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韓國都屬於發達國家,但是相比於歐洲國家,感覺日韓的普通人活的很累是因為什麼呢?

柒火


日本和韓國屬於是在二戰結束之後才發展起來的發達國家,而北歐和西歐國家在二戰之前就已經是發達國家了。這早了就有早的優勢,能持續保持發達狀態這麼久,說明他們解決了很多社會問題。


日韓和歐洲的差別最主要的來自經濟結構的不同,無論是日本還是韓國,大家族大財團控制的巨型企業在它們的經濟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這個就形成了嚴重的階級固化和利益固話,普通的日韓民眾只能依附於大財團生活,很難跨越和突破這個階層。


無法突破階級,就意味著如果你出生在一個工薪階層或者底層的話,你可能終生就在這個階層裡混,翻身的機會非常渺茫,翻身的難度相當大。這種生活最大的痛苦來自於沒有希望,只能在現狀下面長期重複,重複父輩的艱難生活。


但是相比之下,西歐和北歐國家這種情況就要好很多,當然突破階層仍然不容易,但是西歐和北歐在社會福利和心態方面,都比日韓民眾要好一些。所以同樣是沒有希望,但是他們的幸福感和痛苦程度就沒有那麼低。


日韓這兩個國家都很小,而且都是島國,各項資源比較緊張。人口過多地集中在比較發達的大城市裡,這就導致了在這些城市的生存競爭非常激烈,人們的壓力很大,再加上翻身的希望很小,所以日子就過得格外痛苦。


當然經濟條件並不是人感覺痛苦的唯一因素,如果心態好的話,即使經濟條件不好,也可能會有幸福感,這就是我們東亞人民文化所產生的負作用。東亞文化把一個人一生的地位,名譽,財富等看得比較重要,當苦苦掙扎奮鬥無法獲得這些東西的時候,內心就非常的失落。


西歐或者北歐在這個方面要輕鬆很多,他們的傳統文化裡沒有在這個角度給他們太多的壓力。富人有富人的活法,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活法,窮人有窮人的活法,都是自己選擇的生活,沒必要為此痛苦。


局勢君


發達國家都有一個特徵,那就是政府擁有財產少,國家財富大部分控制在財團手裡。

日本和韓國的發達同樣也是財團支撐起來的,但日本和韓國的情況不同。

韓國的財團沒有獨立性,很多財團背後有西方人的影子,表面上是韓國財團,但是西方財團對韓國財團的的控制性太強。簡單的理解就是韓國財團大部分是西方扶持起來的,很多大公司都有西方財團的注資。

西方靠操控韓國財團來操控韓國政治,所以韓國有一個怪像,就是沒一任前總統都被打倒。這是韓國本土財團和西方控制財團背後較量的結果,相互碾壓。

日本的情況的更復雜,政治被西方控制,財團無法發力。

西方通過政治因素限制日本財團的發展,雖然到達發達國家階段,政治勢力和財政勢力的平衡,兩者持入相互僵持的狀態。

這兩個國家人民生活普遍壓力大,那是這兩個國家有一部分資源要拿出配合西方國家使用。政府本身就沒有什麼資產,每年收到的稅收,還要拿一部分出來,供美國使用,導致國民分配的來的資源減少。這是日本和韓國一些普通民眾生活壓力的大的原因。

這兩個國家每年除了負擔美國駐軍的費用之外,還要響應美國的號召,讓你捐款就捐款,你讓配合制裁就就制裁誰,這樣的行為都讓這兩個國家蒙受巨大的損失。

簡單的理解就是每年都有部財政源額外使用,而本身的財政支出又不能減少。可以說韓國和日本每年都要有額外支出,而這些支出都是由國民負擔。

相對於西方國家,日本和韓國單在軍費上就多了一層。


一號風手


站在我們中國人的角度來看,西歐人和日韓人的生活負擔,在咱們眼裡都不值一提。誰還能比我們辛苦?當然了,同為發達國家的日韓普通人,他們的生活壓力確實是比西歐人要沉重許多的。至於是什麼原因,我覺得有四個因素構成了這一現象:

東西方社會的發展進程不一樣

歐洲人不是自古就懶,歐洲國家並非自古就是發達國家。日本、韓國,也包括某國在內的新興工業化國家現在正在走的路,歐洲國家當年也一樣走過。



英國工業革命早期,當時歐洲工人的生活也是很慘的。現在的法律規定工時制度,當年並沒有,英國工人一天的工作時間也是十六小時以上。後來工人通過罷工,遊行,示威等等一切手段,整整花了兩百年!才迫使資本家一步步的縮減工作時間。先是從十六小時縮短到十四小時,然後再十二小時,十小時。最後一直到上個世紀中葉,也就是二戰之後,歐洲才真正確立了現正在的八小時工作制

除了工作時間,包括現在歐洲人享有的社會福利待遇、安全生產製度、工人保障制度等等的一切人性化福利制度,最早的歐洲工人也都沒有。這些都是西方工人通過罷工,流血為自己爭取來的。

這一段鬥爭史,就如同《國際歌》裡面唱的那樣: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所以不要羨慕現代西歐人的福利,因為那是西歐人通過近兩百年的爭取,通過革命革命再革命才為自己爭取來的。

日韓,乃至所有的發展中國家,現在都是直接享受了當年歐洲人爭取的基礎福利待遇。卻沒有通過革命流血的方式為自己爭取福利,也沒有逼迫資本家妥協,如此一來,又怎麼可能會獲得西歐人相同的福利待遇呢?

如果想要別人的待遇,這很簡單。把人家走過的路,自己也走一遍就行了。這個世界可以抄近道,但是沒有一步登天的捷徑。

日、韓的產業結構偏狹窄

西方國家從大航海開始,在殖民時代和工業革命中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現在世界上最好土地資源,最賺錢,最輕鬆,最舒服,躺著就能賺錢的產業,都掌握在白人手裡。所以現在白人過得舒服啊,因為他們的祖先已經幫他們把髒活都幹完了。

相比於西方,日、韓的起步晚,錯過了黃金時代,只能撿人家吃剩的產業發展。而這就導致了現階段的日、韓兩國,甚至於整個東亞地區的產業結構都極其不合理,競爭太激烈。

比如說,中國大陸,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的某些產業,相似度非常高。這一點在半導體產業(韓國、中國臺灣),汽車產業(中日韓三國),電子產業(中日韓三國)等行業中體現的最為明顯


再比如,東亞國家除了中國大陸,都是農業產業規模不大的國家和地區。眾所周知,無農不穩,歐盟、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都是大農業國家,他們掌握了全球起碼一半以上的農產品資源。而吃的東西恰恰是人最不可或缺的產品。日本和韓國,也包括亞洲四小龍由於缺乏大農業發展的空間,就使得他們在先天上就處於弱勢。如果一個國家的吃喝都讓別人給掐住了,整體經濟豈不是也要被掐住?並且最要命的是,掐住全球農業命脈的國家,恰恰就正好是西方發達國家

還比如,東亞國家全部都是自然資源匱乏的國家。最典型的,例如油氣資源,尤其是陸上石油資源,日韓兩國都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而偏偏全球最大同時也是最先進的油氣公司,也基本都是歐美的公司。這也就意味著,全球利潤最高,賺錢最舒服,薪資也最高的能源產業都讓西方國家給把持了。日、韓賺的那點錢,轉手就進了西方國家的腰包。

當然了,東亞人的生存能力強,智商也是一等一的。人家吃剩不要的,日、韓也可以玩出極致。這也是一種本事。

但是總體而言,現階段的東亞地區,其實是處在一種東亞人自相殘殺,擁擠在相同的幾個賽道進行競爭的窘境。而這一切,其實就是西方國家的佈局,西方人彷彿伸出了一隻看不見的手,把東亞國家的發展死死的按在了他們佈置好的幾個賽道上。

而西方人佔著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地,控制了世界上絕大部分農產品和資源,競爭少,當然沒什麼可愁的,死命享受唄。至於日、韓人再富裕,終究也是在為西方人打工。現階段的中國也是如此。



兩國的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

這一點與上一條相關。由於日、韓在產業上受限制,再加之政治原因,使得日、韓其實都是美國的傀儡。在很多行業都受限制。比如軍工業、航空業,日韓想發展,都要先問問美爹同意不同意。

如果沒爹不同意,那麼日韓就只能花錢買西方的產品。那些民用大飛機,各式各樣的軍用武器,每一項都是花老百姓的錢買的;即使美爹同意了,西方的資本也要插一手,通過入股的方式控制日、韓經濟,從中空手套白狼,拿走大部分的利潤。

例如韓國三星,中國臺灣的臺積電,都是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尖端公司,他們能製造最先進的手機芯片。但是,他們能在這個行業成為佼佼者,這並不是因為韓國人和臺灣人有本事。而是西方主動把這個產業下放給了韓國人和臺灣人。算是西方人在全世界的一種產業佈局。這一點,只要查一查三星的幕後股東都有誰,臺積電的幕後股東都有誰,就一目瞭然了。都是50%以上的控股。


很多人強調,境外資本沒有投票權,股份不能否定三星是韓國的的企業。但是境外資本也根本沒有打算控制三星!西方人只需要從韓國人手上拿走利潤分成就可以了。


東西方的文化和民族性不一樣

日本人和韓國人,也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東亞文化圈,都有很強的等級觀念。這種文化的特性就決定了東亞地區人的生活就會活得很累。而這種累,是與收入水平無關的。低收入者累如狗,高收入者也一樣累如牛。

當今西方人,更像一個獨立的人。而日、韓的人更像是集體的一份子。這種集體的一份子有兩個含義:第一,你的行動必須跟集體行動步調一致;第二,你必須遵守這個集體所有的規矩。最主要的就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結構,安於你的位置。不能過分,也不能邁出這個圈。

如果人生一旦被圈在圈中了,那麼人生必然就地獄模式!日韓,乃至中國人,從幼兒園階段便就要參與殘酷的競爭,每天遊走於各種英語培訓,課外班,數學、物理補習班之類,早早的戴上了眼鏡。一路要面臨極高的淘汰率考入好的高中,考入一個等級不錯的大學。而到了工作之後也要加班加點的賺錢,根本就沒有辦法停下來。

這一切的根源,其實就是等級觀念。爭做人上人的觀念。不為自己,也要為父母,為子女而奮鬥,誰還有閒心享受?

日、韓的經濟雖然不錯,但是骨子裡仍然還有極強的等級制觀念。儘管時代變了,大多數人也強調獨立性了,但是克己復禮,活給別人看的心態仍然是深深的刻大多數人的心裡。試問一個人很講究體面,喜歡帶著面罩做人,這個人活得能不累麼?這正是日韓人民始終活在集體裡、活給別人看、要體面、加班加吐血、打腫臉充胖子,不能越出集體的根本原因。

換言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忠節的感情,如果出於自發,不會多難受;但若是出於面子,壓抑了天性,自然就累了。



總的來說,如果用擬人的方式形容:

歐洲就像是家底殷實的鄉紳,靠著家裡祖上留下來的產業,便可以懶洋洋地,舒舒服服地生活著;

美國就像是一個快活的老流氓,沒錢了就騷擾別人,這借點錢,那借點錢,生活壓力也沒太大壓力,反正都是借別人的。

日、韓就是一個給人打工的小白領,雖然收入還可以,但是很不自由,總是被老流氓給控制著。時不時地還得拿點錢孝敬美國小流氓,並且還不能不給。

至於咱們國家,就不評價了。


Mer86


日本和韓國同歐洲一樣乃是發達國家,但是日韓百姓比歐洲人活得累,分析如下:

一、成為發達國家的影響因素不同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西方歐洲國家成為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革命之後隨著科技的發展,慢慢富裕起來的。而日韓則是在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到相當長一段時間後,需要更大的市場來維持發展。日韓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動開放市場而趕上歐洲的。這種差異的區別在於,歐洲成為發達國家的時間很長,由於民主制度的建立,導致所有的矛盾都在百姓的抗爭中慢慢得到解決,也就是社會趨於公平。而日韓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原始積累的衝動和趕超歐洲的決心,使得資本家的原始積累必須以苛刻百姓來完成,也就是現在我們常常所說的資本家是有原罪的。需要指出的是,日韓也是民主國家,必將隨著百姓主張權利的抗爭中趨於公平,當然這需要漫長的時間。

二、西方發達國家發達之後,上層人士認識到要維護自己的地位,必須也得分一部分權益給下層社會人員,這是他們的高明之處。社會福利就是一種很好的施捨方式,也就是歐洲社會福利普遍較高,這是百姓安居樂業的保障,而日韓由於是後起之秀,也正在慢慢的在百姓的抗爭中得到自己的權益,這需要較長時間。

總之,日韓這個後發達國家百姓要過上安逸的歐洲百姓的生活還需時日。


小小語絲


歐美髮達國的經濟站在金字塔頂端,日韓基本是歐美玩剩下,想達到同等的經濟量,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歸根結底是,白種人玩創意,最頂端,黃種人玩複製,中間層次,黑種人兩種都玩不來,只能玩玩音樂和體育!人種不同,智力,體力,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為了和諧社會,大家儘量不提,不過不提不代表不存在!我是黃種人,但是現在科技的最頂端,從航天到手機系統,芯片,全部由白種人引領,我敢說再過二十年,五十年,科技的高峰,還是會在白種人手上!這是智商決定的!沒有辦法,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吧。


你聽我彈唱我是光漢


這是自然成熟和催熟的差異結果。

歐洲國家從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基本上是靠工業革命的生產力推動自然形成的,沒有壓倒式的外部變革壓力,文明的積累(從早期的血腥壓榨到後期的制度自我完善)更從容。

而日韓和後來的其他大部分國家(印度、土耳其,後期的南美及非洲各國)一樣,從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都是在外部強大的軍事/經濟殖民壓力下開始的制度變革,日本的明治維新整體上算自我改良、社會動盪稍小,而其他國家還伴隨著反殖民地的獨立目標、制度革命的過程就很殘酷。

這種制度更新階段的環境不同,決定了文明積累是從慢速還是跳躍式的,進而影響到制度變革後社會內部的結構及政治文明、能力的實施。

以日韓為例,為了達到儘快追趕歐美的目的,都是從經濟上實施軍閥扶持下的財閥壟斷(如日本二戰前對財閥的扶持、韓國50年代後軍政府獨裁對財閥的扶持),從而實現經濟的快速起飛和彎道超車。

但這種快速超車付出的代價,在底層是勞動者的過勞習慣和對生活/幸福缺乏感受和追求慾望,在上層則是政權結構被財閥經濟模式捆綁、難以實現真正歐洲式的民主。

就像下面這副圖,因為水龍頭開的晚,想追趕儲水量就必須把龍頭開的更大,但更大的水流反倒難以在碗裡積累更多的水——因為人為的努力、干擾破壞了自然發展速度的規律性限制。

~~~~~~~~~~~~~~~~~~~~~~~~

歐洲工業革命後的現代文明意識,是從以人為本的文藝復興精神開始的,所以在資本主義初期資本血腥積累階段,馬克思那樣的哲學家就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也能讓更多經濟學家也早期就開始更多的制度改良式實踐。

資本主義制度對資本的更多自我抑制、對勞工權利的更多尊重,讓歐洲資本主義制度能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

而對比下,日韓的生產模式已經歐洲化了,但對資本意志的自我抑制、對勞工權利的尊重則遠處於初級階段,及時意識到血腥積累的殘酷、為了彎道超車也必須裝作看不見。而等到資本財閥勢力大到足以綁架國民經濟、左右政治需求時,再想改良、完善制度已經力不從心了。

如日本的加班習慣/過勞死問題,二十多年仍難以根除;韓國的財閥拆分努力,經過幾任總統的嘗試仍難有成效,反倒是所有的卸任總統都不得善終。

~~~~~~~~~~~~~~~~~~~~~~~~~~~~~~~~

所以,日韓百姓體現出來的辛苦,是從文明、文化意識上還沒有進入與物質積累相匹配的高度的結果,用白巖松的話說是財富跑的比靈魂快太多了。

這種富裕而不幸福的問題,與其他國家勤勞而不富裕的問題,都是學習西方文明但不到位的結果,只能慢慢消化,是文明發展落後的追趕代價,沒有一蹴而就的解決辦法。


理得心安


日本發展水平和德國、英法同檔,韓國和西班牙、意大利同檔,但生活水平而言,確實比不上歐洲國家,也要累的多。當然有地形地理風貌的原因,造成日韓在糧食供給安全和食品多樣性方面差了一大截。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差異。你看到無所事事的西班牙人在馬約爾廣場曬太陽覺得司空見慣,看到失業了還悠然自得的意大利人坐著貢多拉吃冰淇淋也覺得大概就是南歐應該有的圖景。但同樣的一幕發生在首爾或東京,失業後依然在享受生活的是東亞人,多少會覺得彆扭,是“不勞動者不得食”的思維讓東亞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三極,也是這樣的氛圍決定了東亞永遠不太可能出現懶散但高收入的地區


雲畫的月光0828


因為日韓的領域是被限制的。

日韓要生存好,有地位,就必須競爭有大影響力的財團大公司。

而日韓財團,能做的是被歐美限制在固定一些領域的。比如說電子,零件,金融。

而一些鉅額利潤,相對輕鬆的大產業,從開始就沒有日韓的空間。

比如能源,大農業,軍工,貨幣結算等。這些領域大都更輕鬆,並且可以對弱勢國進行掠奪。

因此歐美髮達國家,他們可以有遠超過日韓財團體制來吸納人們。又可以用政治甚至戰爭來保護競爭力,以及吸納低端勞力保證自己中產的生活享受。

而日韓的人群,必須以大得多的努力,扎堆競爭較少的位置,而這些競爭領域都是無法做到壟斷保護的,這種競爭壓力下,自然辛苦的多。

說一句,我國為何還明明遠沒有日韓這樣富裕,各種問題也多。但是在歐美精英人群中,已經成了歐美精英人群的肉中刺,就是歐美精英人群終於發覺,我們不只是世界工廠,我朝具備所有領域都插進去競爭的能力。

也許我們不能達到或超過,但是讓我朝在一個領域站住腳,那就會把你拉到和我一個等級線。讓你必須和我一樣拼命,獲取同樣利潤,再也別想有那種輕鬆賺豐厚利潤的壟斷環境。那種中國一生產,價格利潤就狂跌的故事大家都聽了不少。

所以我朝想要埋頭做兔子做不下去了,韜光隱晦的拆人牆角藏不住。中華製造2025為嘛讓美國精英人群發狂,如果讓這個規劃成功,我們能不能變成發達國家不好說。但是美帝歐盟變成發展中國家卻很有可能。😎


方士的知識樂園


歐洲不僅僅包括髮達的西歐北歐地區,也有很多落後的中東歐地區。日本比大部分歐洲國家要發達。能夠和日本比的,也就英法德歐洲三強。韓國屬於中等發達國家,或者說是剛踏入發達國家門檻的國家。水準上和南歐的幾個國家比較接近,比如意大利和西班牙。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同等級比較。

至於活得很累,是一種個人主觀的描述。沒有一個相對客觀的指標來衡量。其實說起來英法德三個國家的生活壓力也是比較大的。法國社會福利做的相對較好,但是生活壓力也不小。和中國一樣,法國的大部分社會資源集中在巴黎,其他地方的人要想發展,必須前往巴黎。而巴黎的生活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英國的社會保障是歐洲國家當中最弱的,底層民眾的生活是最艱辛的,生活壓力同樣巨大。德國經濟形勢相對較好,福利也相對較好,但近年來的移民問題,使得德國民眾的生活壓力也開始變大了。所以這三個國家的人,生活壓力也是很大的。很難下結論說日本的生活壓力就比這三個國家大。

至於韓國和大致同一發展水準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生活節奏上確實不一樣。韓國的生活壓力更大一些。主要原因是由於產業結構。韓國以製造業為主。利潤相對較薄,所以在工作上必須更加努力。而且韓國的製造業水準不高不低,前面有美國日本這樣的高端製造業,後面有中國這樣的新興製造業強國追趕。韓國自身的技術積累非常有限,很難獨立突破,在這樣一前一後的夾擊下,韓國工業的利潤越來越有限。西班牙和意大利,主要依賴旅遊業,意大利還有奢侈品工業。這些行業的利潤率比較高,所以國民普遍比較慵懶一些。不過這些行業也存在一個問題,波動性比較大,而且具有依賴性,外部經濟環境一旦變差,行業發展就會陷入困境。這兩個國家是歐洲失業率最高的幾個國家之一,外債率也比較高。相對而言,韓國的經濟狀況反倒要健康一些。這些國家的民眾的生活壓力其實也在增長。意大利近年來社會意識形態日益向右轉,其實就是在政治領域的具體體現。

之所以有人會有這樣的概念,可能是因為中國距離日本和韓國比較近,接觸較為頻繁,認為日本人和韓國人生活當中較為辛苦。而對於歐洲國家認識不足,把一些主觀想象當成了現實,而與日本韓國進行比較,進而形成的這樣的結論。


zyb38537240


相比英法德等歐洲國家日本、韓國的普通勞動者的生活、工作壓力是要大得多。相對法德來說,英國人也要活得累些。有調查顯示,英國員工的工作強度歐盟國家第一。在英國,每年由於無法承受巨大工作壓力而辭職或告病假的職員達幾百萬之多。個人認為,這與社會福利水平、社會貧富差距有關。

勞動者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是為了獲得工資購買商品和服務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勞動者在出賣勞動力的過程中,工資帶給勞動者效用,勞動會給他帶來負效用(辛苦和受累)。只要工資的效用大於勞動的負效用,勞動者便會願意出賣勞動力。工資的效用越大,勞動者所願意付出的勞動量(勞動時間和強度)便越大。

工資(所能購買的商品和服務)的效用又是由勞動者(消費者)的基礎消費量決定的。消費者消費的第一個麵包和第二個麵包給他帶來的效用是不一樣的,第一個麵包的效用要大於第二個麵包。勞動者的“基礎消費量”越大,一定實際工資給勞動者帶來的效用便越小,其所願意付出的勞動量便越少。

從人均GDP來看,日本與英法德接近,社會經濟所能提供的工資水平接近。社會保障水平越高的國家,其普通勞動者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礎消費量”就越大,勞動者所願意付出的勞動量便越小,工作強度便越小。

法國和德國的社會保障水平比英國要高,比日本、韓國要高得多,社會貧富差距也要小得多。英國曾是福利國家的典範,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受新自由主義的影響,社會福利被大幅削減,已經在“去福利國家化”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在新自由主義興起後,日本所受到的影響也很大,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日本社會的貧富差距在不斷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