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為什麼幫助呂后對付韓信?

第一軍情


漢十一年,列侯陳豨在代郡擁兵造反。

時為漢高帝的劉邦再次御駕親征,出征前,劉邦有意叫陳豨的老領導韓信一起去打陳豨,但韓信以自己身體不舒服為理由,拒絕了。

留在大漢京城的韓信,被人舉報謀反,而後被蕭何誆騙到未央宮。韓信雙腳剛邁入未央宮,就被武士五花大綁起來,隨後被呂后斬殺與未央宮鍾室,韓信也被夷三族。

為什麼沒有皇帝的允許,作為大漢丞相的蕭何就敢擅自幫呂后斬殺還是列侯的韓信呢?

其實,我們從韓信被殺後劉邦的反應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韓信被殺的消息傳至前線,劉邦派使者回到長安對丞相蕭何進行升職加薪:蕭何由丞相晉升為相國;蕭何在原本的待遇的基礎上加五千戶;升為相國的蕭何具有單獨配置專屬衛隊的資格……

為什麼劉邦要對蕭何進行升職加薪,是表彰蕭何的功績嗎?在東陵侯召平看來,劉邦表面上表彰蕭何,實際上已經疑心蕭何了。

東陵侯的看法,和漢三年鮑生的看法相似,但漢三年的劉邦和漢十一年的劉邦,所面臨的形勢完全不同,漢三年,在關中的太子劉盈還只是個娃娃,漢十一年的時候,劉盈已是個能處理政事的少年,身邊又有了母親呂后。因此,劉邦兩次疑心蕭何的側重點,肯定有所不同。

劉邦在漢三年疑心蕭何,是擔心蕭何成第二個雍齒,關於雍齒的事,我以前寫過相關的文章,以後也可以繼續寫,這裡就不再重複了,而劉邦在漢十一年疑心蕭何,主要是疑心蕭何站隊的問題。

在斬殺韓信這件事情上,蕭何和呂后二人的操作手法可以說非常狠辣果決,是誅殺功臣的最佳模板,但也是飽受詬病的一種操作,不僅僅是因為蕭何、呂后二人沒有知會帝國最高統治者,更因為韓信的被殺沒有經過司法審訊,屬於動私刑,對於列侯這個級別的人物,竟然還能動私刑,還怎麼能讓帝國的臣民擁有安全感?

劉邦疑心蕭何,主要還是第一個原因,蕭何沒有知會劉邦,和呂后一合計,就把韓信給做了,這讓劉邦疑心蕭何已經站隊呂后、劉盈,為劉邦即將駕崩做準備,這讓劉邦極其不滿,因為劉邦還活著呢,還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呢,劉邦還想改易太子呢。

蕭何畢竟是政治老油條,經東陵侯提醒,恍然大悟,自己不應該這麼早就向呂后表忠心,沒到最後呢,誰也不知道誰是真正的贏家,於是,蕭何趕緊拿出全部傢俬,作為軍費,送到前線,向劉邦表示,我蕭何始終是站在劉賢弟這一邊,劉賢弟叫我往哪邊,我就往哪邊。

劉邦見到蕭何送來的軍費,很滿意,史書記載是「大悅」,而蕭何後來也很識趣,在皇帝改易太子的廷議中一言不發,以沉默來支持劉邦的任何決定,你劉邦決定廢劉盈,我就支持,我就輔佐新太子,你劉邦最後決定不廢太子,我就繼續輔佐太子,同樣是政治老油條的周勃、陳平、灌嬰等人,也見樣學樣,蕭相國怎樣,我便怎樣,只有御史大夫周苛和太子太傅叔孫通等少數人堅定地站在了太子劉盈那一邊……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呂太后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史記·張丞相列傳》


遙望燕園


說起韓信,首先應念及他的“恩人”蕭何。當年若不是蕭何賞識韓信,向劉邦大力舉薦的話,韓信說不定也就是個無名小卒,更沒有機會出現在蜀漢的歷史舞臺上。蕭何不惜月下追韓信,才讓韓信得到劉邦的重用,讓其天才般的軍事才華有了用武之地。但是後來,蕭何為什麼幫助呂后去對付當時已功成名就的韓信呢?

首先,劉邦在稱帝以後,為了穩固皇權,不顧及君臣之情,對幫助他打天下的重臣大開殺戒,因為這些人瞭解劉邦,而且功勞頗大,手握兵權,他怕一旦造反,肯定會威脅皇權。而蕭何、韓信都屬於當時功勞最大之人,自然那就成了劉邦懷疑的對象。可蕭何身在劉邦身邊,又因為蕭何自汙事件,劉邦對蕭何還算放心。但是遠在邊關的韓信被人誣告與造反的諸侯王陳豨是同謀,於是無論韓信有沒有真正造反,已無人問津,劉邦欲借呂后之手除掉韓信,因為此前的立太子一事上韓信並未站在呂后這邊,呂后就當此事是個藉口。可韓信並非普通人,他才智過人,又手握兵權,一旦搞不好,逼他造反肯定大家都吃不消。於是呂后想了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讓蕭何獻計,殺死韓信。

大家都知道蕭何的衷心是出了名的,蕭何為劉邦的帝王大業算是操碎了心。然而他清楚韓信是自己一手舉薦上去的,如今韓信揹負了反叛的罵名,這對他無疑是有牽連的。他雖不相信韓信會反叛,但是蕭何明白劉邦是非處死韓信不可,而蕭何自保就必須犧牲韓信。於是就鐵了心獻計給呂后,用自己的親筆書信將韓信騙入圈套被殺,韓信在死前發出“成也蕭何敗蕭何”的感慨。


第一軍情


永遠不要從人性的角度評價政治人物,蕭何、韓信都是政治人物,呂后、劉邦也是。

蕭何當初為什麼要推薦韓信給劉邦,還不惜月下不辭而別追韓信?



很簡單,韓信是個人才,劉邦要打天下需要人才,這是政治利益,蕭何這麼做並不是為了韓信,也不是因為他蕭何有多善良,這麼做完全是為了劉邦,劉邦得天下,那麼蕭何就有更大的政治利益,劉邦與蕭何是一條船上的共同體,而且還沒有下船的機會。

當韓信在蕭何的推薦下,受重用為劉邦打天下時,韓信也成為劉邦政治集團的一員。在打天下時,劉邦、蕭何、韓信有著共同的利益,而在坐天下時,韓信成為劉邦、蕭何眼中的威脅。



韓信是手握重兵的諸侯王,韓信對劉邦的威脅已來自這裡,即使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但以韓信的能力,不管有沒有兵都是威脅,只有死了的韓信最安全。

韓信之死並不在於他是否有謀反之心,而在於韓信有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能力,所以韓信是否謀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消除韓信的威脅。

呂后要殺韓信,原因無其,為了自己的兒子江山穩定,這個一個能打仗的神級人物要是活著,只怕呂后無法安心。



蕭何要殺韓信,原因也很簡單,韓信是剛建立的大漢帝國的威脅,蕭何這麼做,完全是為了劉邦,為了呂后,為了大漢天下,為了自已的政治利益,當然也不排除蕭何為自保納的投名狀。

蕭何這麼做,與韓信是誰無關,只要韓信是威脅,哪怕是自已的族人,蕭何也會毫不猶豫的做。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想必大家都知道,蕭何是韓信的伯樂之一,當初如果沒有蕭何的極力舉薦,韓信能否最終得到劉邦的重用還很難說。而最後與呂后合謀誘捕韓信的恰恰又是蕭何,正是這次成功誘捕最終導致韓信被呂后誅殺於長樂宮鍾室。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典故就出於此。那麼,蕭何為什麼要協助呂后誘捕自己一手舉薦的韓信呢?



從史料記載來看,蕭何和韓信一文一武,除了蕭何舉薦韓信,二人之間的交集並不是非常多。而且,史料當中也沒有什麼關於二人之間存在政治利益衝突和/或私人矛盾的記載。換句話說,蕭何和韓信之間既沒有太多的政治利益衝突,也沒有什麼你死我活的私人矛盾。而且,似乎二人的私人關係還很不錯,否則呂后也不會想到用蕭何來誘捕韓信了。蕭何協助呂后誘捕韓信,應當說自保或者政治站隊的成分更多一些。



蕭何,原為沛縣的縣吏,在劉邦最初的班底中算是最有文化、也最有社會地位的一位。自劉邦沛縣起兵便跟隨左右、出謀劃策,並具體負責後勤補給及行政性事務,是劉邦麾下不可多得的行政人才。在劉邦正式建國之後,更是位居丞相之位,封酇侯,成為了文官之首。



正是因為蕭何的資格老、功勞大,又位居文官之首,成為了劉邦頗為忌憚的下屬之一。說到底就是,白手起家的劉邦在擁有了巨大的權力和崇高的地位之後,生怕別人有樣學樣,對於身居高位和/或手握重兵的那些下屬有些不放心了,而文官中排第一的蕭何自然首當其衝。劉邦每每出征,都對在後方籌備糧草軍需、處理行政事務的蕭何都倍加留心,一聽說蕭何在後方認真工作、勤勤懇懇,對百姓施以種種仁政便就憂心忡忡。蕭何知情後,在下屬的提醒下,將自家子弟送往軍前效力,變相作為人質,這才讓劉邦放下心來。



之後很多年倒也相安無事。到了劉邦晚年,太子劉盈性格懦弱,異姓諸侯王和其他一些強勢的開國元勳們再次成了劉邦忌憚的對象。韓信事件就發生在這個當口,異姓諸侯王正在被逐個剪除,列侯陳豨又在代地發動叛亂,而從諸侯王降級為淮陰侯、被迫內退的韓信又和陳豨勾勾搭搭、不清不楚。呂后在劉邦的默許下,開始著手處置韓信。恰恰這個時候,呂后找上了蕭何。實際上,蕭何彼時同不同意參與誘捕韓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司法問題,而是政治表態,是政治站隊。如果蕭何推辭,立時就可能被打入另冊,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可想而知。深諳政治遊戲規則的蕭何洞若觀火,此時別說是讓他參與誘捕韓信,就算是參與誘捕自己親兒子,蕭何也得乖乖就範。同時,參與誘捕韓信還不僅僅是政治站隊、向劉邦表忠心,同時也是蕭何向呂后遞上的投名狀,向呂后表明,呂后也是可以用得動他這位“元老”的,其更深層次是什麼意思,你懂的。



但是,蕭何向呂后遞上的這一記投名狀似乎有點為時過早了些。畢竟劉邦還活著,而且對於自己百年之後呂后會不會奪權甚為擔憂。蕭何此時未經請示劉邦即接受呂后調遣,參與誘捕韓信,觸動了劉邦脆弱的神經。劉邦的反應是耐人尋味的——高調犒賞蕭何。這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劉邦如此高調處理,必然另有深意的,此舉既有拉攏,同時也有敲打。響鼓不用重錘,蕭何很快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立馬力辭封賞,散盡家財以資軍用。但是,此舉依舊沒能完全讓劉邦放鬆警惕。之後,蕭何又在下屬提醒下大肆貪汙斂財、強佔民田,以自汙求自保,向劉邦表明自己只求富貴、並無野心。在經歷了下獄、獲釋等一系列折騰之後,蕭何從此當起了廟堂之上的泥菩薩,不再過問政事,最終換取了善終。


不務正業歪醫生


韓信,為蕭何所薦,蕭何月下追韓信故事流傳千古,韓信功居滅楚第一,按理說兩人應共進退(古有舉薦連坐之罪),可最終蕭何為何要幫呂后獻策殺韓信呢?

一、表面是呂后殺韓信,背後是劉邦在安排百年後的政治格局:劉邦奪得天下後,希望創立萬世基業,為子孫清除不穩定因素,以秦二世而亡的教訓,必須把桀驁不馴的功臣宿將消滅,才能讓劉氏的基業一代代的傳下去。但是殺功臣的名聲畢竟不好聽,才有了呂后殺韓信的故事。蕭何是聰明人,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通過向呂后獻策完成了與韓信的政治切割。



二、蕭何是個成熟的政治家,瞭解皇帝的內心。劉邦征戰關外,後方關中悉數交由蕭何打理。蕭何“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的處世哲學,至今讓人叫絕;蕭何洞悉民心,廣施仁政,蕭何在百姓中的名望也曾引起劉邦猜忌,數次派人暗中瞭解蕭丞相舉動。蕭何察覺到了劉邦的不安,故意以勢欺民,自導自演了一處“自汙名聲”的名戲。劉邦得知後,再次見到蕭何,笑吟吟的對蕭何說:“蕭丞相啊,原來你是這樣的人!”劉邦的笑確是發自內心,蕭何的自我做賤,終於讓劉邦心安,所以日後在處理樊噲事件、韓信事件時,劉邦的本意是將蕭何與韓信切割,保蕭何而殺韓信。

三、韓信是不世出的名將,政治上卻無知。韓信具有軍事才能,政治上不知收斂低調。劉邦於洛陽大宴群臣,稱張良、蕭何、韓信為漢初三傑”後,張良表示要追隨赤仙子云遊學道,示意不再眷戀人間繁華;蕭何早已通過自汙來博取劉邦信任;韓信卻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居功至偉,不僅不知斂收,反而大肆張揚,每巡視屬地,總有成隊兵士護衛,炫耀軍威、窩藏重犯。

四、劉邦成功分切了打天下和治天下的班底。陳平曾問劉邦:陛下的大將能抵擋的住韓信嗎?陛下的士兵能戰的過楚國的士兵嗎?劉邦聽了沉默不語。韓信會反劉邦嗎?劉邦活著韓信未必敢反,劉邦百年後呢?韓信有威震天下之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能,有精兵良將之雄。韓信、英布之流是用來打天下的,對日後的劉漢政權是巨大的威脅,劉邦不會讓這樣的威脅存在下去,蕭何沒有野心,沒有軍事能力,這是劉邦留給子孫的治國班底,一捧一殺皆為帝王心術啊。


菸酒閣大學士


這個問題很簡單,蕭何胸懷天下,為天下蒼生著想,一開始全力推薦韓信,是因為要平定天下,結束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的局面,所以就上演了一曲千古美談: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後來,韓信確實沒有辜負蕭何的厚望,協助劉邦掃平了天下,一統河山。從此世間走向太平!可是,事過境遷,一切都在發展變化,打天下與坐天下已然不同,韓信只會打仗,卻沒有其他擅長,對於劉邦來說已經再也沒有什麼用,可是沒有政治頭腦的韓信並不安分,還一味居功自傲,貪戀富貴榮華。渾然不知他的危險處境。劉邦對他的軍事才能一直忌憚,害怕國家再次走向分裂,終於在呂后的策劃下以謀反罪殺掉了韓信,永絕後患!但蕭何本是韓信的大恩人,為什麼卻又要幫助呂后滅掉韓信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1、天下初定,滿目瘡痍,百廢待興,不容再次分裂,因為韓信有本領另立門戶,與劉邦分庭抗禮,所以他必須死。這是為天下老百姓著想。2、劉邦也猜忌蕭何,蕭何想借此表忠心。


智慧與學問


蕭何是漢高祖劉邦打下漢室江山的三大重臣之一,他善於管理,制定漢初律令,為漢高祖排除異己立下汗馬功勞。韓信此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實從蕭何真實內心出發,幫助呂后對付韓信是不道德的,他心裡也明白,可他的大立場也沒有錯。



漢初建立政權還不穩定,北有匈奴,南有南越,還有功高震主的異性諸侯王叛亂,內憂外患不斷,民生凋敝,社會百廢待興。但漢高祖有蕭何一人勝過萬千,蕭何擅長料理朝政要事,推行的國政深入人心,漢高祖也十分信任他,平定異姓王亂的時候,將國政大事悉數託付於呂后和蕭何。



漢高祖劉邦對殺韓信有七分不忍,三分不敢的矛盾心理,韓信為劉邦徵敗項羽功勞無數,但他的勢力在劉邦繼位後便成了一種不安心的因素。韓信本心是不會反的,但上位者的猜忌和其他異姓王的相繼叛亂,在這個曾經的亂世英雄心裡也不安穩。七分不忍殺害韓信,才有“三不殺五不死”承諾,三分不敢是擔心韓信勢力強大,偷雞不成蝕把米。



劉邦的擔憂呂后懂,呂后也不想有這樣一個大功臣安然存在,一旦劉邦死後韓信就算原本沒有反心,也難保會繼續效忠新帝。這樣一個定時炸彈,呂后必除之而後快。但一個深宮婦人,想要完成此目的,必須找個辦法把韓信約到長樂宮。縱觀滿朝文武,只有當日月下追韓信,讓劉邦金壇拜將的蕭何才能做到。蕭何明白韓信一旦被殺,自己會擔罵名,可為了漢室江山的穩定,蕭何只能愧對韓信。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果可以選擇,蕭何也不願意用自己的手將韓信推人必死之路。他幫呂后,其實看出了呂后的狠毒,但看到更多的還是呂后的大智慧,天下的安穩,需要這樣的大智慧。


翻出歷史那一頁


蕭何~難不成還能支持韓信對付呂后嗎?

身為丞相的蕭何,曾經是韓信“革命”道路上關鍵的引路人。可以說,沒有蕭何的極力舉薦,哪來韓信後來的榮耀。即使韓信才華蓋世,也要有施展的舞臺啊。在那個群雄逐鹿的紛紜年代,欲成氣侯,是要團隊協作才可成功的。

當時,韓信的反相已顯,反跡已露,身雖在長安可心早已飛向他鄉了。內外勾連,圖謀不軌。當然,韓信的反,是劉邦過河拆橋逼出來的。即使他不反,也不會有好結果。從劉邦臨死前要殺妹夫樊噲就可料斷。因此劉邦試探韓信讓他一起出徵。他拒絕了。劉邦是否私下與呂后通過信,不得而知。越是史書上沒記載的,就越讓人疑慮竇生。但對一個侯爺將相級別的大功臣,不經請示帝國一把手隨便就叫進宮不分青紅皂白就咔嚓了,亙古未有之二者。

當時,面對呂后的要求,丞相蕭何面臨著三種選擇:一是積極配合呂后的一切行動,當個動腿不動嘴的啞巴;二是找藉口做老好人不參與呂后的行動,佯裝不知情,比如感冒嚴重下不了床等等;三是一邊積極配合呂后一邊火速通知劉邦,其碼刀下留人,待劉邦定奪後再行處置。

在這三種方案中,身為丞相的蕭何在理論上應選擇第三種方案。因為這樣,他是稀泥上牆三面光:既與自己丞相的身份相符,政治站位算是正確了,你呂后要抓韓信,是否動用私刑我不管,凡正我蕭何是積極配合了。至於怎麼處理,身為丞相也要堅持依法辦事,即使謀反大案,即使劉邦不在,丞相更有發言權,是有話語權的。蕭何最為理想的方案,應是力勸呂后先把韓信關押起來,然後馬上向劉邦報告,請旨定奪。

那蕭何當時能做到“刀下留人”嗎?完全可以。因為呂后騙韓信進宮力斬,屬於動私刑。丞相是幹什麼的?不知道此事也就罷了,明知呂后所為與國法有逆,理應出面勸阻,說明利害。呂后聽不聽是一碼事,而丞相蕭何勸阻與否則是另一碼事,這是政治性質問題。

可是,蕭何恰恰選擇了最令人不解的第一種方案。這裡面就有許多千古迷團了。除非蕭何與韓信有深仇大恨,巴不得借刀殺之而後快!在大漢帝國皇上劉邦還健在尤其是不在都城的特殊時期,蕭何竟然與呂后“聯手”私自動用私刑斬殺韓信這樣的超級大人物(漢初三傑啊),不可想象。除非蕭何大腦出了問題。可問題是,蕭何至死,大腦都很正常,還極力推薦曹參為自己的接班人,跟劉邦玩政治遊戲都成九段了。



我本狂草人


在歷史上蕭何是個傑出的人物劉邦建立了漢朝不如說蕭何推動了歷史.他為漢朝做出了重大貢獻從劉邦起事到漢朝成立他始終跟隨左右他知人善斷.明辮是非.鞠躬盡瘁.在歷史轉轍關頭起著主導作用.韓信在軍事上是個天才.在政治上可能就是個庸才.他會把國家攪亂的.如果韓信成事.就沒有漢朝幾百年.韓信真的能管理好國家嗎.恐怕他是個投機者.天下會大亂的.往往歷史的選擇是正確的為什麼正確正應為有了蕭何這樣的人.試想一下楚霸王項羽蓋世英雄.但他做的事情每件都是蠢的他不失敗天下一定不會安寧.劉邦在很多地方都有毛病.但在管理國家的能力上是一般人比不了的..他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珈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很是有詩義有志向.


用戶1940748605060


古語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有說,鳥盡弓藏,直白一點就是卸磨殺驢——韓信智勇雙全功高震主,但是做為一字並肩王的韓信有點兒居功自傲不聽調遣,呂后是何等人也,小肚雞腸更兼心狠手辣,心想此人不除必成大患!……況且你不是跟我是一頭的,就與心腹蕭何秘謀設下鴻門宴將其拿下!……可提及的是蕭何與韓信可是情同手足情深意切,但是為了保全自己在情與權的天平上選擇了後者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