河”口的梭子魚,我吃過“興凱湖”的大白魚,還吃了家鄉“大夥房”水庫淡水魚。

現在能吃到天然野生的魚,對我們百姓是種奢望。


老劉105751014


答題前先說,象我們這沒魚塘,水壩沒水下大雨後村裡流水總會出泥啾,魚。而且還是幾十年不見的大泥啾和花翅魚。魚是從那來?老百議論多多,有說順雨水來,有說從地河來,有說平時進泥裡與雨又岀來,議論很多,但有兩次,天旱挖水,細沙挖到一米多深時有水同時出現3公分左右的小魚,又一次也挖一米多深岀來很多小螃xai。現在魚塘多下雨順水出是有的,但野生魚,60年代夏季晚上帶汽燈抓很多,現在沒了,泥啾,甲魚都沒有60年代到那個水壩都多的很,不知為什麼?


老侯


從動物世界裡看到過野生的魚產下的卵在乾旱的時候幾年也不會是遇到水就會孵化成小魚兒,就像種子一樣,一到水就會長出來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野生的魚什麼都能吃到,所以味道好極了,滴滴香濃,意猶未盡。


阿聯想


因為是:純天然、綠色食品的野生魚好吃,我老家也有很多種野生魚種,味道好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