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为什么帮助吕后对付韩信?

第一军情


汉十一年,列侯陈豨在代郡拥兵造反。

时为汉高帝的刘邦再次御驾亲征,出征前,刘邦有意叫陈豨的老领导韩信一起去打陈豨,但韩信以自己身体不舒服为理由,拒绝了。

留在大汉京城的韩信,被人举报谋反,而后被萧何诓骗到未央宫。韩信双脚刚迈入未央宫,就被武士五花大绑起来,随后被吕后斩杀与未央宫钟室,韩信也被夷三族。

为什么没有皇帝的允许,作为大汉丞相的萧何就敢擅自帮吕后斩杀还是列侯的韩信呢?

其实,我们从韩信被杀后刘邦的反应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韩信被杀的消息传至前线,刘邦派使者回到长安对丞相萧何进行升职加薪:萧何由丞相晋升为相国;萧何在原本的待遇的基础上加五千户;升为相国的萧何具有单独配置专属卫队的资格……

为什么刘邦要对萧何进行升职加薪,是表彰萧何的功绩吗?在东陵侯召平看来,刘邦表面上表彰萧何,实际上已经疑心萧何了。

东陵侯的看法,和汉三年鲍生的看法相似,但汉三年的刘邦和汉十一年的刘邦,所面临的形势完全不同,汉三年,在关中的太子刘盈还只是个娃娃,汉十一年的时候,刘盈已是个能处理政事的少年,身边又有了母亲吕后。因此,刘邦两次疑心萧何的侧重点,肯定有所不同。

刘邦在汉三年疑心萧何,是担心萧何成第二个雍齿,关于雍齿的事,我以前写过相关的文章,以后也可以继续写,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而刘邦在汉十一年疑心萧何,主要是疑心萧何站队的问题。

在斩杀韩信这件事情上,萧何和吕后二人的操作手法可以说非常狠辣果决,是诛杀功臣的最佳模板,但也是饱受诟病的一种操作,不仅仅是因为萧何、吕后二人没有知会帝国最高统治者,更因为韩信的被杀没有经过司法审讯,属于动私刑,对于列侯这个级别的人物,竟然还能动私刑,还怎么能让帝国的臣民拥有安全感?

刘邦疑心萧何,主要还是第一个原因,萧何没有知会刘邦,和吕后一合计,就把韩信给做了,这让刘邦疑心萧何已经站队吕后、刘盈,为刘邦即将驾崩做准备,这让刘邦极其不满,因为刘邦还活着呢,还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呢,刘邦还想改易太子呢。

萧何毕竟是政治老油条,经东陵侯提醒,恍然大悟,自己不应该这么早就向吕后表忠心,没到最后呢,谁也不知道谁是真正的赢家,于是,萧何赶紧拿出全部家私,作为军费,送到前线,向刘邦表示,我萧何始终是站在刘贤弟这一边,刘贤弟叫我往哪边,我就往哪边。

刘邦见到萧何送来的军费,很满意,史书记载是「大悦」,而萧何后来也很识趣,在皇帝改易太子的廷议中一言不发,以沉默来支持刘邦的任何决定,你刘邦决定废刘盈,我就支持,我就辅佐新太子,你刘邦最后决定不废太子,我就继续辅佐太子,同样是政治老油条的周勃、陈平、灌婴等人,也见样学样,萧相国怎样,我便怎样,只有御史大夫周苛和太子太傅叔孙通等少数人坚定地站在了太子刘盈那一边……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史记·张丞相列传》


遥望燕园


说起韩信,首先应念及他的“恩人”萧何。当年若不是萧何赏识韩信,向刘邦大力举荐的话,韩信说不定也就是个无名小卒,更没有机会出现在蜀汉的历史舞台上。萧何不惜月下追韩信,才让韩信得到刘邦的重用,让其天才般的军事才华有了用武之地。但是后来,萧何为什么帮助吕后去对付当时已功成名就的韩信呢?

首先,刘邦在称帝以后,为了稳固皇权,不顾及君臣之情,对帮助他打天下的重臣大开杀戒,因为这些人了解刘邦,而且功劳颇大,手握兵权,他怕一旦造反,肯定会威胁皇权。而萧何、韩信都属于当时功劳最大之人,自然那就成了刘邦怀疑的对象。可萧何身在刘邦身边,又因为萧何自污事件,刘邦对萧何还算放心。但是远在边关的韩信被人诬告与造反的诸侯王陈豨是同谋,于是无论韩信有没有真正造反,已无人问津,刘邦欲借吕后之手除掉韩信,因为此前的立太子一事上韩信并未站在吕后这边,吕后就当此事是个借口。可韩信并非普通人,他才智过人,又手握兵权,一旦搞不好,逼他造反肯定大家都吃不消。于是吕后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萧何献计,杀死韩信。

大家都知道萧何的衷心是出了名的,萧何为刘邦的帝王大业算是操碎了心。然而他清楚韩信是自己一手举荐上去的,如今韩信背负了反叛的骂名,这对他无疑是有牵连的。他虽不相信韩信会反叛,但是萧何明白刘邦是非处死韩信不可,而萧何自保就必须牺牲韩信。于是就铁了心献计给吕后,用自己的亲笔书信将韩信骗入圈套被杀,韩信在死前发出“成也萧何败萧何”的感慨。


第一军情


永远不要从人性的角度评价政治人物,萧何、韩信都是政治人物,吕后、刘邦也是。

萧何当初为什么要推荐韩信给刘邦,还不惜月下不辞而别追韩信?



很简单,韩信是个人才,刘邦要打天下需要人才,这是政治利益,萧何这么做并不是为了韩信,也不是因为他萧何有多善良,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刘邦,刘邦得天下,那么萧何就有更大的政治利益,刘邦与萧何是一条船上的共同体,而且还没有下船的机会。

当韩信在萧何的推荐下,受重用为刘邦打天下时,韩信也成为刘邦政治集团的一员。在打天下时,刘邦、萧何、韩信有着共同的利益,而在坐天下时,韩信成为刘邦、萧何眼中的威胁。



韩信是手握重兵的诸侯王,韩信对刘邦的威胁已来自这里,即使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但以韩信的能力,不管有没有兵都是威胁,只有死了的韩信最安全。

韩信之死并不在于他是否有谋反之心,而在于韩信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能力,所以韩信是否谋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消除韩信的威胁。

吕后要杀韩信,原因无其,为了自己的儿子江山稳定,这个一个能打仗的神级人物要是活着,只怕吕后无法安心。



萧何要杀韩信,原因也很简单,韩信是刚建立的大汉帝国的威胁,萧何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刘邦,为了吕后,为了大汉天下,为了自已的政治利益,当然也不排除萧何为自保纳的投名状。

萧何这么做,与韩信是谁无关,只要韩信是威胁,哪怕是自已的族人,萧何也会毫不犹豫的做。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想必大家都知道,萧何是韩信的伯乐之一,当初如果没有萧何的极力举荐,韩信能否最终得到刘邦的重用还很难说。而最后与吕后合谋诱捕韩信的恰恰又是萧何,正是这次成功诱捕最终导致韩信被吕后诛杀于长乐宫钟室。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就出于此。那么,萧何为什么要协助吕后诱捕自己一手举荐的韩信呢?



从史料记载来看,萧何和韩信一文一武,除了萧何举荐韩信,二人之间的交集并不是非常多。而且,史料当中也没有什么关于二人之间存在政治利益冲突和/或私人矛盾的记载。换句话说,萧何和韩信之间既没有太多的政治利益冲突,也没有什么你死我活的私人矛盾。而且,似乎二人的私人关系还很不错,否则吕后也不会想到用萧何来诱捕韩信了。萧何协助吕后诱捕韩信,应当说自保或者政治站队的成分更多一些。



萧何,原为沛县的县吏,在刘邦最初的班底中算是最有文化、也最有社会地位的一位。自刘邦沛县起兵便跟随左右、出谋划策,并具体负责后勤补给及行政性事务,是刘邦麾下不可多得的行政人才。在刘邦正式建国之后,更是位居丞相之位,封酇侯,成为了文官之首。



正是因为萧何的资格老、功劳大,又位居文官之首,成为了刘邦颇为忌惮的下属之一。说到底就是,白手起家的刘邦在拥有了巨大的权力和崇高的地位之后,生怕别人有样学样,对于身居高位和/或手握重兵的那些下属有些不放心了,而文官中排第一的萧何自然首当其冲。刘邦每每出征,都对在后方筹备粮草军需、处理行政事务的萧何都倍加留心,一听说萧何在后方认真工作、勤勤恳恳,对百姓施以种种仁政便就忧心忡忡。萧何知情后,在下属的提醒下,将自家子弟送往军前效力,变相作为人质,这才让刘邦放下心来。



之后很多年倒也相安无事。到了刘邦晚年,太子刘盈性格懦弱,异姓诸侯王和其他一些强势的开国元勋们再次成了刘邦忌惮的对象。韩信事件就发生在这个当口,异姓诸侯王正在被逐个剪除,列侯陈豨又在代地发动叛乱,而从诸侯王降级为淮阴侯、被迫内退的韩信又和陈豨勾勾搭搭、不清不楚。吕后在刘邦的默许下,开始着手处置韩信。恰恰这个时候,吕后找上了萧何。实际上,萧何彼时同不同意参与诱捕韩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司法问题,而是政治表态,是政治站队。如果萧何推辞,立时就可能被打入另册,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可想而知。深谙政治游戏规则的萧何洞若观火,此时别说是让他参与诱捕韩信,就算是参与诱捕自己亲儿子,萧何也得乖乖就范。同时,参与诱捕韩信还不仅仅是政治站队、向刘邦表忠心,同时也是萧何向吕后递上的投名状,向吕后表明,吕后也是可以用得动他这位“元老”的,其更深层次是什么意思,你懂的。



但是,萧何向吕后递上的这一记投名状似乎有点为时过早了些。毕竟刘邦还活着,而且对于自己百年之后吕后会不会夺权甚为担忧。萧何此时未经请示刘邦即接受吕后调遣,参与诱捕韩信,触动了刘邦脆弱的神经。刘邦的反应是耐人寻味的——高调犒赏萧何。这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刘邦如此高调处理,必然另有深意的,此举既有拉拢,同时也有敲打。响鼓不用重锤,萧何很快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立马力辞封赏,散尽家财以资军用。但是,此举依旧没能完全让刘邦放松警惕。之后,萧何又在下属提醒下大肆贪污敛财、强占民田,以自污求自保,向刘邦表明自己只求富贵、并无野心。在经历了下狱、获释等一系列折腾之后,萧何从此当起了庙堂之上的泥菩萨,不再过问政事,最终换取了善终。


不务正业歪医生


韩信,为萧何所荐,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流传千古,韩信功居灭楚第一,按理说两人应共进退(古有举荐连坐之罪),可最终萧何为何要帮吕后献策杀韩信呢?

一、表面是吕后杀韩信,背后是刘邦在安排百年后的政治格局:刘邦夺得天下后,希望创立万世基业,为子孙清除不稳定因素,以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必须把桀骜不驯的功臣宿将消灭,才能让刘氏的基业一代代的传下去。但是杀功臣的名声毕竟不好听,才有了吕后杀韩信的故事。萧何是聪明人,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通过向吕后献策完成了与韩信的政治切割。



二、萧何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了解皇帝的内心。刘邦征战关外,后方关中悉数交由萧何打理。萧何“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的处世哲学,至今让人叫绝;萧何洞悉民心,广施仁政,萧何在百姓中的名望也曾引起刘邦猜忌,数次派人暗中了解萧丞相举动。萧何察觉到了刘邦的不安,故意以势欺民,自导自演了一处“自污名声”的名戏。刘邦得知后,再次见到萧何,笑吟吟的对萧何说:“萧丞相啊,原来你是这样的人!”刘邦的笑确是发自内心,萧何的自我做贱,终于让刘邦心安,所以日后在处理樊哙事件、韩信事件时,刘邦的本意是将萧何与韩信切割,保萧何而杀韩信。

三、韩信是不世出的名将,政治上却无知。韩信具有军事才能,政治上不知收敛低调。刘邦于洛阳大宴群臣,称张良、萧何、韩信为汉初三杰”后,张良表示要追随赤仙子云游学道,示意不再眷恋人间繁华;萧何早已通过自污来博取刘邦信任;韩信却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居功至伟,不仅不知敛收,反而大肆张扬,每巡视属地,总有成队兵士护卫,炫耀军威、窝藏重犯。

四、刘邦成功分切了打天下和治天下的班底。陈平曾问刘邦:陛下的大将能抵挡的住韩信吗?陛下的士兵能战的过楚国的士兵吗?刘邦听了沉默不语。韩信会反刘邦吗?刘邦活着韩信未必敢反,刘邦百年后呢?韩信有威震天下之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能,有精兵良将之雄。韩信、英布之流是用来打天下的,对日后的刘汉政权是巨大的威胁,刘邦不会让这样的威胁存在下去,萧何没有野心,没有军事能力,这是刘邦留给子孙的治国班底,一捧一杀皆为帝王心术啊。


烟酒阁大学士


这个问题很简单,萧何胸怀天下,为天下苍生着想,一开始全力推荐韩信,是因为要平定天下,结束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局面,所以就上演了一曲千古美谈: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后来,韩信确实没有辜负萧何的厚望,协助刘邦扫平了天下,一统河山。从此世间走向太平!可是,事过境迁,一切都在发展变化,打天下与坐天下已然不同,韩信只会打仗,却没有其他擅长,对于刘邦来说已经再也没有什么用,可是没有政治头脑的韩信并不安分,还一味居功自傲,贪恋富贵荣华。浑然不知他的危险处境。刘邦对他的军事才能一直忌惮,害怕国家再次走向分裂,终于在吕后的策划下以谋反罪杀掉了韩信,永绝后患!但萧何本是韩信的大恩人,为什么却又要帮助吕后灭掉韩信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1、天下初定,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不容再次分裂,因为韩信有本领另立门户,与刘邦分庭抗礼,所以他必须死。这是为天下老百姓着想。2、刘邦也猜忌萧何,萧何想借此表忠心。


智慧与学问


萧何是汉高祖刘邦打下汉室江山的三大重臣之一,他善于管理,制定汉初律令,为汉高祖排除异己立下汗马功劳。韩信此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从萧何真实内心出发,帮助吕后对付韩信是不道德的,他心里也明白,可他的大立场也没有错。



汉初建立政权还不稳定,北有匈奴,南有南越,还有功高震主的异性诸侯王叛乱,内忧外患不断,民生凋敝,社会百废待兴。但汉高祖有萧何一人胜过万千,萧何擅长料理朝政要事,推行的国政深入人心,汉高祖也十分信任他,平定异姓王乱的时候,将国政大事悉数托付于吕后和萧何。



汉高祖刘邦对杀韩信有七分不忍,三分不敢的矛盾心理,韩信为刘邦征败项羽功劳无数,但他的势力在刘邦继位后便成了一种不安心的因素。韩信本心是不会反的,但上位者的猜忌和其他异姓王的相继叛乱,在这个曾经的乱世英雄心里也不安稳。七分不忍杀害韩信,才有“三不杀五不死”承诺,三分不敢是担心韩信势力强大,偷鸡不成蚀把米。



刘邦的担忧吕后懂,吕后也不想有这样一个大功臣安然存在,一旦刘邦死后韩信就算原本没有反心,也难保会继续效忠新帝。这样一个定时炸弹,吕后必除之而后快。但一个深宫妇人,想要完成此目的,必须找个办法把韩信约到长乐宫。纵观满朝文武,只有当日月下追韩信,让刘邦金坛拜将的萧何才能做到。萧何明白韩信一旦被杀,自己会担骂名,可为了汉室江山的稳定,萧何只能愧对韩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可以选择,萧何也不愿意用自己的手将韩信推人必死之路。他帮吕后,其实看出了吕后的狠毒,但看到更多的还是吕后的大智慧,天下的安稳,需要这样的大智慧。


翻出历史那一页


萧何~难不成还能支持韩信对付吕后吗?

身为丞相的萧何,曾经是韩信“革命”道路上关键的引路人。可以说,没有萧何的极力举荐,哪来韩信后来的荣耀。即使韩信才华盖世,也要有施展的舞台啊。在那个群雄逐鹿的纷纭年代,欲成气侯,是要团队协作才可成功的。

当时,韩信的反相已显,反迹已露,身虽在长安可心早已飞向他乡了。内外勾连,图谋不轨。当然,韩信的反,是刘邦过河拆桥逼出来的。即使他不反,也不会有好结果。从刘邦临死前要杀妹夫樊哙就可料断。因此刘邦试探韩信让他一起出征。他拒绝了。刘邦是否私下与吕后通过信,不得而知。越是史书上没记载的,就越让人疑虑窦生。但对一个侯爷将相级别的大功臣,不经请示帝国一把手随便就叫进宫不分青红皂白就咔嚓了,亘古未有之二者。

当时,面对吕后的要求,丞相萧何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积极配合吕后的一切行动,当个动腿不动嘴的哑巴;二是找借口做老好人不参与吕后的行动,佯装不知情,比如感冒严重下不了床等等;三是一边积极配合吕后一边火速通知刘邦,其码刀下留人,待刘邦定夺后再行处置。

在这三种方案中,身为丞相的萧何在理论上应选择第三种方案。因为这样,他是稀泥上墙三面光:既与自己丞相的身份相符,政治站位算是正确了,你吕后要抓韩信,是否动用私刑我不管,凡正我萧何是积极配合了。至于怎么处理,身为丞相也要坚持依法办事,即使谋反大案,即使刘邦不在,丞相更有发言权,是有话语权的。萧何最为理想的方案,应是力劝吕后先把韩信关押起来,然后马上向刘邦报告,请旨定夺。

那萧何当时能做到“刀下留人”吗?完全可以。因为吕后骗韩信进宫力斩,属于动私刑。丞相是干什么的?不知道此事也就罢了,明知吕后所为与国法有逆,理应出面劝阻,说明利害。吕后听不听是一码事,而丞相萧何劝阻与否则是另一码事,这是政治性质问题。

可是,萧何恰恰选择了最令人不解的第一种方案。这里面就有许多千古迷团了。除非萧何与韩信有深仇大恨,巴不得借刀杀之而后快!在大汉帝国皇上刘邦还健在尤其是不在都城的特殊时期,萧何竟然与吕后“联手”私自动用私刑斩杀韩信这样的超级大人物(汉初三杰啊),不可想象。除非萧何大脑出了问题。可问题是,萧何至死,大脑都很正常,还极力推荐曹参为自己的接班人,跟刘邦玩政治游戏都成九段了。



我本狂草人


在历史上萧何是个杰出的人物刘邦建立了汉朝不如说萧何推动了历史.他为汉朝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刘邦起事到汉朝成立他始终跟随左右他知人善断.明辫是非.鞠躬尽瘁.在历史转辙关头起着主导作用.韩信在军事上是个天才.在政治上可能就是个庸才.他会把国家搅乱的.如果韩信成事.就没有汉朝几百年.韩信真的能管理好国家嗎.恐怕他是个投机者.天下会大乱的.往往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为什么正确正应为有了萧何这样的人.试想一下楚霸王项羽盖世英雄.但他做的事情每件都是蠢的他不失败天下一定不会安宁.刘邦在很多地方都有毛病.但在管理国家的能力上是一般人比不了的..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珈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很是有诗义有志向.


用户1940748605060


古语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说,鸟尽弓藏,直白一点就是卸磨杀驴——韩信智勇双全功高震主,但是做为一字并肩王的韩信有点儿居功自傲不听调遣,吕后是何等人也,小肚鸡肠更兼心狠手辣,心想此人不除必成大患!……况且你不是跟我是一头的,就与心腹萧何秘谋设下鸿门宴将其拿下!……可提及的是萧何与韩信可是情同手足情深意切,但是为了保全自己在情与权的天平上选择了后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