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經過幾代人70多年積累的國力打匈奴,打了一個“慘勝”為什麼還要吹漢武帝?

你也來試試吧


漢武帝的確是千古一帝,功在千秋,並不需要吹。

一是征討匈奴。匈奴從戰國後期成為中原王朝北方的主要威脅。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一直沒有好的辦法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所以才開始修建長城。結果濫用民力,兩世而亡。但是漢武帝通過對攻的方式,一舉擊潰匈奴,一保大漢五百年平安。

二是通過征討匈奴,打出了中原王朝的國威和中原人民的士氣,大漢民族由此而來,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漲。對於維護中國的統一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是漢武帝一朝時,不僅打了匈奴,還征服了南方百越,東方朝鮮,西方打通了西域,真正的確認了中國的疆域範圍。

四是漢武帝一朝不僅武功,還有文治。通過推恩令,徹底消除了國中國造成的分裂。通過太學的建立,加強了教育。

所以說,漢武帝是真正的漢武大帝,並不需要我們後人吹捧,他強任他強。


歷史生物教科書


第一,匈奴在漢初時非常強大!冒頓統一草原,楚漢之爭時還佔領了河套平原,實力空前的強大,特別是軍事實力。對漢朝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白登之圍,要不是陳平的計策,剛建立的漢朝估計就到此為止了。之後更是送宗室女子送金銀財物,並且每當新單于繼位,就帶騎兵來長安耀武揚威搶劫一把。大漢朝可以說是屈辱至極。


第二,漢朝雖然也損失慘重,但相對而言匈奴就更慘了。匈奴丟失了河套平原以及涼州地區,並且衛青特別是霍去病擊潰了匈奴的絕大部分軍事實力,對匈奴而言是毀滅性的打擊。為漢宣帝的北擊匈奴以及東漢竇憲的滅北匈奴奠定了基礎。


第三,漢朝國策的轉變!從黃老無為到開疆進取,征服南越、逐漸控制西域。一直到陳湯的那句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至今讀來,仍是熱血沸騰,這已成為中華民族脊樑的一部分!


漢武帝晚年窮兵黷武,用人失誤,特別是錯用了李廣利,讓整個漢朝也有了很大的損失。但能頒佈罪己詔,承認錯誤,還是非常的難得。

整體而言,功還是大於過的!


楊大眼看歷史


是大勝,不僅擴大了版圖,還開創了盛世,奠定了漢人的地立。開創絲路,萬國來朝。這不是吹,提問的人腦子有屎。


劉董95


我覺得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先問一個問題——


誰在讚揚漢武帝?


從漢武帝去世距今已經1931年了,在這1931年時間裡哪些人在讚揚漢武帝?


事實上在一千九百三十一年時間裡,人們對漢武帝評價褒貶不一,但是對於他攻打匈奴的“壯舉”持肯定態度的人並不多。


甚至不需要漢朝滅亡,漢武帝去世後漢宣帝的大臣夏侯勝就認為漢武帝開疆拓土的代價是“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天下虛耗,百姓流離……人民相食,蓄積至今未復。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


這段文言文很淺顯,相信大家都看得懂,可以看出,漢武帝才死,大臣們就對漢武帝所謂功績不以為然,甚至到了認為沒必要給漢武帝立廟的程度。


大家可以想象,夏侯勝這種言論放到明清,不說誅殺九族,他本人肯定死定了,即使在西漢,這麼評價漢武帝也是要有相當心理準備的;換言之,夏侯勝敢於這麼直白批評漢武帝,很可能這已經是朝野共識了。


事實上不止夏侯勝,班固和東漢史學家荀悅、桓譚對於漢武帝的對外開拓都是持批評意見,比如荀悅就認為漢武帝“窮兵極武,百姓空竭,天下騷然”。


可以說從漢武帝去世一直到東漢滅亡這段時間,史學家們對漢武帝發動“漢匈戰爭”都是持反對和批評的。


到了唐宋,對漢武帝的評價就更低了。


最先批評漢武帝對外作戰的不是別人,正是李世民,這實在太有意思了。


李世民認為“漢武帝窮兵三十餘年,疲弊中國,所獲無幾。”


唐代著名史學家司馬貞更進一步認為漢武帝“疲秏中土,事彼邊兵。日不暇給,人無聊生。”


到了宋朝對漢武帝就更沒有什麼好話了,司馬光、蘇軾、蘇澈這些保守主義官僚當然不會認為漢武帝“開疆拓土”有什麼好的,好玩的在於就連主張變法的王安石和宋神宗也都看不起漢武帝。


王安石認為漢武帝攻擊匈奴導致天下戶口減半,是無能“天下戶口減半,然亦不能滅匈奴。”


宋神宗則認為漢武帝屢興外戰太殘忍“漢武帝至不仁……視人命若草芥”


由此可見,漢武帝在唐宋時期依然是一個負面人物,尤其是他發起的“漢匈戰爭”花樣捱罵,李世民罵漢武帝無能,王安石罵漢武帝蠢,宋神宗罵漢武帝殘忍。


到了明清,漢武帝整體評價依然沒有變,尤其是他對外開拓,依然是被痛批的對象,比如晚明王夫之,雖然飽受亡國之痛,但是依然認為漢武帝發動對匈奴的戰爭是“繁苛之政興,開邊牟利,淫刑崇侈,進群小以荼苦其民,勢甚盛而不可撲也。”


可以說明清,尤其是清朝末期由於列強入侵,一些學者開始對漢武帝有了一些正面評價,但是主流意見依然是負面的,明清學者和歷史學家包括官方對漢武帝的負面評價還是主要從用兵“虛耗中國”這個角度出發的。


甚至到了近現代,在不少歷史學家的眼中漢武帝也依然是一個非常負面的歷史人物。


呂思勉先生認為漢武帝發動對匈奴戰爭是”使中國之國力為之大耗,實功不掩其罪也。“黃仁宇大致上也是持這樣的觀點。


真正對漢武帝進行正面評價,並且積極肯定他對外開拓功績還是要到1949年之後。以范文瀾、尚鉞、何茲全三位具有權威性質的歷史學者對漢武帝做出了正面評價,這也代表了官方對漢武帝的態度。


可以說從漢武帝死後一千九百三十一年時間,真正對漢武帝進行全面肯定也不過70年時間,相比之前一千八百六十二年一直是負面歷史人物而論,目前對漢武帝的一些正面評價實在說不上“吹”,如果從這一千九百三十一年曆史長河看的話。


再說了,近些年學界就發起過對漢武帝再評價活動,相當多的歷史學家,比如人民大學歷史系主任黃樸民先生、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葛劍雄先生對漢武帝發動對匈奴戰爭也是呈比較負面的評價。


所以說,學界和知識界肯定不存在“吹”漢武帝的情況,真正存在“吹”漢武帝情況的,也無非是互聯網上而已。


蘭臺


這種問題也問的出來?可見此人心理之陰暗。宋朝就是缺少一個像漢武帝這樣的人,所以從北宋給遼歲幣,到南宋給金歲幣。出了中興五將還沒有打敗金人就被一個個弄殘了,弄死了。連父兄慘死北方這樣的大仇都不報,只想安於一隅。最後還是被人給弄死。

還有尊嚴嘛?慘勝,但凡宋朝能慘勝一個,把金人或者契丹人趕到漠北去,也不至於最後被人羞辱成哪個樣子?

記得初中學宋朝歷史的時候,那叫一個恨。


墨跡137022681


“慘勝”了強大的匈奴,徹底解決了威脅漢民族生存幾百年的禍源,難道不值得稱頌嗎?抗日戰爭,中國億萬民眾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同樣是慘勝,難道不值得稱頌嗎?


雪水河畔


真是不懂,一個有功於民族歷史的有為之君,怎麼會是吹出來的,且一吹就吹了兩千年。

翻開古代中國史冊,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北方草原民族。早期滅西周的西戎,後來崛起的匈奴,都是帝國的心腹大患。秦始皇在位期間,命蒙恬北擊匈奴,並修建了萬里長城,來防止匈奴入侵。

漢高祖劉邦在位期間,立國未穩,對匈奴的軍事力量沒有清晰的認識,貿然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前期漢軍節節勝利,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劉邦是孤軍深入,中了匈奴的誘敵之計,漢軍被圍於白登城七天七夜。後陳平獻計,拿金銀珠寶賄賂了冒頓單于的愛妾閼氏,閼氏在冒頓單于耳邊吹了枕邊風,劉邦等漢軍才得以脫離險境。經過白登之圍,劉邦認識到和匈奴硬碰硬的話,目前的漢軍戰勝不了匈奴,只能出下策,採取和親政策,來換取暫時的和平。

自劉邦後,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經“文景之治”,國庫充盈,軍事實力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有了和匈奴抗衡的資本。劉徹是位不安分的主,雄才大略,想著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來,攻打匈奴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也是一種冒險行為,開弓沒有回頭箭。劉徹用人不拘一格,平民出身的衛青、年紀尚小的霍去病,就這樣被選進了軍事隊伍。衛青、霍去病也不負帝望,把兵強馬壯的匈奴打的是落花流水支離破碎元氣大傷。對匈奴的連年用兵,掏空了大漢的國庫,使得老百姓負擔加重。漢武帝后期,不時有民眾揭竿起義,漢武帝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發佈了著名的輪臺罪己詔。

漢武帝對漢民族來說,毫無疑問,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對匈奴作戰,短期看,負面影響肯定有的,對當時社會經濟破壞力巨大。長期看,效果也明顯,擊潰強勢的草原民族匈奴,使其毫無還手之力,解決了邊患,有利於邊民安居樂業發展經濟。我就不明白了,抗日戰爭也是慘勝,付出的代價更大,怎麼沒有人說三道四,詆譭抗日戰爭的正義性。


逍遙客小劉


提這個問題的人何止是女人之見,簡直是婦孺不如!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最近重慶萬州發生的公交車墜江車毀人亡事故,車上那麼多人,沒有一個人敢於上去勸架的,都認為事不關己,何必多此一舉,結果全車人最後搭上性命。

如果當時有人上去拉開女乘客劉某,就不會發生人員重大傷亡事故。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老人倒了沒人敢扶,就是因為真正為大家做好事的人沒有人理解,甚至遭到訛詐和批判,就象漢武帝一樣。

漢武帝為中華民族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把匈奴人從中國北方邊境打跑,穩定了漢朝北方邊境安全,確保了中華民族世代安居樂業,讓漢人從此站立了起來,奠定了漢武盛世和西漢王朝的強大,對此華夏兒女皆有目共睹,唯有提問題者鼠目寸光,指責千古一帝漢武帝劉徹,豈止是有眼無珠?!

漢武帝無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薄古厚今、文治武功、雄才大略、遠見卓識、敢做敢當、大有作為的帝王,沒有他當時做出巨大犧牲,就沒有中華民族的興盛和強大,也不會有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東方而不倒。如果大家都象重慶萬州公交車上的人一樣不關我的事,我何必去管,那豈不是大家一起同歸於盡?

人性之冷漠,鼠目之寸光,在提問者身上暴露無遺!難道漢武帝不作為,不幹事,不顧民族安危與生死,在位花天酒地,碌碌無為,漢人最後被人滅族滅種你就認為漢武帝才是一個好皇帝了嗎?

吃著漢武帝打敗匈奴的紅利,卻在指責漢武帝"打爛漢朝",請問提問者到底是什麼人?如果讓象提問者這樣的人在中華大地上橫行霸道,那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最大的悲哀!







知未是也


為什麼用“吹”這個詞,漢武帝的功績還需要“吹”嗎?

確實漢為了打匈耗盡了幾代人積累的財富,但是我們要明白兩點,第一,這筆財富的消耗換來了什麼?第二,如果不打匈奴我們會失去什麼?

我們換來了大漢數百年的和平以及廣袤的版圖,每一個封建朝代都會積累下鉅額的財富,他們中沒有打匈的把積累的財富花在哪裡了呢??唐,花在藩鎮格局的內鬥上;明,吏治黑暗,消耗在貪汙腐敗上。漢武帝的資源消耗難道有錯嗎?

第二,如果不打匈奴會怎麼樣,我們參考一下宋朝,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朝代。宋朝很少主動出擊(前期完全被動),但是結果呢,被欺負的夠嗆,宋朝富不富,當然富最少也比漢富的多,結果呢?滅國。

如果漢武帝不打匈奴的結果是怎麼樣?大家知道“東突”嗎?一個一心想著重建突厥勢力的民族,如果漢朝我們就被匈奴滅了國,我們現在可能就是另一個國家了的少數民族。

所以不要說慘勝即便是平局這都是漢武帝光輝!


古事今説


這就好比一個家庭,祖上幾代都被鄰居時常搶劫,因為打不過人家,還的把閨女送人家做妾。這家人痛定思痛,積累了幾代人的錢到了可以暴兵時,這代家長便大量暴兵暴武器,然後打跑了那個強盜鄰人家庭,雖然錢花光了可家裡安全了,後代子孫可以安全的成長。就是子孫不肖丟田賣地也不能去怪這個家長不是。多少代過去了,又有史肓開始否定北逐匈奴的功績了!他們可能認為單憑衛霍二將就能滅匈奴了,根本花不了幾個子,不去考慮糧食從兩湖齊魯兩淮靠人去往塞北運輸要多少消耗?也不考慮兵器馬甲要多少錢?可能認為士兵入伍一把刀能使用一輩子,騎兵的馬也是一騎一生不用換,馬是吃草的,吃糧根本不可能的。漢武時人口多少?900多萬戶,二千多萬人口,分散於全國,而匈奴控弦百萬雖是誇張,但也少不了多少!二千多萬人口能爆多少兵?除去老弱,除去女人,還要有人去種糧,還要民伕去運糧,四方又都要守,這比你玩遊戲難多了,這是骨灰級的難度!知道為啥漢武與秦皇並列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