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陰閒居寺、江鏡應天寺,到新厝雲峰寺……一起走進福清海絲文化傳奇

从江阴闲居寺、江镜应天寺,到新厝云峰寺……一起走进福清海丝文化传奇

福清有古渡的地方,就有古寺古觀;越有名的古渡周邊,廟觀就如海邊的相思樹一樣越密集。

从江阴闲居寺、江镜应天寺,到新厝云峰寺……一起走进福清海丝文化传奇

離鄉登舟前點上三炷香,祈求神明保佑自己一帆風順,化險為夷,是福清人千百年來踏上海上絲綢之路時必做的功課,渡口廟觀飛簷是離家時故鄉留在他們眼中最後的定格;歸鄉上岸時未進家門先入殿堂點香敬神,謝神明保佑自己遇難呈祥、事業有成,也是千百年來海外遊子回鄉時做的第一件事。

从江阴闲居寺、江镜应天寺,到新厝云峰寺……一起走进福清海丝文化传奇

福清人在前赴後繼建設海上絲綢之路中,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海絲民間信仰。剖析福清百姓信奉海絲保護神,彷彿在閱讀一本海絲文化傳奇。

福清的海絲保護神,與他鄉有些不同,多為真人,不是歷史名傑,即為列祖列宗或列祖列宗的生死弟兄。

江陰鎮潘厝村

閒居寺·翁承贊信仰

1

在江陰鎮、新厝鎮民間有供奉翁承贊傳統,信眾不少,出國前沐手焚香請翁承贊保佑的祈福歷史有近八百年

从江阴闲居寺、江镜应天寺,到新厝云峰寺……一起走进福清海丝文化传奇

奉祀唐代大儒翁承讚的閒居寺

翁承贊(859—932),福清新厝鎮漆林人。唐乾寧三年(896),翁承贊以進士第三名被選為探花使,授京兆尹參軍,累遷右拾遺、戶部員外郎。天祐元年(904),翁承贊奉昭回閩冊封王審知為琅琊王。天祐四年(907),朱全忠篡唐自立,國號梁,以翁承贊為右諫議大夫。開平四年(910),朱全忠以翁承贊為冊禮副使,冊封王審知為閩王。後朱全忠任命翁承贊為福建鹽鐵副使,加左散騎常侍、御史大夫。因朱全忠日漸驕恣,翁承讚辭官回閩。翁承贊回閩後,王審知拜他為同平章事,封晉國公。任閩相期間,翁承贊建議王審知在福州設立“四門學”,並在所屬各州縣廣設庠序以授生徒,發展福建地方教育。

後唐同光二年(924),王審知卒,翁承贊稱疾致仕,因其長子翁玄度已遷居江陰,遂常住江陰島上。翁承贊在江陰閒居寺舊址課徒。當時,江陰大旱,饑民甚多,他賣掉了御賜玉帶,接濟災民,還捐資幫助江陰莆頭至高嶺之間建了一道海堤,既便於莆頭渡口擴大,又擋住風浪海嘯,造兩千畝農田。鄉民立祠於閒居寺,並將翁承贊事蹟在莆頭村高氏宗祠內繪成壁畫以紀念。翁承贊還捐資復建閒居寺佛堂,香火重盛。

因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江陰島集兵抗金,宋端宗趙昰曾避難於此,元兵登島燒殺一番,閒居寺毀於兵火,唯翁公祠無人破壞。元明二季,閒居寺不在,但翁公祠香火仍旺,江陰子弟出海解纜之前仍不忘來此燃香祈福。清代閒居寺方才中興,後再度廢棄。改革開放後,海外江陰人念翁公保佑自己踏海平安、事業有成,捐資重修,在潘厝村闢殿奉祀翁承贊夫婦。

江陰鎮高局村

朱文公祠·葛公信仰

2

一輩子教書育人的宋朝大儒葛惟明公,也被奉為航海保護神。

葛惟明(976—1045),世居廣陵(今江蘇江都),唐末舉家南遷江陰島避難,為葛坑村肇基始祖。他才華橫溢,但屢試不第,即在今江陰鎮高局村“積書千卷,授生課徒”。1025年,蔡襄(1012—1067)由仙遊縣尉凌景陽推薦來島,拜葛為師。因求學者激增,葛惟明遂辦瀛洲書舍,並在書舍奉祀孔子。瀛洲書舍開女孩讀書之風。葛惟明三女葛清源(1016—1045),與蔡襄同窗共學,情深意切。1030年,蔡襄登進士,當年蔡葛完婚。葛惟明先後培養了18位進士。

从江阴闲居寺、江镜应天寺,到新厝云峰寺……一起走进福清海丝文化传奇

奉祀朱熹亦奉祀葛惟明的朱文公祠

慶元黨爭,朱熹曾避難瀛洲書舍講學,還曾在4位得意門生陪同下,登上全島最高峰——雙髻峰,看山下船來船往,命學生展紙磨墨,題下“天開畫圖”四字,還以萬、千、百、十四個數詞,命4位學生以他的題詞各吟一句,成詩一首:“天連萬頃興化灣,開拓千畝沾澤洋。畫描百丈雙髻峰,圖繪十道飛渡船。”

江鏡鎮南城村

應天寺·白馬尊王信仰

3

在江鏡鎮南城村,白馬尊王崇拜頗盛。建於宋代元祐年間的白馬尊王廟,祀奉保境安民射殺鱔精而犧牲的閩越王郢第三子——白馬三郎為境神。當地人有著崇尚英雄、征服大自然的精神追求。

从江阴闲居寺、江镜应天寺,到新厝云峰寺……一起走进福清海丝文化传奇

將白馬三郎奉為巡海大王的應天寺

新厝鎮北山自然村

雲峰寺·鄭和信仰

4

明代率領中國船隊七下西洋的鄭和,在福清被奉為航海大神,不但多地廟觀供奉,而且有福清人還在自家庭院立上鄭和雕塑,一日三供,遇事禱告。

从江阴闲居寺、江镜应天寺,到新厝云峰寺……一起走进福清海丝文化传奇

雲峰寺邊的鄭和雕像

在新厝鎮北山自然村雲峰湖畔,與雲峰寺相隔咫尺之處,村民老鄭致富後建新宅,請人創作了一座高大的鄭和石雕像,言有鄭和海上大神保護,諸事平安有成。

新厝鎮江兜村

昭靈廟·王達地信仰

5

位於新厝鎮江兜村的昭靈廟,東廳奉祀知恩圖報進士王達地,當地人稱之為“達地聖侯”。江兜村男丁皆姓王。明末,福建南安人王嚴清因故鄉貧困,帶著五個兒子一路沿海北行,至昭靈廟處認定此處是福地,遂定居於此,造船捕魚,併為過往商船與行者提供服務。

从江阴闲居寺、江镜应天寺,到新厝云峰寺……一起走进福清海丝文化传奇

昭靈廟,古代曾長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航標塔

幾年後的一日,閩南同鄉秀才王達地帶著書童進京趕考,因口渴讓書童尋水。此時強盜而至,搶走了王達地的盤纏並將之推下山崖。書童取水歸來,救下受傷的王達地。

主僕二人乞食北行。王達地傷勢愈重,行至江兜村,王嚴清非常熱情,將秀才主僕二人接回家中,悉心照顧,並傾其所有給秀才準備趕考盤纏。

王達地登進士後知恩圖報,尋到王嚴清,贈之黃金,讓其圍墾造田,建造廟宇。廟成,王達地染病不治。王嚴清夢見王達地在昭靈廟裡為神,醒來後即舍銀塑一白臉王公,號“達地聖侯”,恭奉廟中。王嚴清臨終之時,囑兒孫世代供奉,遇事定能化險為夷,以此倡導知恩圖報、樂於助人之風。這也是王家人沿著海上絲路拼搏四海無往而不勝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