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传统村落」将军故里 厚重人文——怀安县左卫镇石坡底村(上)

「张家口传统村落」将军故里 厚重人文——怀安县左卫镇石坡底村(上)

张家口传统村落

张家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历朝历代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记录着历史变迁,承载着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乡土肌理,传承了丰厚的乡村文脉,是张家口人寄托情感的家园,据统计,张家口市境内有800多个古村落,时至今日,很多古村落依然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2017年,市政协文史委、张家口晋察冀边区文化研究院组织编写了《张家口传统村落》,遴选出了38个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以期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张家口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唤起人们更多的家园情思和文化情怀。今天张垣方志为大家推送将军故里 厚重人文——怀安县左卫镇石坡底村。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张家口传统村落」将军故里 厚重人文——怀安县左卫镇石坡底村(上)

将军故里 厚重人文——石坡底村

石坡底村位于石窑沟内,四面环山,是一个闭塞的仿佛与世隔绝的小山村。沿着石里河(属季节河)河床旁的山路由北向南而行,即可到达石坡底村。据《怀安县志》记载,该村建于明末清初,起初叫石坡堡,后改称为石坡底,是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村名。

「张家口传统村落」将军故里 厚重人文——怀安县左卫镇石坡底村(上)

该村西北有战国时期的村落遗址,村西有辽代的村落遗址,说明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村里还发现有古代烧砖瓦的遗址,证实古代的石坡底村也曾有段繁盛时期。村北的山梁叫井坡梁,被一条刀劈似的山谷分割而开。坡梁上有一眼老井常年流着清澈的泉水,从古流到今。过去,村里的居民饮水都要到这里人挑或牲畜驮,往返五六里,可谓滴水贵如油。山顶平地表面散落有大量青砖、灰瓦、陶片和瓷片,还有灰坑。前些年,村民们从这里还拣过铜镜和制钱,制钱上有“开元、崇宁”字样。一位老羊倌曾在这里挖出一罐制钱,有80多枚,上面有草体字,人们不认识是什么字。一处房舍遗存处还有用白灰砂浆抹的坚硬地表。

「张家口传统村落」将军故里 厚重人文——怀安县左卫镇石坡底村(上)

将军故里 厚重人文——石坡底村

最具传奇色彩的是村里老人们津津乐道地讲着姚奇招亲的故事。当地人认为这个传奇故事就发生在井坡梁。

「张家口传统村落」将军故里 厚重人文——怀安县左卫镇石坡底村(上)

过去这一带是宣化府通往大同府的捷径,称宣府大道。村庄东的山梁处是宣府大道入口,由此向西经怀安城,可直达大同府。据老人们介绍,村西南的寨子就是过去的驿站。村庄周边的山顶上依稀可见饱经风雨的烽火台,古代这里也是一条传递战事消息的烽火线路。

「张家口传统村落」将军故里 厚重人文——怀安县左卫镇石坡底村(上)

将军故里 厚重人文——石坡底村

怀安县是黄土高原的延伸地带,黄土层堆积较厚,土质粘性大,立地条件好,适宜于开凿窑洞或碹窑。当时,用人力在崖边掏个洞,即成“崖打窑”,省钱,也不用太多的技术。一个壮劳力几天就可开凿一处窑洞,相对于建造土木结构的房屋,代价要低廉的多。因此,早期来此定居的先民,就地取材,切坡挖洞建成“崖打窑”,以避风雨,以保身暖,权作栖身之所。至今,仍可看到村庄周边,还有一处处“崖打窑”的遗存。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也需要较大面积的房舍,就用夯土筑墙碹成“碹窑”,这些历经千年的古窑洞成为了历史的“活化石”。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砖瓦结构的房舍逐渐取代了窑洞。

「张家口传统村落」将军故里 厚重人文——怀安县左卫镇石坡底村(上)

纵观石坡底村,中间是一条由北向南的沙沟,村民居住在东、西两面坡上。村中之路,铺有一层碎石,曲折蜿蜒,一条主道和不规则的小巷相连,延伸至各农户家的门口,与高低不平、错落有致的房舍,造就了典型的山村景致。(未完)

(摘选自《张家口传统村落》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